天天看點

評論丨同情“流調裡的辛苦人生”,更要幫他找到孩子

作者:紅星新聞
社會的同理心,應該得到具象化的呈現,讓人們相信共情是有力量的

這兩日,北京一名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經常打工到淩晨的軌迹,引發廣泛關注。根據流調記錄顯示,他從事裝修材料搬運工作,從1月1日至1月18日的18天時間裡,其工作範圍涉及東城、西城、朝陽、海澱、順義等多區,輾轉20多個不同的地點打零工,有多日是在淩晨工作。也是以,他被網友稱為“流調中最辛苦的人”。

因為流調報告巨細無遺,是以也在事實上變成了一幅“人生艱難”的寫照。把他的不易進行特寫化處理,如同拍照留痕,把每一個細節都擺在了輿論場上。

随着媒體的追蹤報道,人們知道了他姓嶽,也看到了他背後更多的艱難:爹癱了,媽胳膊摔斷了;大兒子走丢了,來北京找兒子;一個人養六口人,生活壓力很大;加之如今确診新冠,這近乎是戲劇化的情節,各種不幸與困頓,都被他碰上了。

許許多多的人對嶽某的故事産生了共情,同情他的遭遇、敬佩他的堅韌。但是,嶽某的故事不止讓人感動那麼簡單,他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他的兒子還沒有找到,我們應該也必須幫他。

評論丨同情“流調裡的辛苦人生”,更要幫他找到孩子

對他來說,這幾乎是最低要求了。正如他自己所說,“隻想找到兒子,不想通過這種方式向大家要錢,感謝大家的關心”。他不想要物質支援,隻想找到兒子,這是令人動容的。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尋找走失的親人,關系到為人父母者最起碼的安全感,社會理應盡力滿足他的願望,給他一個交代。

從一些報道看,嶽某之前找兒子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除了山東省内,他還去過天津、河南、山西、北京等地找兒子,一邊找一邊掙錢養家。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光找孩子就已經“花了好幾萬”。

根據媒體報道,嶽先生自述兒子走失“事情過了三個月才立案”,當然這是單方面陳述。但既然有了這個線索,相關部門仍有重新梳理的必要,主動介入調查。在引發關注後,該事件确實已經産生了漣漪。山東榮成市警察局一名從業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局目前正在調查中,“整個事情我們都在調查了解”。山東省公安廳高度關注此事,正督促威海市局加快核查。很多網友自發在朋友圈幫他轉發尋子資訊,媒體也發起了尋人線索征集。

不知道這種巨大的關注,能否給這段辛苦人生帶來一抹亮色。有網友說這可能是一種“因禍得福”,這種說法并不周全,即便找到孩子也談不上福,至多是經曆苦難之後的回歸“正常”。但這确實是一種意外帶來的轉機,普通人的艱難進入全民關注的視野,進而凝聚起了巨大的社會力量。

以意外的方式去幫助個人解決困難,這當然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同樣是必要的。這事實上也是通過解決個案,社會同理心進行的自我撫慰。我們社會的同理心,應該得到具象化的呈現,讓人們相信共情是有力量的。

這一切,不妨就從幫嶽某找兒子開始,讓這個故事有一個至少讓人欣慰的結局。唯有如此,人們為這個故事傾注的情感才沒有白費,“明天會更好”的信念也會更加堅實。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評論丨同情“流調裡的辛苦人生”,更要幫他找到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