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最圈粉的早餐之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冬短夏長,降水适中的廣西,優質的水稻變成了可口的米飯和米粉,被端上了廣西人的餐桌。
廣西的清晨,都是從嗦粉開始的。螺蛳粉是廣西最出圈的一種粉,大有凡街頭必有螺蛳粉的架勢。鮮香酸辣,酸筍的獨特香氣不僅讓本地人的味蕾念念不忘,還勾動了外地人的味覺。

圖1|螺蛳粉活地圖-小蘿蔔 ©
圖2|就知道嗦粉 ©
祛除濕熱,柳州人用一碗酸辣的螺蛳粉,而桂林人則用一碗鹵汁香濃的桂林米粉。十多味鹵料和中草藥結合出解膩補益的湯底,一把軟滑的米粉,是外鄉難以複制的桂林味。
圖|Heven ©
南甯的老友粉最是溫和包容,豬肝粉腸、辣椒豆豉和米粉共冶一爐,融合的滋味讓吃不得辣的人找到了快樂。一口熱湯,一口米粉,就足以喚醒一個半夢半醒的靈魂。
“走咯,嗦粉嗦粉。”嗦完了一碗粉,廣西人的一天正式開始了,遠道而來的人,胃也落地了。
圖|杭州石原裡美 ©
「昆明:最有米氣的早餐之都」
“早點吃哪樣?”“吃米線去。”清晨米線是昆明人絕對正确的早點。
雲貴高原豐盈的水汽培養了大批優質的稻米,但因為地勢高,食物沸點低,如果把稻米煮成米飯,則稍嫌生硬。雲南人把大米蒸熟磨漿,反而濾出了勁道可口的米線。
鮮嫩玉蘭片,翠綠豌豆絲,紅雲似的火腿,太陽一般的鹌鹑蛋,二三十種品類佐料、五六種做法任君選擇。坐在早餐檔裡,也像坐進了米線界的萬花筒裡。
圖1|娜天有多麼藍 ©
圖2|吃飽飽就沒煩惱 ©
雲南人愛米粉,也愛米制品。
嫩白的餌塊在烤爐上慢慢膨脹,外皮逐漸焦香軟糯。店主眼疾手快地往其中卷入雞柳、火腿,做法簡單,口感豪華,這就是米制品給雲南人的早餐大滿足。
在升騰的米香之中,雲南人一天的活力也被補充得滿格了。
圖|星星掉進面包裡了 ©
「天津:最處女座的早餐之都」
天津人捧哏能力一流,幽默技能點滿,似乎碰着誰都能樂呵呵的——碰上那些往煎餅果子裡加火腿腸、生菜、榨菜的人除外。
提起煎餅果子,天津人仿佛個個都是處女座。
天津人的眼裡,煎餅是煎餅,果子是果子,煎餅果子原本是指用煎餅夾果子的早點。
圖|柊 ©
煎餅的原料得是綠豆糊,煎出來的餅皮有綠豆的溫軟清香,不粘不膩。如果用的是白面,那味道發酸,可差遠了。
而兩條并立的果子,焦香飄得十米開外都能聞到,一口下去,酥脆在舌尖跳起了舞。
煎餅果子裡夾個果蓖,卧兩雞蛋都是可以的。要加上其他用料,天津人的白眼恨不得與天齊平:“加個嘛火腿腸,介咋還成了手抓餅?兩雞蛋兩果子,頂天了。”
圖1|好運譚來 ©
圖2|七面體 ©
煎餅果子裡不加雜七雜八的東西,油酥燒餅裡不放巧克力、草莓等異類,果頭兒上面澆的是紅糖醬而不是牛肉醬……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早餐隻能這樣吃,但天津人對待早餐認真嚴謹的态度,也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
「上海:最嗲的早餐之都」
“這粢飯熱燙,侬拿好。”
在上海的早餐檔,你總能聽到這樣溫柔的聲音。一個地方的早餐和一個地方的城市性格總是密不可分的。上海人溫柔嬌嗲,上海的早餐也大多是軟糯可口。
盡管上海早餐品種衆多,但粢飯、豆漿、油條、大餅這四位,仍是早餐界不可撼動的“四大金剛”。
圖|Sophia Zheng ©
粢飯,上海早餐界“四大金剛”之一。
江南的糯米粘性高,蒸熟後攤在涼紗布上,裹上油條、榨菜、酸菜等配料,團緊。一個粢飯團便做好了。米飯軟糯,油條香脆,還有一點配菜提味,碳水雙王合璧,讓每個吃完粢飯的上海甯都能扛餓到中午。
圖1|白勺啊白勺的 ©
圖2|王月亮 ©
“吃甜的菜肴,喝鹹的豆漿。”
鹹豆漿,在上海早餐界的地位和粢飯持平。連張愛玲和她的姑姑都對一口豆漿念念不忘,在愛丁堡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住着的時候買,搬去了卡爾登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還買,大的牛奶瓶打碎了,換了一隻小号的牛奶瓶,卻始終斷不了一口豆漿。可見,喝一口鹹豆漿,的确是人間樂事。
圖|aflycanfly ©
随着城市的發展,市井煙火氣逐漸讓步,但在清晨的上海弄堂裡,總還是很容易就聽見早餐檔的檔主嬌嬌嗲嗲地叮囑來客:“明天早點來,慢點吃早餐才對身體好。”
摘自旅行去玩攻略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