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為了祖國而葬身他鄉的中國将士們被遺忘在墓園的角落,鮮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前來祭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被日本留學生發現之後,墓碑上的兩個字更讓人覺得心酸,作為為國獻身的烈士,他們在異鄉卻隻得到了“俘虜”的稱号。

危機與改變
19世紀,清朝政府統治面臨巨大危機,在内百姓深受賦稅之苦各種起義運動四起,在外列強各國對外強中幹的清朝廷虎視眈眈。
但統治者還自認為“高枕無憂”,閉關鎖國的同時為自己的天朝盛國沾沾自喜。
與此同時,中國的鄰國日本正在飛速發展。和清政府一樣,日本的内憂外患也并不輕松,幕府統治威脅天皇權威,西方列強伺機将日本拆吃入腹。
日本并沒有坐以待斃,在1868年展開了明治維新運動,不僅擺脫了危機還使自己的國力大大增強。而中國也為了解決民族危機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洋務運動。
為了增強國家軍事力量以應對外敵入侵,清政府派了不少學生赴外留洋,以期學習西方先進的器物與技術。
除此之外,有了先前英軍從海岸侵襲大陸的經驗,北洋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師,想以此來抵禦列強對大陸的侵犯。
北洋艦隊就這樣一天天壯大起來,在後來甚至達到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排名。洋務運動在此期間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着,但到了後期卻逐漸偃旗息鼓。
徹底擊碎
日本的國力在19世紀末達到了頂峰,雖然領土甚小,但在亞洲的地位卻是數一數二的。随着國力膨脹起來的還有它的欲望和野心。
為了跟上西方發展的腳步和擴張自己的資本和領土,日本暗中制定了“大陸政策”,計劃以北韓和中國為突破口,繼而占領整個亞洲。
清政府又一次迎來了挑戰,同時,這也是對洋務運動的一次檢驗,北洋艦隊是否真的可以擔得起亞洲第一的稱号。
1894年7月25日,日軍于豐島海面對北洋艦隊展開襲擊。同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戰,甲午戰争就此爆發。
讓人震驚的是,日本海軍不知道何時遠遠超越了北洋艦隊,清政府的海軍在外敵面前不堪一擊,洋務運動的美好幻想被徹底擊碎。
即使北洋水師負隅頑抗,但最終還是在黃海海戰中完全落敗,日軍趁機一舉占領了大陸的旅順和威海等地。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最終還是靠簽訂了屈辱且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才勉強維持了統治。
戰俘
我們對甲午戰争的印象大多來自于曆史書中,沒有人會去深究在那場持續了九個月左右的戰争中有多少士兵被俘虜,曆史書上或許會有提過,但也就是輕描淡寫的一筆,但在那些簡單的阿拉伯數字背後,卻是一曾經條條鮮活的性命。
根據相關數字統計, 清軍在這場戰争中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兩萬人,而被俘虜的士兵有1789人。
根據國際法規定,戰俘也是人類,理應受到人道主義的對待,而日方也在表面上大緻遵守了相關規定。
當然這主要是受當時的國際環境影響,日本為了獲得當時歐美國家的認可,十分注重自己的“文明”形象,為此還将甲午戰争包裝成了一場“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戰争。
但實際上清軍官兵也并沒有受到多好的對待,日方做足了表面功夫,但在心理上卻讓他們受盡了折辱。
清軍士兵在被關到監獄之前,被日方在街上“遛”了一圈,引起了愛湊熱鬧的群衆的“熱情”關注。
除此之外,俘虜們在飲食和居住方面也受到了虐待,生活條件和牲畜别無二異,有相關史料這樣記載,“發給飯團一握……渴極頻呼,僅給臭泉一滴。如是者二十餘日。”
被俘的清朝士兵們在被押往日本的路途上也受盡了折辱和虐待。他們身着破爛不堪的衣服,就連鞋子也都是破舊殘缺的。
好不容易熬過了陸上,到了水路上卻更讓人難以忍受了,戰俘們被關在船上,能活動的空間極小,吃飯睡覺上廁所全在一個艙裡解決,衣服自然也是一連穿了多月不曾更換。更糟糕的是水路不平穩,暈船的人不計其數。
總的來說,日方為戰俘提供了三餐和住所,必要時也提供了醫療服務,也不曾讓俘虜們當苦役,但戰俘們還是會受到人格上的打擊。
除此之外,不了解國際公約的戰俘們甚至覺得自己受到了優待,或許他們原以為自己會被日方折磨緻死吧,是以和原先預想的糟糕情況一比,還活着就是最大的慶幸了。
無人問津的中國烈士墓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大部厘清軍俘虜被送回清朝,餘下的251名戰俘據說“歸化”了日本,其餘的幾個人則下落不明。他們也許是自己回了清朝,也許是留在了日本,又或是中途因意外逝世。
日方留下了10名清軍俘虜,多是俘虜裡等級較高的将士,意欲從他們口中挖出些清廷的機密來。
其中有一名将士名為劉漢中,他和其餘将士們誓死不願出賣國家,最終被日方殺害。
雖然是敵人,但日本人也欽佩将士們誓死不屈的精神,将其安葬在在甲午海戰中戰死的烈士墓裡。
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日本建造的“中國烈士墓”的存在,它隻是孤零零地呆在無人知曉的角落,多年來一直無人問津。
直到有一天,日本留學生楊海嘉和朋友去日本近代陣亡士兵群附近遊玩,才發現了這些與衆不同的陵墓。
這些将士們是為國而死,最終卻背着“俘虜”二字的稱号,寂靜在他國的角落多年。
結語
後來通過楊海嘉的這段經曆,這些墓碑被更多的留學生和遊客所知曉,他們懷着對烈士們崇敬的心理,去祭拜那些多年前戰死的英靈們。
被世人們遺忘已久的清朝烈士們,重新被公衆記起來了。對這些烈士,對那些曆史,我們理應銘記,并将永不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