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認為:中國貿易政策赢得東南亞人心

孟加拉政策、倡議與治理研究所所長賽義德·穆尼爾·哈斯魯1月13日在香港《南華早報》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貿易政策赢得東南亞人心,全文摘編如下:

上個月,中國成功深化了與新加坡的關系,在2021年12月29日舉行的年度雙邊合作會議上簽署了14項新協定。

北京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活躍在東南亞,1996年成為東盟對話夥伴。2020年11月,10個東盟成員國簽署了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幾個大國參與,但美國缺席。

當然,美國仍是核心地緣政治大國,在中東、亞洲、歐洲和太平洋地區擁有盟友。東南亞沒有大型軍事強國,這也幫助美國在該地區獲得了地緣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堅定不移地在東南亞和全球加強生産、貿易和投資,通過經濟夥伴關系和貿易關系加強聯系,發展成為地緣經濟強國。

貝拉克·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不是聚焦經濟,而是更多地依賴旨在遏制中國的強有力軍事手段。然後是唐納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該政策促使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損害了它與東南亞的政治和經濟關系。

美國總統喬·拜登現在面臨糾正路線的艱苦鬥争。盡管高層接觸已經啟動,但要恢複該地區對美國政策的連貫性和可靠性的信心,還必須開展很多工作。

許多東盟成員國不太可能站在北京的對立面。相反,分析人士暗示,東盟可能會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而這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投資、貿易甚至軍事關系,同時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中國認識到,通過貿易形成的經濟安全比通過軍事優勢建立的經濟安全更持久。是以,通過加強與美國的許多傳統盟友的經濟關系,中國巧妙掌控了與東盟的關系。

越南在河内的新地鐵系統是中國制造的。印度尼西亞被華盛頓視為重要盟友,但去年兩國簽署協定,推動在貿易協定中使用各自的貨币,進而遏制了對美元的依賴。

中國在成為國際市場主要參與者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幫助中國打入了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美國在開展外交,中國則在利用基礎設施投資協定執行自己的計劃。

東盟在2020年超過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從農業和制造業到數字和綠色經濟,東盟在許多領域吸引中國的直接投資。東盟與中國之間的投資現在超過3100億美元。2020年的貿易總額增至6852.8億美元,而美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停留在3622億美元。

即便說到包括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的所謂“四方安全對話”,中國也與美國之外的所有成員國有着牢固的貿易關系。2020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額為1414億美元,約占其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超過了美國。

我們不能脫離北京的經濟政策來看待它的外交戰略。中國通過大型基礎設施投資協定(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援助和對外投資吸引“印太地區”的國家。

美國還在努力追趕,正在打造全面的所謂“印太架構”,以加強在貿易和數字經濟、彈性供應鍊、脫碳、基礎設施和其他有共同利益領域的合作。由于美國國内分歧不斷,而這些分歧經常影響到貿易和外交政策,是以要讓美國與一個不需要在國内迎合任何既得利益集團、在政治上司權或者政策連貫性方面沒有任何不确定性的對手較量,需要的不光是外交接觸和口頭保證。

來源: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