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為何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

蜀地自古被稱為“天府之國”,沃野千裡,水土豐饒,加之都江堰的存在,使得蜀地

“水旱從人,不知饑馑。”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為何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

漢高祖劉邦正是從蜀地發家。後來他與項羽争奪九州時,蜀地也為前線戰場提供了充足的糧草物資。可是後來,諸葛亮在千古名篇《出師表》中卻說: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蜀中的概念,它字面意思是指蜀地中部,也就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省中部地區,後來泛指蜀地。

蜀中這個詞語,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上面寫:

“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蜀中豐富,盛樂置酒大會,飨食三軍。”

劉備用蜀地的物資犒賞三軍,眉頭都不皺一下,說明當時的蜀地還是相當富饒的。而從建安十九年(215)劉備入蜀到諸葛亮北伐的建興六年(228),

僅僅十三年,原本的天府之國就變成“疲弊”之地,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筆者的答案是征戰。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為何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

這邊劉備剛拿下益州,那邊孫權便派來使臣,要求劉備信守承諾,歸還之前占領的荊州,劉備則耍無賴,說要奪下涼州,再歸還荊州。孫權大怒,

“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你不給,我就自己來收回,劉備發兵增援荊州,從益州帶走了五萬兵馬。

眼看戰争就要爆發,結果線報傳來,曹操擊敗張魯取得漢中,劉備不願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況,隻得同孫權議和,先歸還了江夏、長沙和桂陽,便匆匆帶着五萬兵馬回到益州。

那之後開始的才是真正的重頭戲,建安二十年(216),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展開激烈的争奪戰。大小戰争共曆時四年,劉備雖然奪下漢中,卻也元氣大傷。此時他的勢力範圍僅為益州、漢中和荊西三郡,荊州兵馬由關羽統領,基本沒有參與漢中的戰争。也就是說,劉備打的這場漢中争奪戰,幾乎全靠益州的人力和物力。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為何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

這還沒完,劉備剛登基的章武元年(221),為報關羽之仇,劉備盛怒之下調兵遣将,《三國演義》中甚至誇張的說,達到了七十萬之衆,按照史書調查,也應該是八萬至十數萬,對于關羽被襲後僅剩益州一地的劉備,這是個絕對不小的數字。後來的故事則廣為人知,蜀漢幾乎全軍覆沒,直接在益州青壯年人口登記冊上,減去了一個龐大的數字。

昭烈帝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即位。然而還沒過多久,就爆發了南蠻動亂,為解決後顧之憂,諸葛亮趕緊又整頓兵馬南征。

南中之地炎熱潮濕,蛇蟲鼠蟻不計其數,加上動物屍體腐爛形成的瘴氣彌漫,南下的遠征軍水土不服,害病者衆多。諸葛亮艱難之下才得以平息南蠻,班師回朝。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為何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

蜀漢草創,雖然原本物産富饒,但架不住連續不斷的戰争,于是在諸葛亮揮師北伐的時候,已然“疲弊”,到第二次北伐更是已經

“民窮兵疲”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悲戚地寫道: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将七十餘人,突将、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内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光是中進階将領和精銳部隊,就損失如此慘重,何況普通的士兵,隻在諸葛亮北伐的第一次,就損失了如此人力物力,加上連年的大小征戰,就算蜀中号稱是天府之國,也架不住這樣整啊。

由此可見戰争對于人口和物資的巨大消耗,士兵的犧牲也導緻了蜀漢後方的生産力不足,沒有青壯年男子耕作,物資糧草得不到補充,隻能是越用越少。後來又過了好多年,逐漸平息了戰火,補充了男丁的蜀中才重新恢複生機與活力。沒有戰争,就算偏遠落後的村莊,也是甯靜祥和;戰争來臨,不管再繁華的城鎮,也會隻剩斷壁殘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