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發燒為什麼不能“捂”?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冬季氣溫一日冷過一日,再疊加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微生物的侵擾,孩子難免“中招”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燒。看着孩子發燒難受,家長也心疼焦慮,該怎麼辦?有的家長認為,趕緊蓋上被子捂一捂,出出汗就好了。這樣做對嗎?

發燒的三個階段

我們先說下發燒的機制。

人體有體溫調節中樞,就像一個房間的空調一樣,維持人體的體溫在正常的範圍内波動。生病發燒的時候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出現異常,就像房間空調的溫度從 37℃ 調到了 38~40℃。

很多人覺得發燒就是一個升溫——降溫的過程,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發燒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體溫上升期

發燒的時候,人體的體溫調定點上升,會産生大量的熱量來維持 38~40℃ 的體溫,體溫是持續升溫的(有時還特别快),有時會伴有手腳冰涼、打寒顫的情況。

第二階段:高熱持續期

體溫達到人體了體溫調定點的溫度,寒顫停止、四肢轉暖,體溫不再往上升。

第三階段:體溫下降期

如果疾病好轉或者吃了退燒藥,人體的體溫調定點往下調了,多餘的熱量會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來。

孩子發燒怎麼穿蓋有講究

了解了這三個階段後,再來說給孩子怎麼穿、蓋。

體溫上升期:孩子打寒顫、發抖,大一點的孩子說「很冷」,可以增加衣被直至孩子舒适;

高熱持續期:孩子沒有明顯發冷、寒顫,隻是手腳冰而身體灼熱,隻需要肢端保暖就行,比如泡熱水腳、穿上襪子等;

體溫下降期:孩子體溫穩定、手腳發熱,就可以少蓋點,或者維持正常衣着,或者比平時少一點增加散熱,出汗時注意及時擦汗, 如果内衣汗濕明顯也要及時更換;

體溫正常:維持正常穿蓋。

總之,在發燒期間孩子的穿衣和蓋被,總的原則是「孩子怎麼舒服怎麼來」。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會表達或家長覺得難以分辨的小孩子來說,發熱時更需要減少衣被散熱。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絕對不能捂汗退燒!

捂汗退燒有害無益

嚴重危及生命

兒童的體溫調節能力并不完善,捂熱的狀态下可能不僅無法出汗排熱,反而會因為不能散熱導緻熱量在體内儲積,體溫升到比調定點更高,出現 41℃ 以上的超高熱。

有一部分孩子會因為溫度過高導緻脫水或「高熱驚厥」,1 歲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熱綜合征」的危險———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循環衰竭,非常危險。

孩子發燒為什麼不能“捂”?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覺得「捂汗退燒有效果」,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誤,就像前面說的三個發燒的階段,并不是出汗導緻的退燒,而是體溫下降了,通過出汗排出多餘的熱量。

你捂或不捂,孩子到出汗的時候自然會出汗,不到出汗的時候,你捂着,孩子可能會病得更嚴重。

發燒不是病,是疾病的症狀,不論是實體退燒還是藥物退燒,目的并不是治病,而是讓孩子更舒服。

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趕緊好起來,用錯誤的方法退燒。

孩子發燒如何處理?

一般情況下,當小兒體溫在38℃以下時,家長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不必處理。如輕易退熱,可降低機體抵抗力,并可掩蓋病情擾亂疾病的發展規律,對診斷治療不利。

但發熱持續過久或過高,可使體内調節功能失常,人體防禦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健康恢複,是以對高熱應适時采取降溫措施。

實體降溫

孩子發熱時,千萬不能“捂”。事實上,越“捂”體溫越高。是以,孩子發燒,第一時間要解開患兒的衣服來散熱。同時,可采用實體降溫的方法。溫水洗澡:水溫調節在27~37℃。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

退燒藥

對于≥2月齡,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或因發熱出現了不舒适和情緒低落的發熱孩子,可以使用退熱藥。

退燒處理不是治病,而是為了減輕孩子的煩躁和不适感,同時也緩解家長對孩子發燒的緊張或恐懼情緒。孩子發燒有一個過程,流感季節時會持續3~5天,如果是明顯的着涼1~2天就會好。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反複;一天中也會有反複,即有時燒有時不燒。

睡眠不安、煩躁、胃口差、活動減少是孩子典型的不适表現,出現了這些症狀就要考慮吃退燒藥了。

目前各醫院和藥房出售的退熱藥有數種,很多家長在選擇時往往無所适從。為幫助各位家長做好退熱藥的“選擇題”,現将臨床常用的幾種退熱藥作一下介紹:

對乙酰氨基酚: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藥,其退熱效果與劑量成正比,但劑量過大會引起肝毒性。該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 推薦2個月以上嬰兒和兒童高熱時首選退熱藥。4~6小時服一次。

布洛芬:具有明顯的解熱鎮痛作用,副作用少,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緻高熱 ,每6~8小時服一次,推薦6月齡以上寶寶。

退熱貼:有助于散熱,對全身退熱作用不大。但對較小的幼兒并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或冰貼易造成局部過冷或緻體溫過低。

按寶寶年齡選擇退燒藥:

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

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

腹瀉孩子不建議使用栓劑。

退燒藥是如何使人退燒的?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解熱藥物,根據其中有效成分的不同,主要分為水楊酸類藥物、酰化苯胺類藥物和吡唑酮類藥物。雖然有效成分和退熱效果各不相同,但是作用原理卻基本相同。

病原體引起人體内的免疫反應之後,由免疫細胞産生的内源性緻熱源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下丘腦,使其産生一種名為“前列腺素”的化學物質。

前列腺素能夠觸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調,進而引起産熱器官和散熱器官的一系列反應,最終導緻人體發熱。

我們常見的退熱藥物,正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而發揮解熱的作用。

孩子發燒為什麼不能“捂”?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是以在體溫升高時服用退燒藥,能使體溫恢複到正常水準,而不會對正常人的體溫産生影響。

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燒成肺炎?

發燒有很多原因,能“燒”壞腦子的,隻有腦部疾病引起的發燒這一種,如腦膜炎、乙腦、腦結核等腦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燒。

腦子也不是燒壞的,而是感染損害的。

還有些孩子發燒幾天後才确診為肺炎,這也不是發燒誘發的。這是因為在孩子發燒頭幾天,肺炎的症狀還沒有表現出來,隻是随着病程進展,幾天後才表現出來。

發燒時如何飲食?

孩子發燒首先應供給充足的水分,其次要補充各種營養物質。

多喝水,在不肯喝水的情況下可以改喝果汁之類的;

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以稀飯、湯水、面條為主;

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少量多餐。不必盲目忌口,以防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

提醒強調:對發燒時食欲不振的孩子,千萬不要勉強其進食,應順其自然,待有饑餓感時再吃,但不要斷水,要注意補充水分。

哪些情況需盡快就醫?

出生不滿3個月的孩子發熱;

體溫40℃以上持續24小時;

體溫38.5℃以上持續72小時;

有發熱伴劇烈嘔吐或腹瀉、全身或部分身體抽搐、吞咽困難、呼吸急促、口唇發紫;

精神差,活動少,煩躁或萎靡,甚至昏睡、昏迷;

口腔幹燥,眼窩凹陷,哭時淚少,尿量減少甚至無尿,小孩子的囟門明顯凸出;

熱退24小時後體溫再次升高。

請注意:若對孩子的病情拿捏不準或無法自行處理的,請及時帶孩子就醫。

轉載請注明來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部分素材綜合自湖北省婦幼保健院、丁香媽媽 、 醫學界兒科頻道、數字北京科學中心等。

編輯:一縷陽光

校對:水馬不在家

稽核:漁樵荊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