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者善讀-1381」-《母親的年》

作者:濱海生活網

【智者善讀-1381】-《母親的年》

「智者善讀-1381」-《母親的年》

品讀經典,品味生活;善讀美文,天天分享。老夫為您遴選優秀文章作品,讓美妙的文字陪伴您的業餘時光。

今天為你分享:《母親的年》

作者:高東芹

母親的年

母親的年是從期盼子女回家開始的。

年越近,她的期盼越迫切。我看着她一遍遍地打着電話。先是打給我的哥,問他回不回來過年。哥說,因為疫情,暫時回不來。母親拿着手機,老半天沒說一句話。她又打電話給我的妹,妹說好回來的,可臨時又改變了主意。母親放下手機,那歡喜的神情便淡了去。

父親說,你把年貨準備好,給他們寄去。母親那寂寂的眼睛裡才又有了光彩。她轉身忙去了,我卻憶起了母親往昔的年。

北方農村過年最大的事莫過于蒸饅頭、炸肉圓。往年,母親總是要等我們回去才開始做這些。人多也就多了幫手。但又好似隻有我們都擠滿了屋,同時吃上饅頭,母親才覺得沒有厚此薄彼。

蒸饅頭是一件盛大而又莊嚴的事。母親常常早早就選好了顆粒飽滿的麥子,揀去裡面的石頭子兒,泥土塊兒 ,再細緻地翻曬幾天,等到一嚼脆脆香,就去磨成粉。面粉準備好了,便開始準備包饅頭用的餡。每個人喜歡什麼餡,母親都記得清清楚楚。挑揀、洗淨、切碎、拌料、炒熟。紅的豆沙,黑的芝麻,青的菜......母親像個畫師,開始在“年”這張畫卷上輕輕着色。

蒸饅頭這天,父親從河裡撈回來浸泡幾天的蒸籠,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刷了幾遍,直到水清亮亮,才小心翼翼地把蒸籠放到鍋上。哥早已把竈膛燃起了熊熊火焰,映照得屋子通紅一片。

母親抱着一團長熟了的面,甩到大缸裡。父親立即挽起袖子和面,一雙拳頭不停用力地翻卷着面團。待面團柔軟而順滑的時候,母親便開始切下勻稱的面塊,前來幫忙的女鄰居們便在歡聲笑語中開始包饅頭。小孩子通常被攆到外面去玩。可能是大人忌憚他們說出不吉利的話。而我常被破例允許在邊上守着,把她們包好的饅頭擺放到竹篩裡。等我擺滿幾大竹篩,鍋裡的水也沸騰了。母親便端着竹篩,把饅頭挨個放到籠屜裡。那時家裡的蒸籠有6層籠屜,母親就一層層擺放着。我看着,覺得母親就像一個有着文韬武略的将軍,從容地指揮着她的“千軍萬馬”。

大約過了40分鐘左右,饅頭的香味便溢滿了屋子。母親拿着浸了水的抹布,掀起籠蓋。在外玩耍的孩子們以為饅頭可以出鍋了,紛紛趕進屋來。哪知母親隻是輕輕按壓一下幾個饅頭,又放下籠蓋。我們吞咽着口水,抵抗着香味的誘惑。大概過了10分鐘,母親終于又拿起抹布,掀起籠蓋,再輕輕按壓幾下。我們皆朝母親身邊圍攏過來,踮起腳尖看着,隻見饅頭的“肌膚”吹彈可破,被母親按壓凹陷下去的地方,随着母親一擡手,立刻恢複如初。

“出鍋喽!”母親一聲悠長的吆喝,穿透了月色下的村莊。莊稼人一年的奔波辛勞,栽種的希望與豐收的喜悅,四季交替,晝夜變換,他們對土地這份不變的依戀與深情,皆蓄積在這一聲吆喝裡,镌印進“年”這幅曆史長卷中。

左鄰右舍皆聞聲而動,搬籠屜的,翻饅頭的,洗籠布的,往鍋裡加水的,給竈膛添火的......燈下的母親,又将包好的饅頭挨個放到籠屜裡。

“走,随我去街上蒸饅頭。”母親朝我微笑着。我從沉思中回過神來,默默地跟在她身後。母親好多年不在家裡蒸饅頭了。她和父親已經老了,已經無力再完成這樣盛大的事。從饅頭給别人加工那時起,母親那鮮麗奪目的年,就已逐漸褪了色。

風從高樓間吹向遼闊無邊的田野。隐約見底的河流泛着漣漪,麥子那濃密的綠漸漸高過河岸,白雲載着春的氣息,穿梭在田間陌上。

經過自家田地,母親停了下來,摸了摸泛青的油菜,拔掉了麥田裡幾根野草, 陽光下,母親的臉一片明媚。

我們不回,母親的年或許會有些寂寥。可是母親對我們的愛,始終在那裡,永遠濃烈。隻有土地上那綿綿無盡的耕耘,村莊裡那飄逸着的鄉音軟語,才是母親的年永遠的精魂。才是屬于她自己生活、生命的意義所在。

「智者善讀-1381」-《母親的年》

附:高東芹女士簡介---

「智者善讀-1381」-《母親的年》

高東芹:《中國校園文學》雜志簽約作家,江蘇省散文學會會員,鹽城市教壇新秀,鹽城市作協會員,《當代作文》特約編輯,校“雨荷”文學社創始人、首席指導老師、校刊總編。在《散文百家》《教師博覽》《江西教育》《國文天地》《中學國文教學參考》《金色時代》《寫作》《國文報》《婦女之友》《金陵晚報》《雨花文藝》等雜志發表文章。2020年5月,《我在春光裡,等你》一書出版。

個人名片:高山流水清自幽,東籬采菊香滿袖。芹美意馨非凡女,激揚文字最風流。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熱愛文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