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作者:南山武史

大陸傳統國術在曆史發展過程之中,可以說的确是受到了舊社會封建勢力的巨大影響。就拿武式太極拳這一太極拳流派來說,其中便有很多東西僅在内部的少數族人之間傳習,甚至不少老一輩國術家也因思想過于保守舍不得把自藏本貢獻出來。譬如《七言四字解》裡面所記載的“腳手不随者不能,周身不一家者不能,身法散亂者不能,精神不團聚者不能。”等這些精華内容,便從未發表于任何國術報刊或拳書。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李錦藩

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李錦藩先生,他便是武式太極拳一脈中的第5代傳人。那麼關于李錦藩先生的實戰功夫究竟如何?換句話說他的拳術造詣到底有多高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地剖析一下。

首先,從李錦藩的學武履曆來看。

李錦藩先生于1920年在河北永年的廣府西街出生,他打小就有幸拜在李遜之先生門下開始修習武式太極拳術,同時還跟随李石泉先生學過諸般器械功夫,并在多年的刻苦修習中得到2位恩師的衣缽真傳。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李遜之

根據李錦藩先生所述,武式太極拳的修習絕不是一味埋頭苦練就能練出真功夫,其關鍵則是習武者在練完每一個架子以後,針對此架所進行的總結和體會。隻有習武者按照要領在守住身法的同時用心去練,再加上師父從旁加以指點糾錯,其功力才有可能得以迅速提高。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武式太極拳老照片

至于2人推手較技的時候,李錦藩先生則認為首要注意的重點就是得接好對方所發出的勁。通常在遇到對方的勁以後,一粘即走的同時還必須要做到進中有退和退中有進。所謂進退轉換的微妙間隙,并不是直覺表現在人的手上或臂上,反而是表現在人的腰上或腿上。如果兩人推手過程中沒有半點接觸的話,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發放人的,隻有通過人與人皮肉接觸之感,一方才能做到借對方的勁,再順勢借力達到将對手發放出去的目的。

其次,從李錦藩的國術生涯來看。

李錦藩先生曆經多年的勤修苦練,可以說是盡得武氏一門拳術技藝之精髓,并将武式太極拳術中幾乎所有的精華套路悉數完整繼承了下來。據說李錦藩先生不僅一身功力十分純正深厚,同時他的拳術造詣更是達到了意到氣到和氣到勁到,以及随處能化能發且拳藝虛實不分的超高境界。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李亦畲

據傳武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李亦畲先生傳下來練功所用的大鐵杆子就有80多斤重,稍微輕一些的鐵杆也有40多斤重(隻可惜那重達80餘斤的大鐵杆子在10年浩劫期間已經不幸讓人投爐化掉)。

李錦藩先生在去世前2年的時候,就曾一口氣抖過100餘下這種練功用的大鐵杆子。由此可見,李錦藩先生即便是在晚年時期的體魄依舊是遠勝于常人。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除此之外,李錦藩先生在10年浩劫期間仍舊堅持練功習武。那時的李錦藩先生白天不能公開練武,是以隻能在半夜偷偷起來練拳。李錦藩先生正是這一份超乎常人的大毅力,這才讓武式太極拳術在當時那個荊棘載途的年代中有幸得到了完整的傳承。

而且,李錦藩先生在晚年還主動打破陳規把武氏一門不外傳的“武式小架”、“二路炮捶”、“李家一路杆”、“隴西氏太極刀劍”和家傳的練功方法悉數傳授給了同道友人與數十名弟子。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縱觀李錦藩先生一輩子教拳生涯,其門下弟子更是多不勝數(單是李錦藩先生遺囑裡面所記載的主要門徒便有李德龍、靳文彬、喬松茂、王潤生、荊雙增、孫乾坤和孫建國等人)。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李錦藩墓

一直到1991年8月2号的時候,李錦藩先生因在籌備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期間操勞過度不幸逝世(終年72歲)。

論李錦藩的拳術造詣,一口氣能抖鐵杆100下,拳藝達虛實不分之境

《武式太極拳》

最後,關于李錦藩先生一身武式太極拳功夫的話題,咱們今天就暫且先聊到這裡。不知道大家對于武式太極拳術能不能經得起實戰考驗,是否還有哪些不一樣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下您寶貴的觀點和看法。

(了解更多有料的傳武曆史話題,歡迎關注“南山武史”自媒體平台,筆者耕耘創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