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罰沒用,試試這樣管孩子 | 育兒科普

作者:人文書托邦
體罰沒用,試試這樣管孩子 | 育兒科普

《放牛班的春天》海報

日常教養中,

孩子犯錯不可避免。

但孩子犯錯後,

如何教育、如何懲罰、如何避免錯誤繼續發生,

卻是擺在父母面前的大問題!

訓斥、扇耳光、打屁股

當然極不可取。

擺事實,講道理,

孩子真的聽嗎?

年幼的孩子聽得懂嗎?

體罰會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心理影響?

如何“懲罰”孩子才會改?

著名心理學家勞拉·E.伯克在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第7版)中

為家長們答疑解惑。

體罰沒用,試試這樣管孩子 | 育兒科普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第7版

[美]勞拉·E.伯克 著

陳會昌 譯

978-7-300-29844-3

258.00元

許多父母知道,用訓斥、扇耳光、打屁股來糾正兒童的錯誤行為是無效的教育方法。

當必須要讓孩子聽話時,例如,3 歲孩子要跑到大街上去,使用嚴厲指令或控制其身體來限制兒童行為是正當的。

研究表明,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最可能使用強迫式的管教。當他們希望實作長期的教育目标時,例如,友好地對待别人,就較多地靠溫情和說理。對待嚴重的違紀行為,如撒謊和偷竊,父母經常把強制性說教和說理結合起來使用。

經常使用懲罰隻能導緻短暫的服從,而無助于行為的長期改變。一旦父母停止懲罰或轉身離開,孩子馬上就會故伎重演。

經常體罰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父母經常用體罰對待兒童的攻擊行為,這種懲罰本身就為攻擊行為做出了榜樣!

●被嚴厲管教的兒童會形成長期的個人被威脅感,這使他們隻關注自己的緊張情緒,而不是别人所需要的同情。

●經常被懲罰的兒童很快就學會了躲開懲罰他的父母,使父母很少有機會教孩子學習合乎要求的行為。

●用嚴厲懲罰來制止幼兒的錯誤行為隻能讓成人暫時解脫。長此以往,愛懲罰的成人可能使用更多的懲罰,最後可能逐漸發展成嚴重的虐待。

●小時候常被父母體罰的人,長大成人後也較容易承襲這種教育方式。這樣,體罰的使用可能會傳給下一代。

可以取代嚴厲懲罰的方法

以其他方法取代批評、扇耳光和打屁股能夠降低懲罰的負面效應。

暫停 (time out) 可以讓兒童離開當時的情境,例如,讓他們待在自己的房間裡,直到他們願意表現出适當行為。當兒童行為失控時,幾分鐘的暫停足以改變行為,并且為生氣的父母提供一段冷靜的時間 (Morawska & Sanders, 2011)。

另一種方法是取消特權,例如,不讓孩子看喜歡的電視節目。和暫停一樣,取消特權可以使父母避免使用容易導緻更激烈暴力的嚴厲方法。

當父母決定使用懲罰時,可以借助以下三種方式提高其有效性:

●一緻性。在某些場合允許孩子表現出不适當行為,但在另一些場合卻譴責孩子的這種行為,會使兒童感到困惑,這種不被接受的行為就會持續發生。

●溫暖的親子關系。受到父母關心疼愛的孩子會對懲罰所伴随的與父母感情的中斷感到非常難受。他們希望盡快重新獲得父母的疼愛和支援。

●解釋。解釋輕微懲罰的原因,會幫助孩子把錯誤行為與對以後行為的期望聯系起來,這種方法比單純使用懲罰更有助于減少錯誤行為。

積極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

跟孩子建立一種互相尊重的關系,教孩子該怎樣做,對好行為給予表揚,這些積極的訓練方式可以鼓勵孩子的好行為。

當父母和孩子在共同遊戲中産生敏感、合作和共同的愉快情緒時,兒童就會表現出良心的穩定發展——犯錯之後表達對别人的抱歉,公平地玩遊戲,能為别人的利益考慮。

親子間的親密關系使兒童留意父母的要求,因為他們對這種關系形成了一種責任感。

體罰沒用,試試這樣管孩子 | 育兒科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