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作者:光明網

昨晚

一位有1029個孩子的“特殊媽媽”——

楊守偉被授予“齊魯時代楷模”稱号

2022年新年的鐘聲敲響。這是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51歲的副院長楊守偉,步履不停,護理孤棄兒童的第22年。

22年,1029個孩子,時間不是冰冷的數字,它忠實地記錄了楊守偉養育的孩子數量,這些雖然特殊卻依然蓬勃生長的生命。

孤棄兒童的護理并不簡單,督促楊守偉不斷前行的,是孩子們一聲聲的“媽媽”,她要做的,是把命運虧欠孩子的,盡力做補償。

“能被孩子需要,我覺得很幸福。”回顧這些年的點滴,楊守偉坦然地說:“我其實是沾了孩子的光,我隻因為是他們的‘媽媽’,才有這樣的榮譽。”

每天早上7點,楊守偉準時出現,檢視完孩子們的情況後,她才能安心做其他工作。樓道裡,她前行的身影,猶如一團火焰,溫暖并照亮着孤棄兒童的未來。

每個手指被一隻小手緊緊握着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擁抱”

對楊守偉來說,無論是身在報告廳,還是面對采訪鏡頭,一談起福利院的孩子,她總是忍不住流淚。

那一刻,想念,是她消化不掉的情緒。

這些淚水裡有不舍,但也混雜着欣喜。那是楊守偉心裡最柔軟的部分,每每拿出來講述,她都重溫一遍。每個孩子,從入院的那一刻起,他們的音容樣貌,都深深地刻在她的記憶裡。

楊守偉29歲進入濰坊市兒童福利院工作,在這之前,她從未想過會有接下來的這段人生經曆。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那是2000年3月,楊守偉第一天來到福利院報到,“就是看孩子,能難到哪裡去呢?”那時她已經當了媽媽,“興許那些孩子跟我女兒一樣可愛。”

但雙眼迅速捕捉到的畫面,讓她不由得退後幾步,這種震撼與壓抑,讓她一下子沒回過神——重殘率超過90%,唇腭裂、腦癱、腦積水、肛門閉鎖、先天性心髒病、手足畸形等,甚至還有梅毒、A肝、B肝等傳染病。

不等楊守偉緩過神來,她雙手便接過同僚遞過來的孩子,抱在懷裡。漸漸地,她了解了孩子們背後的故事,“畢竟是天真的小生命,我覺得他們很可愛。”

楊守偉解釋,她不是出于悲憫之心。接過孩子後她甚至沒工夫打退堂鼓,“給他們喂飯喂奶,換尿布,洗澡、打掃衛生,一直是在忙。”

一忙,就這麼忙了22年。

“能被他們需要,我覺得很幸福。”楊守偉說,孩子們每天都會對你笑,他們特别渴求别人的愛,她能繼續幹下去,看護好他們,覺得是責任。

愛是互相的,一方發出,另一方也能接收到。在福利院,楊守偉隻要出現在孩子們身邊,他們就會争先恐後地擁上前叫“媽媽”,直到每個小手都能攥住楊守偉的一根手指,臉上才露出滿意的表情。

“我的懷抱隻有一個,孩子們都想跟我親近,拉着我的手指頭,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擁抱吧。”楊守偉說,在家庭裡,一個孩子是大人的心頭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搶着抱孩子,但福利院裡的孩子,是感受不到這麼多的愛的,後來,在工作中,要求每個孩子都要被抱至少7次。“在這裡,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得到平均的愛。”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為了這一聲聲媽媽

“我不允許我的孩子被看作另類”

楊守偉曾無數次地為這些被父母遺棄的孩子祈禱。當她拉着一隻隻小手,把這些小小的“心頭肉”“小棉襖”抱在懷裡,她的心就立刻軟和起來;不管工作多累,隻要聽到孩子們黏着她喊“媽媽”,就一切都釋然了。

從被喊作“阿姨”到“媽媽”,楊守偉覺得這不僅是稱呼的變化,也是身份的轉變。

“剛開始,孩子們都喊阿姨,等到了2006年前後,就變成喊媽媽了。”楊守偉解釋,“因為想成為孩子最親的人,而對孩子來說,最親的人就是媽媽。”

也正是為了這一聲聲“媽媽”,楊守偉不允許孩子們被看成另類,她要做的,是盡最大的努力,是補償命運的虧欠。“讓他們擁有正常生活的權利,生活得健康,有尊嚴。”

楊守偉的工作日記裡記錄下這一連串的數字:22年,1029名孩子,其中467個孩子在從業人員的精心照顧下回歸家庭。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22年間,這些孩子中最讓她揪心的,是曉玉。

那是十幾年前,一個–10℃的冬天,空氣裡都有刺骨的冷。

第一眼看到曉玉時,楊守偉的心就像被揪着:孩子的眼皮外翻,眼珠通紅,全身上下幾乎每寸皮膚都翻裂起來,一片挨一片,如同魚鱗一般,下邊到處是血口子,密密麻麻,很多還化了膿,血水、膿水混在一起,發出嗆鼻的味道。

福利院的從業人員判斷,當時曉玉已經兩三歲。但她從不說話,她身上的皮屑脫落得厲害,甚至連伸胳膊動腿,就連皮帶肉扯得孩子痛苦不堪。醫生說,曉玉得的是罕見的魚鱗病,無法根治,但通過細心護理,可以緩解。

查遍資料,卻沒有找到具體護理方法,但看着這樣的曉玉,楊守偉不忍心,她開始自己摸索:勤給曉玉洗澡,捧着溫水,一點一點地灑在身上,讓皮膚逐漸适應溫水帶來的刺激;每天塗3遍藥,凡是開裂的皮膚,都要輕柔地塗抹到;為避免浮起的“鱗片”扯到皮膚,都要盡早剪掉……

經過一年多精心護理,曉玉身上的一個個傷口開始愈合,魚鱗狀的皮膚逐漸脫落,身上許多地方有了正常膚色。

有一天,楊守偉正給曉玉洗澡,她突然擡頭叫了一聲“媽媽!”楊守偉頓時愣住了,原來這孩子會說話,這聲“媽媽”讓楊守偉覺得,之前的付出都沒有白費。

楊守偉先後聯系濟南、北京等多家醫院為曉玉治療,随着身體狀況的好轉,曉玉學會了唱歌跳舞,性格變得開朗起來,在福利院生活8年後,被愛心家庭收養。

撫摸着曉玉養父母寄來的照片,楊守偉難以抑制思念的淚水,後來因為實在太想孩子,便強迫自己不再看照片。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狠心挂掉發燒女兒的電話

“福利院的孩子隻有我”

遇到難題,直面困難,找解決方案——這是楊守偉和同僚們長年累月面對的護理挑戰。而當孩子身體狀況好轉後,可以被領養的時候,“媽媽”們又要面臨分别。

這樣的“分離”在楊守偉工作的22年間裡“循環播放”。

當接過110民警送來的女嬰,小被子上的紙條讓楊守偉也不由得退後幾步:艾滋病抗體陽性。這是2010年正月初五,正值春節假期,楊守偉是被同僚的一個電話喊回了福利院。“她是一個生命啊,隻要送到福利院,就是我的孩子。”楊守偉主動承擔起護理她的“擔子”。

為了打消其他同僚的顧慮,也為了更好地護理,楊守偉給聯合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的醫學博士馬郎發郵件求助。馬郎回複,這個女孩是母嬰傳播導緻的抗體陽性,和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不一樣,隻要做好防護,不會有傳染危險,如果精心撫育治療,還有可能轉陰。

在楊守偉的精心護理下,奇迹真的發生了!女孩8個月大時,體檢結果顯示,抗體轉陰;随後,連續4次體檢,結果全部陰性。3歲時,她被成功收養。

這些年,福利院裡先後來過多個梅毒、艾滋病等抗體陽性的孩子,絕大多數在護理員媽媽們的悉心照料下恢複了正常。

其實,對于這些患有先天疾病的孩子來說,手術治療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手術前,孩子要有好的體質。“把孩子養得越好,手術成功機率越大。”楊守偉記住了醫生的話。

經過護理,達到手術标準的孩子就可以做手術了。與手術大門一牆之隔的長椅記錄了楊守偉煎熬的等待。她忙前忙後,為孩子們祈禱。“快好起來吧,等你好了就能找到自己的媽媽了……”每次想到這裡,她淚水又“決堤”了。

有時候,有的孩子手術後哭鬧,為了安撫孩子,楊守偉曾經抱着一個孩子三天三夜,而與此同時,她在家的女兒也正在發燒,哭鬧着喊媽媽。

楊守偉狠了狠心,把女兒的電話挂掉了。“女兒在家有其他大人照顧,我放心,可這些孩子,她們隻有我啊。”

有重生的喜悅,也有死亡的陰霾,連同1029張笑容,構成了22年來楊守偉的生命刻度。

2010年,濰坊市兒童福利院搬家了,這是一座圓傘形的建築,蘊含了建造者深切的愛意。全院上下都沉浸在興奮中,楊守偉也是。但是當夜深人靜的時刻,她又想起那些再多努力卻依然無法留住的小小生命,那些孩子沒能等來這樣好的醫療條件……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創新護理方法

“讓他們活得更舒服一些”

除了守護生命健康,更多時候,楊守偉以一種近乎執拗的方式告訴大家:這些殘缺的小小軀體也一樣有尊嚴。

“工作當中特殊的孩子比較多,每一個孩子的病情都不相同,需要特定的護理方法。”楊守偉說。她不僅這樣自我要求,還以身作則地影響着周圍的人。

“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讓他們活得更舒服一些。”在楊守偉的感染下,福利院的其他“媽媽”們也很快進入了狀态。跪着給孩子抹藥,蹲下來為孩子拍照,喂飯要和孩子有眼神交流,每天和每個孩子至少擁抱7次……不僅如此,楊守偉還提出“脫離床鋪”理念,把這些不會走、不會坐甚至不會翻身的孩子抱下床,接觸地墊,帶他們到室外感受暖陽。

在楊守偉眼裡,每個孩子都是特别的,相對于承認孩子們的“缺陷”,她更樂于為孩子們做出改變。比如說,她和同僚們一起設計了洗澡車,友善腦癱孩子洗澡,給唇腭裂的孩子設計了吸管式的奶瓶,給腳部術後的孩子縫制合适的鞋襪……

“我們比較注重孩子們的心理情況,他們都很活潑。”楊守偉說,這裡孩子們穿的衣服,沒有重複的,“我不想讓他們看上去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希望他們各有各的性格。”在活動室,一名正在做手工的孩子看到記者在走廊上拍照,跑過來拉開窗戶向大家招手。正如楊守偉所期盼的,孩子們都是開朗愛笑的。

從專業護理基礎知識一片空白,到如今取得孤棄兒童護理員、進階育嬰師、康複保健師等多項資格證,楊守偉的學習能力為年輕的護理員媽媽們樹起了标杆,楊守偉始終堅信,隻要有創新,孩子們就會受益。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一個“楊守偉”是不夠的

“能定義我的,隻有媽媽”

濰坊市兒童福利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孩子被收養後,除了回訪家長,盡量不主動聯系孩子。

為孩子找到家是開心的,但每次送孩子離開,楊守偉總是不舍。幾天前,福利院為一個孩子找到了新家。楊守偉送孩子到福利院門口,孩子開心地與媽媽握手。“當時,我覺得這個孩子走沒問題,肯定不會對我們不舍。”但是,當孩子被抱着上車時,回過頭來對楊守偉說:“楊媽媽抱抱我。”說到這裡,楊守偉眼圈紅了。“每年都有許多次這樣的場景,很糾結。但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回歸家庭,有一個完整的家。”

楊守偉說,她養育的孩子中,有的已經上大學了,會經常給她發微信聊天。“他會告訴我,今年要考研了。”楊守偉為他高興,給他發了紅包,“他不要,說生活費夠了,特别懂事。”

孩子們結伴放學,回到福利院看到楊守偉,都擁上來。“他們會特别開心,會撒嬌,讓我抱一抱。”楊守偉認為,孩子們感受到充足的愛,才會表達愛,“他們都是很善良的。”

22年時間裡,更多的“楊守偉”在福利院成長起來。一支由34名護理員媽媽組成的年輕團隊苦練技能,她們是一個個“楊守偉”,把對孤棄兒童的關愛,點滴傳遞下去。而楊守偉的家人也不曾拖她的後腿,尤其是小時候哭鬧着喊媽媽的女兒,随着漸漸長大,她開始了解媽媽,如今常把“我的弟弟妹妹們”挂在嘴邊,有時間還會來福利院做義工。

淚奔!山東這位“媽媽”,養了1029個孩子

這些年時間裡,楊守偉經常被問這樣的話。“常年面對病殘孩子,你壓抑嗎?”“虧欠家人太多,你後悔嗎?”面對這些問題,楊守偉從不回答,也不願解釋。

“在福利院,我每天都被幸福包圍着。”楊守偉說,自己的信仰就是當好這些孩子的“媽媽”。

“不管我走到哪裡,不管什麼時候,能定義我的,永遠隻有‘媽媽’兩個字”。

新黃河用戶端(記者 薛冬 攝影 王汗冰)

來源: 中國婦女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