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作者:鑒史論

三國時期湧現的謀士衆多,但大放異彩的卻沒有幾個,最常被人提起的便是諸葛亮、司馬懿之流,其中諸葛亮簡直可稱之為三國謀士的代表,謀士之中,地位爬得最高的一人。

但近幾年來,網上流傳一句話——郭嘉不死,卧龍不出!

郭嘉和諸葛亮确實是三國衆多謀士中非常特殊的兩位,諸葛亮對劉備而言,其意義就如同郭嘉對曹操,就連毛主席都曾把兩人相作比較點評。

那毛主席是如何評價二人的呢?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毛主席

郭嘉其人——慧眼識明主

要想知道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先分析兩人的生平。

曆史上的諸葛亮,其事迹廣為流傳,而郭嘉則是因為過早去世,導緻他的事迹随着時間掩埋,故此筆者重點分析郭嘉的生平,再簡單回顧諸葛亮的事迹,方能作出評斷。

郭嘉于公元170年出生在颍川(今河南),年少時素有抱負。

公元190年,年僅二十歲的郭嘉便已看出,漢朝即将大亂,屆時群雄并起,自己必須早些做準備,為此他私底下廣結英豪,不過在為人處世上卻極為低調,是抱着“慧眼觀世态”的态度靜待時機。

這一點,與諸葛亮隐居南陽時的心态非常一緻,果然聰明人都是有共同點的。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郭嘉終于找到機會,投到袁紹的麾下。

袁紹是早期東漢動亂初時就崛起的枭雄,崛起的時間比劉備、曹操要快,是以當時郭嘉才會認為投靠到他麾下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沒過多久他卻離開了,原因很簡單,用郭嘉的話來說就是:“袁公雖然效仿古人禮賢下士,但也隻是一味模仿,并不懂得如何任用人才。他思慮雖多但不得要領,腹有謀略卻缺少果斷,與他共事難以建立霸業!”

沒過多久,曹操軍中的謀士戲志才死去,此人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他的死讓曹操頗受打擊,此時,與郭嘉認識且是同鄉的荀彧将郭嘉推薦給曹操。

曹操見到郭嘉之後,與他一番長談,論當今天下大勢,郭嘉将自己心中的才學發揮得淋漓盡緻,對當下時事的分析深受曹操認同,兩人談完後,曹操宣布:“日後能助我建立霸業者,非郭嘉莫屬!”

郭嘉也非常感激,當場也表示:“我終于找到真正的明主!”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郭嘉選擇曹操的理由非常簡單,其實從他離開袁紹時所說的話,就能知道,郭嘉想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主公。

郭嘉說過,袁紹隻是模仿古人禮賢下士,其實不知如何任用人才,思慮雖多但不得要點,有謀略無決斷。

是以,郭嘉的擇主标準其實是:慧眼識英才,把擁有不同才能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有勇有謀,腹有韬略。

而曆史上的曹操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枭雄”,正是郭嘉心中的理想明主啊!是以說,曹操慧眼識英才,任用郭嘉;而郭嘉慧眼識明主,讓自己從此有了大放異彩的機會。

郭嘉其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遇到曹操後,當真是魚兒回到了江河裡,開始展露他的腹中奇謀。

他擅長分析形勢,把握敵人的心理,尤其是對于敵軍内部各種形勢的判斷相當犀利、一針見血,幫助曹操多次獲得不可思議的勝利。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建安二年,曹操猶豫要不要與袁紹決裂,郭嘉向曹操分析,言明曹操有十條獲勝的理由,而袁紹則有十條失敗的理由,這就是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他的分析徹底将曹操征服,為後來的官渡之戰獲勝埋下伏筆。

建安三年,劉備來投靠曹操,曹操猶豫要不要殺劉備,郭嘉向曹操分析了一番,表明一個觀點:殺劉備,弊大于利。

當時曹操還沒有統一北方,正需要吸引謀士和武将前來投靠,必須表明自己“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以郭嘉認為:劉備還不能殺,但劉備心有抱負,不可不防。

曹操為之認同,可惜曹操妄圖打動劉備追随自己,對劉備太過大意導緻放虎歸山,他自己也很後悔沒有聽郭嘉的建議。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劉備(劇照)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攻打徐州,将呂布圍困在下邳,呂布當起了縮頭烏龜,曹操圍城打了半年都沒有打下來,甚至産生放棄的念頭。

郭嘉又獻奇謀,認為攻城的一方既已精疲力盡,那守城的一方必定也臨近崩潰的邊緣。曹操聽取建議,發動最後的猛攻,果然攻占下邳,殺死呂布。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展開争霸之戰,在官渡僵持不下,此時軍心逐漸動搖,很多謀士建議曹操放棄,繼續僵持有可能讓江東的孫策偷襲自己的後方。

然而每逢關鍵時刻,郭嘉總是能站出來讓曹操茅塞頓開,郭嘉力排衆議:“孫策為人輕率不懂得防備,他若敢來中原,必定會被刺殺而死。”

沒過多久孫策當真被刺客所殺,曹操稱贊郭嘉神機妙算,而在随後的官渡戰争中,郭嘉常用“十勝十敗論”來激勵曹操,幫助曹操擊敗袁紹。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至建安七年,曹操追擊袁紹殘部,郭嘉獻策,讓曹操假意退兵,袁紹殘部自會因為争權内亂。曹操聽從退兵,袁家兄弟果然上當,立馬内鬥導緻軍心大亂,曹操半路上又遣兵回返,殺了個回馬槍,不費吹灰之力就将敵軍剿滅。

至此,曹操幾乎掃清統一北方的大部分障礙,北方統一已經是遲早的事情了。

從投到曹操麾下開始,郭嘉可謂是奇謀頻出,若是沒有他的幫助,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必定會延緩,郭嘉最出名的就是“十勝十敗論”,後世之人認為這理論之中幾乎包括了當時各大兵法的精華之妙。

因為郭嘉的奇謀總是能收到奇效,故而被人稱為神機妙算,而在他之後,同樣被稱為神機妙算的還有另外一人——諸葛亮。

當真是郭嘉不死,卧龍不出嗎?

郭嘉天縱奇才,深受曹操賞識,曹操與他關系甚是親密,待他如“摯友親朋”,二人常一起坐車,同席而坐。

在曹操的軍隊中,軍紀向來嚴明,但郭嘉顯然不受此束縛,他我行我素,不拘一格,在曹操面前更多的時候像是個朋友,而不是個臣子,曹操也非常喜歡他這一點。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可見,郭嘉是以自己的智謀征服了曹操,才能享受到這種特權,曹操按照他的謀略,于建安十二年平定北方,初步建立霸業。

可以想象,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帶着他南下征戰劉備,攻打東吳,那曹操還會經曆赤壁之戰的慘敗嗎?

到時候諸葛亮加上周瑜,與郭嘉的智謀交鋒又是何等精彩?

可惜曆史沒有如果,曹操平定北方的同年,郭嘉患病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在他死後,一個年輕人随同劉備出山,定下三分天下大計,聯合東吳對抗曹操,幫助劉備白手起家建立蜀國,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諸葛亮(劇照)

曆史就是這麼巧合,郭嘉一死,卧龍出山,而且鋒芒畢露,舉世幾乎無人可比,是以有人說“郭嘉不死,卧龍不出”,諸葛亮自知郭嘉是個勁敵,是以一直蟄伏到郭嘉病故,方才出山。

而在郭嘉死後,曹操對上劉備确實沒有以往那麼順利,在新野之時原本能夠抓住劉備,結果諸葛亮火燒新野,挫敗曹操,幫助劉備順利逃走。

随後諸葛亮聯合孫權……一系列舉措讓曹操開始了慘敗之旅,似乎郭嘉死後,曹操身邊就沒人能與諸葛亮抗衡了。

那麼,真的是“郭嘉不死,卧龍不出”嗎?

筆者鬥膽認為,并不是。

諸葛亮與郭嘉有很多相似之處,就連他們的主公對兩人各自的态度也非常相似。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我們都知道,劉備與諸葛亮并不是一般的君臣,如同曹操對待郭嘉般,劉備對待諸葛亮同樣非常器重,甚至猶有過之。兩人坐則同席,甚至有時暢談理想直至深夜,“卧則同榻”。

但諸葛亮與郭嘉的處境又有不同,在蜀國的謀士中,諸葛亮是絕對的主心骨,劉備最器重的謀士沒有之一,龐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都不上諸葛亮,更别提其他人。

而郭嘉呢?他确實深受曹操器重,但在曹操的謀士中,他并不是主心骨,他是個受到曹操準許,可以“特立獨行”的人。

說直白點,郭嘉在曹營中的地位,遠遠比不上諸葛亮在劉備團隊中的地位。

而諸葛亮的地位高,是因為他把自己“賣”得貴。

郭嘉是主動投靠曹營的,但諸葛亮是劉備親自上門請的,一個是白給,一個是“賣”,地位自然不同,而諸葛亮能把自己“賣”得這麼貴,是因為隆中對。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分析形勢,提出天下三分,為劉備定下當下以及往後的長遠政策,讓劉備豁然開朗,是以才能把自己“賣”出高價。

天下形勢風雲變幻,諸葛亮決不可能是在短時間内構思出三分天下的計策,他一定是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後才得出的結論,可見他其實一直都在等待機會出山,但一直找不到“買主”。

是以郭嘉死活與否,都與卧龍出山無關。

卧龍早有出山之心,否則也不會經過長期研究定出三分天下的謀略,而謀略這種東西,施行得越快越好,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

是以由此推斷,諸葛亮早有出山之心,“郭嘉不死,卧龍不出”的說法并不準确。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作出評價

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其實是非常喜歡讀三國的,他對郭嘉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世上并不存在先知先覺的人,郭嘉屢出奇謀,是因為他善斷善思,同時還留有餘地。

毛主席稱贊郭嘉“足智多謀”,曹操統一北方,郭嘉“謀功為高”,并且非常推崇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稱郭嘉的理論“幾乎涉及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古今罕成”。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可以看出,毛主席對于郭嘉的評價很高,認為曹操能夠平定北方,郭嘉功不可沒,對于郭嘉的形容是“足智多謀”,完全肯定了郭嘉在謀士這一身份上的能力,郭嘉的奇謀一出,如同藏鋒之劍出鞘,又快又準,必定見血。

“一個足智多謀的謀士”,這就是毛主席對郭嘉的評價。

那毛主席又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這就頗為耐人尋味了,總的來說,是有貶有褒。

毛主席非常敬佩諸葛亮的品格,認為其名流千古是理所當然,号召黨内幹部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和人民群衆走到一起,如同諸葛亮“勤政愛民”。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晚年的諸葛亮(劇照)

除此之外,毛主席非常肯定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在讀到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一段時,毛主席甚是推崇,認為諸葛亮有遠見,折服孟獲可解決蜀國後方的長期憂患,一勞永逸。

但毛主席同時也認為諸葛亮有所欠缺。

其一,用人不當。

諸葛亮用人不當最緻命的兩個例子,就是讓關羽守荊州,馬谡守街亭。關羽大意失荊州,導緻後續一系列變化,對蜀國造成沉重打擊。而馬谡守街亭,讓司馬懿找到機會,導緻第一次北伐失敗。

其二,首次北伐,亮宜自臨陣。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并沒有親臨戰場,而是遠端指揮,如此一來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畢竟“将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他親自到現場指揮,馬谡就算要違背指揮,改道上山前也會問詢他的意見,他便可以阻止。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确實大意了,此後北伐,諸葛亮必定親臨戰場。

其三,隆中對的戰略并不完善。

毛主席并不認同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定下的戰略,認為荊州和益州距離遙遠,分兵占領這兩個地方後,勢必會造成兵力分散,劉備的軍事實力原本就弱于曹操,分散兵力之後就更容易出問題。

雖然如此,毛主席仍然非常推崇諸葛亮的治國能力,但對于他的缺點,也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對于諸葛亮的評價是比較客觀且辯證的,有種運用馬克思列甯主義的辯證思想去批判的味道。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的評價很中肯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發現,毛主席評價諸葛亮,是從一個“國家統帥”的角度來評價,對于郭嘉,他是從“謀士”的角度來評價。

可見,在毛主席心裡,諸葛亮是一個多面型人才,會的東西很多,能打仗能治理國家;而郭嘉則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謀士,是專一型人才。

也就是說,論奇謀詭計,郭嘉要勝諸葛亮一籌;但是論治國和其他方面,郭嘉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諸葛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