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鑄造于西周時期的青銅重器“虎鎣”。它曾經是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的藏品,近代流落異邦,漂泊百餘年,2018年歸國,入藏國家博物館。為迎接壬寅虎年的到來,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該展從信仰禮制、曆史文化、藝術生活等方面展示了虎的曆史、文化和與虎有關的節俗信仰。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上展出的西漢年間錯金“鄧市臣”銅卧虎。本次展品上起商代,下迄21世紀初,既有金玉璀璨、精工細作的貴胄用器,亦有粗陶灰瓦、樸拙可愛的市井遺存,品類豐富,從文化的各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延綿不絕的虎文化。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上,燈籠裝飾高挂。展陳設計采用中國傳統建築中“三進院落”的概念,來表現人們内心希望“回家”過年、歡度新春的文化心理與傳統習俗。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上展出的雄威舞驟雪·粉彩瓷盤(中)。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現場,從業人員介紹清嘉慶年間的粉彩描金嬰戲圖·四螭耳尊。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上,展廳的地面用燈光投射出虎符的形狀。在古代,虎的形象常出現在玉佩、枕頭這類貼身使用的生活器物上,也出現在孩童服飾、門頭牆上,表達人們希望借助虎威驅除邪祟、保佑平安的心願,以及對未來順祥生活的祈福。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上展出的《溪源虎嘯圖》局部。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名觀衆正在參觀“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上,一名從業人員正在展覽入口處測試現場的互動體驗裝置。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虎頭布偶出現在“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上。
1月19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門外,從業人員正在售賣國博文創産品,虎年的文創産品已經擺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