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作者:讀史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作者:握中懸璧(公号同名),授權讀史釋出。曹操篡漢連載17

漢中大戰已經告一段落,從這一篇起,這個系列也将進入最後的荊州風雲部分了。

一直以來,關羽的北伐行動大多為人所诟病,認為他的失敗直接導緻荊州的丢失,進而使得《隆中對》戰略徹底破産。

那麼,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在論證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探讨一下關羽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發起北伐。

看上去原因很簡單,因為《隆中對》已經明确表示,從荊州出兵北上是整個計劃的重要一環,也是最終的鉗形攻勢中的右翼部隊,關羽似乎就是在踐行隆中對的方針。

可是問題又來了,因為《隆中對》對出兵的時機也是有着嚴格要求的,大前提有以下幾個: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脩政理和天下有變。

其中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内脩政理這四點基本算是做到了,外結好孫權在表面上也算是做到了。而南撫夷越和天下有變的目标則并未達成。

别說在當時,就是後來諸葛亮執政初期,南中地區都還有大規模叛亂,南撫夷越的路還很長,而天下有變也是遙遙無期。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什麼叫“天下有變”呢?

這個天下指的是狹義的天下,首先肯定不包括劉備自己的地盤,如果自己内部生亂何談外出征戰?

其次這個天下應該也不包括孫權的地盤,因為在隆中對中孫權就不是假想敵。

是以,“天下有變”所指肯定是曹操政權内部出現的變故。

雖然218年曹操内部發生三次動亂,但事實上威脅并不大,很快就被平定了,這些動亂級别還不夠,算不上是“天下有變”。

除非曹魏内部出現巨大變故,比如曹操突然病死;又或者軍事重鎮發生叛亂,比如淮南三叛。

隻有這種級别的變故,才能算得上是“天下有變”,成為出兵北伐的絕好時機,而建安末年顯然不是這種局面。

也就是說,關羽這次北伐,并不符合《隆中對》的既定規劃政策。

那麼,這難道是說關羽違背了劉備的訓示,擅自發起了軍事行動嗎?按理說這也不應該,關羽這些年一貫忠心耿耿,怎麼會如此膽大妄為呢?

我認為關羽是否是自作主張,這件事并不絕對,可以說既是也不是。

說關羽自主行為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在記述他從前負責的軍事行動中,《三國志》原文分别用了“使”、“遣”、“令”等字眼。比如守下邳、帶水軍南下、以及與孫權争奪荊州三郡時,都可以确認關羽是奉命行事。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三國志蜀書歇業馬黃趙傳第六)
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三國志蜀書歇業馬黃趙傳第六)
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而在記錄近期劉備奪取東三郡一事的時候,《三國志》同樣采取了這種寫法。

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可唯獨關羽北伐這次卻有所不同,《三國志》并未明确說他收到了劉備的指令。

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三國志蜀書歇業馬黃趙傳第六)

我認為陳壽這樣描寫是有一定目的的,因為劉備很可能确實沒有直接下令。

但這也并不是說此事完全就是關羽擅自做主了,因為他很可能是得到了一定範圍内的自主權限。

當時關羽的權力和地位,都是劉備帳下的第一人,在四個重号将軍中,他是唯一的假節钺,馬超張飛隻是假節,黃忠則什麼都沒有。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另一方面,關羽作為荊州都督,也是掌握了相當大實權的。

雖說假節钺并不代表他有絕對的自主權,但這至少可以說明劉備對他的信任,那麼給予有限的自主權還是可以的。

這個有限的自主權是什麼呢?我認為很可能就是授權他伺機奪取襄陽。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繼續擴大戰事則是不行的。

因為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到發起總攻的時候,一定要兩路互相配合,是必須要劉備親自下令的,而絕不能自己擅自行動的。

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另一方面,奪取襄陽也是發動總攻的先決條件,在《隆中對》提出的時期,襄陽還是在劉表手裡的,是以當時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的目标裡,是包含着襄陽的。

想從荊州北上,襄陽非要奪下來不可,因為隻有拿下襄陽才能進入南陽盆地。

如果襄陽攻不下來,進攻宛城就是空談,洛陽更是遙不可及。

是以說,沒有襄陽,就不能算完整實作跨有荊益這一目标。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後世認為關羽這次北伐目的是進取中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他取得了大幅超出預期的戰果。

但從常理來看,關羽僅憑三郡之力就想和曹操抗衡,這是不可了解的,他的初衷應該就是發動一場規模有限的戰争,先拿下襄陽再說,而這是在他權限範圍之内的事,隻不過後來局勢發展開始失控了。

也就是說,奪取襄陽是為了日後從荊州北上做的先期準備,而并不是真正的終極一戰。

另一方面,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或許也有讓他伺機攻下襄陽的意味。畢竟巴西太守張飛已經奪下了巴西郡。

而最後一點就是漢中和荊州的聯系問題。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漢中和南郡是兩路出兵的前沿陣地,但是兩路出兵如果之間沒有聯系的話,很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

奪取東三郡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從漢中往東經過東三郡就能到達南陽盆地,而隻要再拿下襄陽的話,漢中和南郡的聯系就被徹底打通了。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有了以上這三個原因,劉備集團對于奪取襄陽應該是比較積極的。

而劉備很可能會基于這一點,授權關羽在合适的時機進攻襄陽,至于具體作戰行動則由他自行決定。

隻有這樣,才能對關羽是否是自作主張出兵一事,作出合理的解釋。

這也是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沒有出兵進行配合的原因,因為這本身就不是對曹魏的終極之戰,而是一場規模有限的局部戰争,劉備自然沒必要“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

總之,關羽并沒有違抗劉備的指令擅自挑起戰端,也并沒有違背《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雖然他是實際執行者,對失敗應該負直接責任,但從根本上來看,關羽還是盡忠職守的,大方向上沒有問題,隻是在具體操作上犯了錯誤。

既然問題最大的不是關羽,那麼又是誰呢?難道是《隆中對》本身出了問題嗎?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其中最受質疑的就是跨有荊益這一點。

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地理因素,荊州和益州交通不便,距離又遙遠,難以互相支援;二是外交因素,因為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是互相沖突的。

我們一點一點看,首先跨有荊益真的是在地理條件上不可行的嗎?

其實并非如此,因為這是有先例的,以前曾經部分實作,并且有希望完整實作這一目标的人是有的,就是兩漢之交時割據益州的公孫述。

當時公孫述手下功曹李熊獻計說:首先要占據漢中,守住褒斜道,然後占據巴郡,守住長江上的捍關(今重慶奉節一帶),這對應着《隆中對》提出的保其岩阻。

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捍關之口。(後漢書公孫述列傳)

之後倘若沒機會就在家種田,有機會就出去攻城略地,到時候一路殺入秦地,一路威震荊州、揚州,然後大業可成。這則類似于《隆中對》等到“天下有變”就雙線出擊的戰略。

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楊。(後漢書公孫述列傳)

這應該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雛形了,也是他制定這一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後來諸葛亮北伐期間,魏明帝曹睿在诏書中也提到諸葛亮效仿的就是李熊。

而亮懷李熊愚勇之志。(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第三)

而公孫述手下騎都尉荊邯也勸說他僅僅死守益州是坐以待斃,應該主動出擊,一路奪取關中,一路奪取江陵,這是對之前李熊方案的一個補充,談到了南郡的重要性,而公孫述對此也表示贊同。

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巫山在今夔州巫山縣東也。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随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搖,冀有大利。(後漢書公孫述列傳)

當然這個方案是非常激進的,需要傾國而出才有可能實作,不過以公孫述當時的局面,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嗎?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最終公孫述在周圍人的影響下沒有冒這個險,而隻是讓手下田戎去夷陵招募老部下做了個嘗試,憑這點力量自然無法奪下江陵。

三年後公孫述想通了,派了數萬大軍東進,一路連戰連勝,連劉備拼死都拿不下的夷道都攻占了,可攻勢卻從此戛然而止,之後再無進展,數萬大軍呆在荊州西部邊界地區足足三年毫無作為。

對于跨有荊益這個方案,公孫述是認可的。雖然因為他的膽怯,喪失了最後的機會,但這并不是說方案不可行。如果後來劉備能取得這個局面,又怎麼會有猇亭的慘敗呢?

是以跨有荊益在地理上是行得通的,也是有類似的先例的。

另外,如果關羽再奪取襄陽的話,南郡可以得到巴蜀和漢中兩地的支援,絕不會是孤立無援的局面。在地理條件方面,《隆中對》并沒有什麼硬傷。

那麼再看外交方面,是否保有荊州就必然會和孫權決裂呢?

我認為這個不是絕對的,雙方并不是不能談。事實上,湘水劃界後的局面都不是劉備的底線,他的底線是保有南郡即可,隻要這樣就可以達到當年公孫述預期中的理想局面。

原因很簡單,南郡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和益州直接相連的地區,而零陵郡和武陵郡卻不是那麼重要,隻是錦上添花而已,這兩個郡其實都能作為談判的籌碼。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在曹操的壓力下,孫權也能認識到聯盟的重要性,如果利益或者威脅沒有大到一定程度,他是不會輕易抛棄聯盟的。

孫權連到手的零陵郡都能吐出來,其實他也不是那麼貪婪,隻要劉備展現出一定的誠意,雙方關系不至于會破裂,可惜劉備始終都沒有這樣做。

總而言之,《隆中對》沒有什麼問題,跨有荊益的方案也并不是劉備集團遭遇重大挫折的原因。

諸葛亮在天下形勢還不明朗的時候就提出了這樣高瞻遠矚的規劃,他的見識絕對是過人的。

事實上,這些年諸葛亮基本是後勤和内政的一把手,真正随軍出征的機會幾乎沒有,對于整個集團的對外戰略方針,他應該也是說不上什麼話的,因為自打入川開始,始終沒有他提出建議的記載。

後來劉備執意東征孫權,諸葛亮肯定是反對的,但他卻沒有勸谏,因為他知道說了劉備也不會聽。

在劉備去世之前,諸葛亮對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發言權并不高,一切都是劉備全權決定,諸葛亮實不該為丢失荊州負責。

既然諸葛亮沒問題,關羽也隻有些小問題,那麼有大問題的就隻能是劉備了。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劉備雖然對《隆中對》表示贊同,但他卻沒有認真執行。

當年曹操南征的時候,諸葛亮建議劉備先行進攻襄陽拿下劉琮,這樣荊州就在掌握之中了,這其實也是《隆中對》的第一步。可是劉備竟然因為不忍心而拒絕了。

風起荊襄!關羽北伐的目标是啥?是否違背了隆中對的規劃?

這當然不是劉備的真心話,要知道他可是不止一次抛妻棄子的人,對妻兒尚且無情,又怎麼會對外人不忍心呢?他口口聲聲說不忍心奪了劉琮的基業,為何又忍心奪劉璋的基業呢?

劉備真實的想法應該是他覺得襄陽城高池深,兵精糧足,而曹軍轉瞬即至,他怕打不下來也跑不掉。

不過他的決定并不明智,因為劉琮根本沒有威望統帥部衆,他的手下都叛逃跟着劉備走了。

而當初諸葛亮也明确說了劉表守不住荊州,這是上天賜給你的大好機會,劉備怎麼忘了呢?

是以說隻要劉備有決心,他是有可能拿下襄陽,并以此為根基對抗曹操的,這個方案無論如何也值得一試,因為結果不會比後來在當陽慘敗更差了,可惜他錯過了這次拿下荊州的機會。

關于外結好孫權,劉備更是沒有放在心上,隻是想當然地認為孫權沒有徹底撕破臉的決心,而215年的第二次荊州危機也沒能引起他的警惕。

以當時并不明朗的外交局面,荊州方面已經不宜再主動出擊了,穩守才是上策,可惜劉備卻沒有給關羽任何警示。

其實,結好孫權才是《隆中對》的核心,其優先級要高于跨有荊益,這也是諸葛亮在開篇就提到的事情,但劉備對這一點始終重視程度不夠。

這才是劉備集團在三大勢力對荊州的争奪中率先出局的根本原因,而關羽的人生終戰也注定是以悲劇收場……

《經典中國通史》(16冊) ¥168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