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著名作家馮德英在青島離世:“三花”爛漫,他以真情與熾愛傳世

著名作家馮德英在青島離世:“三花”爛漫,他以真情與熾愛傳世

《苦菜花》

1958年1月出版,以山東昆嵛山地區的農村為背景,描述了抗日戰争時期,當地群衆在共産黨上司下同日寇、漢奸、封建勢力進行鬥争的故事。這些英勇鬥争的人們,經曆了長期艱苦的過程,終于取得了最後勝利。

著名作家馮德英在青島離世:“三花”爛漫,他以真情與熾愛傳世

《迎春花》

1959年10月出版。小說描寫了膠東地區人民在革命戰争年代艱苦卓絕的奮鬥曆程,崇高善良的道德操守,堅貞不渝的熱烈情懷。

著名作家馮德英在青島離世:“三花”爛漫,他以真情與熾愛傳世

《山菊花》

1979年2月,《山菊花》(上)出版,1982年4月,《山菊花》(下)出版。小說描述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共膠東特委發動和上司昆嵛山地區人民反抗階級壓迫、宣傳抗日救國、開展武裝鬥争、抗擊外來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感人的英雄形象。

70年前,當威海一位貧苦農民家庭長大的16歲少年在杭州一所通訊學校裡如饑似渴地閱讀文學書籍時,并不曾想到,文學創作的大門已悄然洞開,他的問世于六年後的處女作《苦菜花》,将成為幾代人的傳世記憶。

2022年1月17日,86歲的作家馮德英在青島離世。生前低調的作風,讓人們幾乎淡忘了他曾經的一切履曆,包括曆任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濟南市政協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兼黨組書記,《泉城文藝》主編、《時代文學》主編、青島市政協副主席等等身份頭銜。然而,他描摹革命戰争時期膠東人民鬥争生活的長篇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和《山菊花》,卻經久不衰,廣為流傳,獲稱“三花”,被納入紅色文學經典,不僅多次再版,發行量早已突破千萬冊,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改編成影視劇、話劇、評劇、呂劇,編入國小課本,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傳世之作。

著名作家馮德英在青島離世:“三花”爛漫,他以真情與熾愛傳世

“三花”爛漫超過一個甲子,記錄一位以傳世之心書寫傳世之作的作家的創作初心,他一生對于故土生活的真情與熾愛,也再度印證了文學的意義與價值:“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好的文藝作品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

“三花”在他所熟悉的土地與生活寶藏中盛放

2008年,馮德英文學館在他的家鄉威海乳山初建,正值馮德英創作50周年。他專程趕回去,那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謙和而赤誠,讓當時在場的人們至今記憶猶新。

他說,“我寫過幾本小說,也得到過社會的好評,但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有值得炫耀的。”他還說:“很小的時候離開家鄉到部隊。在軍旅生涯中,身處順境時,我想到的是家鄉的父老鄉親,想到離家時父親的囑咐,母親的叮咛;身處逆境時,更想到家鄉父老的期待,心裡便充滿了希望。”他又說:“1966年,因為《苦菜花》中人民群衆的生活太苦了,我被打成反革命。1974年之後我回過幾趟老家。當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家鄉父老鄉親對我表現出的純樸感情時,我深受鼓舞,決定重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去。1980年,我通過組織關系回到山東工作,為的就是能時時刻刻接觸到家鄉的土地、天空,常聽鄉音,常感鄉情,為文學創作提供源泉,激發靈感。”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隻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正是馮德英文學創作的真實寫照。10年前,囊括了“三花”及其中短篇作品選集的《馮德英文集》面世,那時他曾深情表示:“沒有膠東人民的生活和品德,就沒有我的創作。不是因為我有什麼文學天才,是因為我曾在膠東這片土地上生活過。我的作品都是表現膠東人民的鬥争和生活的。”

在馮德英看來,從古到今,所有的文學都離不開生活,膠東大地就是他永遠離不開的生活。他與他的作品因這片土地而盛放。他曾寫道:“我得天獨厚地有幸生長在那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耳濡目染英雄人民的可歌可泣的業績,為我儲存了一個開發不完的高尚品德、優美情感、善良性格、堅貞不屈精神的寶藏,使我的創作激情和原料,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的源泉。為此,我特别熱戀我的故鄉昆嵛山,愛那裡的人民、風俗語言、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愛她的過去和現在。”

為人民鼓與呼的真情寫作才有傳世的生命力

馮德英的“三花”,作為新中國的紅色文學經典,顯然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表征,它與《暴風驟雨》《創業史》《紅岩》《青春之歌》等一系列同時代的經典作品一起,渲染了新中國“青春”歲月的文學底色。正如中國作家協會對馮老的評價:“他的作品緊緊伴随着民族的苦痛掙紮,貫穿着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激情,充滿悲壯激憤、慷慨正義的時代氣息,以血淚鑄文章,為人民鼓與呼,展現了一個時代的強大精神。”

不到20歲就寫出了《苦菜花》的初稿,第一本小說出版就獲得圈内圈外一緻好評,這位天才的創作者卻從未固步自封,用盡一生來不斷反觀與思考寫作的真谛。他曾謙虛地說:“‘三花’的産生,很大原因有賴于客觀的因素,也屬作者年輕之作,不足和淺薄甚或謬誤之處,可稱屢見不鮮。還有,在一些思想感情的把握、情節的描述上受時代局限,也是在所難免。”不過對他而言,足以自慰的是,“那份感情是真摯的,是用一顆火熱的心,去愛去恨那些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而這些,讓晚年進入另一個時代的我再來寫,恐怕也難辦到了。”

馮德英曾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艾特瑪托夫小說選》寫過一篇序言《艾特瑪托夫的魅力》,其中更多談了自己的文學觀和審美趣味。艾特瑪托夫的小說源于家鄉,描繪了那裡經過“革命”洗禮之後的人和事,從這位終其一生以家鄉作為寫作背景和素材的蘇聯作家身上,他找到了自己文學創作的參照坐标。

馮德英說過:“作家的作品是時代的産物,隻有表達了人民實際生活中的真誠心願的作品,才是時代腳步的記錄,才具有時代精神,才有審美價值和傳世的生命力。”

始終信守自己的文學觀念和理想追求

年近八旬之際,馮德英筆耕不辍,完成了大型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霧鎖寒冬》,依然是對他所熟悉的膠東那片土地的曆史記錄。當時,曾有一家影視公司找到他,欲将《霧鎖寒冬》拍攝成電視劇。但是聊到情節的具體改動時,馮德英卻拒絕了,原因是對方欲迎合市場需求,對劇情做一些誇張處理。那時,馮老直言:如今很多反映革命故事的電影我不贊同,戲說演義的成分很多,這些都不真實。為了迎合去歪曲曆史,我看不慣。那一次,馮德英提出,《霧鎖寒冬》的劇情必須要忠實反映膠東紅色文化,他還特别要求,要在最前面加上一句題記——獻給英勇抗戰的膠東人民。

在親人和朋友們看來,馮德英是真實的,始終信守着自己的文學觀念和理想追求。他也是固執的,在他的心中,固守着一杆标尺,那就是一定要寫生活中真實的東西。文藝一定要反映生活,要反映生活的真實性。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裡,一個作家能堅持自己的态度,不懼怕做一個所謂的“落伍者”,馮德英做到了,而且他也試圖把這份内心世界的笃定和堅守傳遞給後來人。

馮德英曾為一位青年作家的新書作序,字裡行間,對于後輩的關切與激勵溢于言表。他說:“古今中外,真正産生大作家的土壤,均來自腳踏實地的社會現實生活,來自于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曆……自然,僅僅有生活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有志向和理想,尤其青春的理想,它是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不僅能照亮現實,而且能照亮未來。”

斯人已去,精神傳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