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2歲女子回家後,1天被安排20場相親,年輕人該如何面對父母催婚?

作者:光明網

近日,在河南周口,22歲的朱女士回到村子後,1天時間内,被家人安排相親20多次。朱女士稱,村裡同年齡段的女孩基本都結婚了,家裡人比較着急就給安排了,但感覺相得有點多,自己都相花眼了。與此同時,在福建莆田,林女士的媽媽在家裡給她布置相親角,儀式感滿滿。林女士表示,當地的習俗是20歲開始相親,她今年22歲,媽媽就比較着急,專門收拾了二樓的一個房間,還放了桌椅和一束花。林女士稱,她前些日子開始相親,已經相了5個,目前還沒有相中的,還要繼續相親。

22歲女子回家後,1天被安排20場相親,年輕人該如何面對父母催婚?

福建莆田林女士的媽媽在家裡布置的相親角。網絡截圖

臨近春節,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回到家中準備過年,卻被父母花式催婚。通過安排相親等方式,展現出父母們對子女婚戀問題的焦慮。那麼,父母該如何緩解對子女婚戀問題的焦慮?面對父母花樣催婚、安排相親,年輕人又該怎麼辦?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了廣西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曦瞳,從心理學角度為年輕人和父母們支招。

22歲女子回家後,1天被安排20場相親,年輕人該如何面對父母催婚?

廣西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曦瞳。受訪者供圖

父母花樣催婚、安排相親的原因是什麼?

劉曦瞳認為,父母之是以會通過安排相親等方式催孩子結婚,原因有多個層面。

首先來源于父母的全能感和對子女自我照顧能力的擔憂。随着父母自身年齡的增長,擔心自己不能像之前一樣照顧、幫襯子女,希望有個人能替自己照顧子女,讓子女未來的生活有保障、有依靠,進而産生催婚的行為。

其次,來源于在社會比較中産生的自我懷疑。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生、升學、結婚、生子,似乎是一個個關卡,等着子女去通關。當周圍同齡年輕人紛紛已婚甚至已育,但自己的子女未婚時,通過比較也會産生催婚、安排相親的行為。

再次,來源于對“合群”的追求。周圍同齡人的子女已經婚育,自己的子女仍舊未婚,此時自己顯得與同齡人不同,成為群體好奇、關注的對象。這樣的“不同”讓自己在群體中變得“顯眼”,成為群體裡被特别關注的存在。“如同小時候被老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一樣。此時會讓自己感受到來自群體關注的焦慮,進而産生催婚的行為,希望保持與群體的一緻性。”

最後,子女在婚戀問題上未能與父母坦誠溝通,達成共識。催婚、安排相親固然是父母的行為,但是行為的産生是互相影響之後的外化表現。有些子女常年在外忙于工作,接受獨立思想的影響,甚至由于某些經曆産生“恐婚”“恐育”心理。當父母詢問婚戀問題時認為父母的觀念老舊,不能了解自己,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未能與父母就婚戀問題進行坦誠溝通。

父母如何緩解對子女的婚戀焦慮?

“考試焦慮、工作焦慮、戀愛焦慮、婚前焦慮、備孕焦慮,‘焦慮’似乎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常見情緒。”那麼,父母該如何緩解對子女婚戀問題的焦慮呢?劉曦瞳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是放下全能感,相信自己,也相信子女。放下身為父母操不完的心,相信自己幾十年的培養和教育鍛煉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也相信子女擁有一雙識人、認人的慧眼,能夠找到與自己情投意合的另一半,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互相扶持、互相幫助,攜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二是擺正心态,豐富生活。拒絕在與同齡人讨論子女婚戀時“内卷”,擺正心态。不是結婚早就一定幸福,也不是結婚晚就一定不幸,更不是不結婚就過不好一生。父母要做的是成為子女的堅強後盾,給子女充分的支援,不向子女傳遞焦慮,甚至能在子女産生焦慮時主動化解焦慮。同時豐富自己的生活,将關注點從子女身上移開,多關注自己。世界上還有很多新奇有趣的經曆等着我們的邂逅,與子女的相遇也隻是衆多經曆當中特别的一段,不應該成為聚光燈照射的焦點。

面對父母花樣催婚、安排相親,年輕人該怎麼辦?

劉曦瞳建議,年輕人在面對父母花樣催婚和安排相親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兩種措施。

首先,多陪陪父母,聽聽他們的心聲。同樣是催婚、安排相親的行為背後可能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原因,父母的初衷也許不盡相同。年輕人需要珍惜在父母身邊陪伴的時光,多花時間傾聽父母的心聲,了解他們催婚、安排相親背後的原因,了解行為背後的故事,走進父母的内心,和他們緊貼在一起。“當焦慮被分擔時,就隻剩一半的焦慮;當快樂被分享時,就會成為雙倍的快樂。”

其次,與父母坦誠溝通,告訴他們自己的婚戀計劃。無論是忙于工作、面臨升職,無暇顧及婚戀,還是“恐婚”“恐育”,或是打算成為潇灑自由的單身主義者,如果能與父母來一場坦誠的溝通,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計劃和打算,并且告知理由,讓父母了解自己,也可以多講講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打消他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擔憂,也許能獲得父母的了解與支援。

轉自|青小小

來源: 青年觀察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