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七夕夜,南唐後主李煜作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這是他人生中填寫的最後一首詞,也是他的“催命符”。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相傳,因為這首詞中的“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句子,徹底激怒了宋太宗趙光義。于是宋太宗賜下了“牽機藥”,将李煜毒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的意思簡潔明了,也是課本中的必背名篇,是以就不再進行翻譯了。在這首詞中,一共有“三問”:

一問,自己對故國“春花秋月”的痛苦回憶,什麼時候能夠結束?

二問,南唐舊時的鳳閣龍樓,繁華的三千裡江山,在山河易主之後,都變成了什麼模樣?

三問,一個人的憂愁,究竟能夠到達什麼樣的程度?

李煜在第三問中,直接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明确地表達了自己對南唐亡國,“愁深似海”的情感狀态。

一般人通常認為,這首詞最能表達李煜對故國懷念的句子,當數“雕欄玉砌應猶在”一句。因為這裡分明就是在借着懷念故國宮殿,表達對南唐舊政權的懷念。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但是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李煜被宋太宗毒殺,并不僅僅是因為這首詞。就算是涉及這首詞的部分,也與“雕欄玉砌應猶在”這一句無關。

反而是“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風向東流”害了李煜的命,為什麼會這樣呢?據考證,第一個将李煜之死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挂鈎的野史作品是南宋王铚的《默記》。

王铚在《默記》提到,有一次宋太宗派南唐降臣徐弦去試探李煜,看他是否有複國之心。徐铉到了李煜的住所,單純的李煜一見面就與他抱頭痛哭,并說:悔不該殺潘佑、李平二将。

徐铉回去面見宋太宗如實相告,後來宋太宗又聽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以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雲。”

原來,李煜投降之後被關押在北宋都城汴京,但是北宋與南唐的戰争并沒有全面結束。因為在江州一帶,一直有南唐的舊部在抵抗。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有暗示春花再開的意思。宋太宗看到這樣的詞句,自然會聯想到,李煜可能聽到了南唐舊部還在進行抵抗的消息。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李煜先是和徐铉說,“悔不該殺潘佑、李平二将”,然後又在詞裡寫下了“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句子,并且在詞尾借着“一江春風向東流”,表達對亡國之痛的無盡遺憾。

在宋太宗看來,李煜這分明就是有“複國”的野心。面對一個仍有複國之心的亡國之君,宋太宗怎麼可能讓他活下去呢?于是,隻有殺掉李煜才能永絕後患。

曆史上的李煜死于謀殺,情況屬實。但是後來的野史翻新,硬要說宋太宗因為這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就賜死李煜,顯然是小看了宋太宗作為一代政治家的手腕與機心。

事實上,在北宋建立之初,宋太宗為了維護皇權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對歸降的蜀後主、吳越王和南唐後主,采取了無差别“謀殺”的手段。

換句話來說,不管李煜是否仍有複國之心,也不管他是否填寫《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他的結局都是必死無疑的。

那麼,為什麼後世的人們,偏偏認定李煜是因為填寫這首詞而招來殺身之禍呢?原來,詞在唐朝和五代時期,還屬于是上不了台面的“小道”。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自宋代以後,詞的地位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當詞與詩的地位并駕齊驅之後,世人憐憫李煜,愛惜他在填詞方面的才華,更願意相信李煜死于填詞。

最終,根據南宋的《默記》,世人推測出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就是李煜最後的“絕命詞”。北宋的亡國之君宋徽宗,也有一首亡國詞,叫做《眼兒媚·玉京曾憶惜繁華》: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裡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管,吹徹梅花。

這首詞其實是寫得平平無奇的,之前曾經見到有人拿它和李煜詞作比較,借以嘲笑宋徽宗的才華根本就不如李後主。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煜的詞作在南宋以後,之是以能夠聲名大噪,其實還是和宋徽宗有着一定關系的。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以後,宋徽宗父子淪為金人階下囚。宋徽宗是一個頗有些傳奇色彩的帝王,他雖然在政治上昏庸,但是他為人風流倜傥,在書法和繪畫上很有才華。

宋人日夜惦記着迎接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南歸。于是一些南宋文人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時常借用南唐後主李煜的“亡國詞”,來想象宋徽宗淪為階下囚時的心境,結果非常貼切。

南宋王铚寫《默記》的時候,當中記述李煜亡國身死的前因後果。事實上也是借古喻今,通過李煜最後的結局,來推測、想象宋徽宗最後可能的結局。

不過王铚在《默記》裡面,并不認為李煜的死是單純因為這首詞。其實李煜被害,最主要還是由于政治因素。因為李煜歸降後,南唐對北宋的抵抗,一直堅持到了李煜死後的第二年。

《江表記》中記載:“後主殂于大梁,江左聞之,皆巷哭于齋”。李後主被殺之後,死訊傳到江州,當地的南唐老百姓,全都哭着為他舉行喪儀。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可見,假如李煜不死,南唐舊民的複國之心亦不亡。南唐百姓這種表現,倒不一定是出于臣民對君王的愛戴,更多的可能還是出于對大唐王朝的情感,因為南唐一直以唐朝後裔自居。

這一點也和南宋人民思念“二聖”,想迎宋徽宗父子還朝,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是以宋徽宗父子一日不南歸,南宋人民就一直忘不了這份國恥。,是“迎還二帝”就成了洗雪前恥的象征。

話題扯得有一點遠了,再說回李煜,他是否有複國之心。目前沒有直接的史料可以證明,我們隻能從他的詞中,去尋找蛛絲馬迹。

大約當初宋太宗也是這麼想的,是以當他讀到“小樓昨夜又東風”、“一江春水向東流時”時,他就敏感了。其實這一切,隻不過是因為他自己想殺人,然後找了一個借口罷了。

結語

常言道: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因說錯一句話就丢掉了性命。《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雖然不是造成李煜遇害最根本的原因,但是也算“導火索和“催命符”。

978年的七夕夜,李煜譜下一曲生命的哀歌,為何會成他的催命符?

李煜從小就生長在錦衣玉食的帝王之家,他在亡國以前根本沒有經曆過任何的磨難,是以他自然也就不太懂得謹言慎行。

亡國之痛,給李煜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這種打擊,一會兒讓他精神恍惚,“夢裡不是身是客”;一會兒又讓他形體消瘦,“沈腰潘鬓消磨”。

李煜内心中的憂愁與痛苦,隻能由填詞來抒發。這些詞裡的内容,全部都出自他最真實的情感,從不加以掩飾。這正是李煜亡國詞最動人的地方,同時也是它最“要命”的地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