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在車庫,孩子看到一輛上開門的特斯拉,被它炫酷的開門方式吸引了,目光久久不能離去。他依依不舍的走過那輛特斯拉,跟我說,“媽媽,為什麼咱們不買一輛那樣的車。”

我想,為什麼,還不是你老媽窮,買不起呗。

雖然我有點心虛,但我還是很正能量的對孩子說,“那輛車有點貴,要花很多錢才能買,如果咱們要買那輛車,就沒錢買其他的東西了……”

我話音還沒落,孩子拍着胸脯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掙錢給你買!”于是,我預想中的一場關于貧窮和富有的讨論,就在孩子勵志又溫暖的表白中結束了。

讨論雖然結束了,但我心裡的疑團并沒有停止。到底該不該和孩子讨論家庭的财務狀況,該不該談關于錢的問題呢?如果讨論,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讨論?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01

觀念的改變:金錢不是萬惡之源

俗話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但就是這個萬惡之源,偏偏是很多人終身追求的目标,向前看,變成了一切向錢看。

金錢是萬惡之源嗎?當然不是,錢隻是一種工具,本身是不具備善惡屬性的。

正如《小狗錢錢》裡富有的陶穆太太說,“金錢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隻有當錢屬于某一個人的時候,才會對這個人産生影響。一個幸福的人有了錢會更幸福,而一個悲觀憂慮的人,錢越多,煩惱就越多。”

有的家庭,即使家境并不寬裕,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宗旨,讓孩子繼續做“衣食無憂”的小皇帝,一再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買最新款的手機,最新款的球鞋;

有的家庭,為了讓孩子吃苦,刻意隐瞞家裡的“萬貫家财”,就像王思聰,被他那個“定個小目标,先掙1個億”的爸爸隐瞞家庭的财務狀況,直到16歲才知道自己家居然那麼有錢,瞬間成了富二代。

很多的父母,都覺得錢不是個好東西,讓孩子盡量遠離金錢,就能保護好孩子。但實際上,家長的這種做法,反而是害了孩子。

美國的财務顧問裘林·戈弗雷說,“孩子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一定會在電視與平闆電腦上看到五花八門的東西。如果你幻想能用什麼方法保護孩子,就必須讓孩子做好準備,這才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是以,父母應該盡早讓孩子做好準備,學會面對錢,學會花錢,學會規劃自己的财務狀況,樹立正确的金錢觀,當然,給孩子建立正确金錢觀的前提,是父母先具備正确的金錢觀。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當孩子問到和前有關的問題時,父母不要逃避,不要過度反應,運用一些小小的技巧,坦誠的回答孩子的問題,引導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錢觀。

02

正面回答孩子有關“錢”的問題

威廉學院資深心理學講師、天性好奇的專家蘇珊·恩格爾指出,兒童早期的性格特征是擁有找出答案的強迫心理,這是一種想要安排與改善現實的強烈沖動。

是以,不要逃避孩子的問題,甚至要鼓勵孩子提出問題,提問題的過程,正是孩子思考的過程。

回答孩子問題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向孩子傳遞金錢觀,甚至價值觀的過程。孩子的問題可能會千奇百怪,但關于錢,總也逃不脫這幾個問題,“咱們家窮嗎,咱們家有錢嗎,爸爸賺多少錢,媽媽賺多少錢……”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回答孩子的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提問的前因後果,不同的情境,要對應不同的回答方式。

萬能句式——“你為什麼會這麼問?”

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這個萬能句式是美國作家羅恩·利伯在曆經多年對孩子财商培養的研究後,總結出來的回答金錢問題的最佳句式。實際上,這個句式不但适合于金錢相關的問題,還适合于孩子的任何問題。

問孩子這歌問題,既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産生疑問的前因後果,便于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還能得到一定的緩沖時間組織語言,好好思索怎樣回答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這樣的一句話,能得出很多的資訊。

孩子可能會問,“咱們家很窮嗎?”

孩子産生這樣的疑問,可能有兩種原因:

第一類,偶發的事件,比如和小夥伴聊天,或看到相關的電視劇,偶爾産生的疑問;

第二類,就是孩子可能聽到過父母因為錢的原因發生争吵,由此産生一定的恐懼,是以才會問出“咱們家窮嗎”這個問題。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坦誠回答孩子的問題

我們窮嗎?如果家境還可以,衣食無憂的話,家長完全沒必要自謙,一定要說自己很窮,來引導孩子勤儉節約。你可以斬釘截鐵的告訴孩子,“我們家不窮,因為窮人買不起需要的東西,比如食物,衣服。這些我們都有,是以我們不窮。”

當然,有的家長會擔心,如果我說家裡不窮,孩子就會追問,既然不窮,為什麼不給我買最新款的玩具。

這就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價值觀的問題。買個玩具,怎麼還扯到價值觀了呢?實際上,金錢觀,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03

談錢,就是談價值觀

什麼是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你認為重要的東西。在《反溺愛》中,羅恩·利伯說,“有關金錢的問題和價值觀有關:零用錢和耐心有關,捐獻和慷慨有關,工作和毅力有關,在“想要”和“需要”之間妥協或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與節儉和精明有關。”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區分“想要”和“需要”

玩具該不該買?其實是一個“想要”和“需要”的權衡問題。

需要,是生活必需品,是必須要買的。想要的,則是可買可不買的。如何權衡該不該買呢?《反溺愛》中,羅恩·利伯提出了用計算“快樂産出比”來衡量想要的東西到底值不值得買。

簡單來說,就是花一塊錢在這個物品上,能讓你的快樂保持多長時間。同樣是花10塊錢,買個氣球,可能新鮮10分鐘就不玩了,買個悠悠球,沒準能玩一個星期。通過這種對比,讓孩子明白花錢的意義,學會權衡想要的東西,到底值不值得買。

權衡的過程,是比較的過程,是探索自己需求的過程,是理想和現實的博弈,也是取舍的過程。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在取舍中懂得珍惜

我們沒辦法擁有所有想要的東西,所有的一切都與取舍有關。讓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取舍,學會取舍。把錢花在真正能帶來持久快樂與回憶的物品或體驗上,才能真正獲得愉悅。

不止在錢的應用上需要取舍,對時間的利用同樣需要取舍。一天隻有有限的24個小時,每個時間段,做了這件事情,就做不了另一件。讓孩子提早了解取舍的意義,了解資源的有限,在取舍中懂得珍惜。

壓歲錢隻剩最後的100塊,買玩具,還是玩遊戲?睡覺前的時間隻剩30分鐘,看卡通片,還是看書,還是和爸爸媽媽聊天?

這些都是孩子可能會面臨的選擇,選擇一個,就必須放棄另一個。取什麼,舍棄什麼,都需要孩子自己做出選擇。為了取得不得不舍棄,才會讓孩子更珍惜得到的,對錢如此,時間亦然。

不想養個“敗家子”,就得會跟孩子談錢

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在孩子長大後頓悟。敢于和孩子談錢,坦誠公開和孩子讨論錢,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有了錢,可以買到想買的東西,可以讓生活更幸福,為了實作夢想,去努力賺錢,是充滿正能量的勵志故事,沒什麼羞于啟齒的。

當孩子再問有錢沒錢的時候,當孩子想買心儀的禮物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好好想想:

如何讓孩子的問題成為開啟金錢觀教育的鑰匙,讓孩子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接觸錢,了解錢,了解怎麼花錢,怎麼取舍,避免他長大後成為“财盲”。

或許不久的将來,我們就成了富一代的爹娘了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