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兄弟從軍,最後都當了将軍,這種事例在近現代史上并不少見。但是,兄弟二人在對立的兩個陣營裡,都當了将軍,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有這樣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陳毅元帥與大哥陳孟熙

陳毅元帥,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樂至的一個大家族裡,親兄弟三人中,陳毅是老二,原名陳世俊;兄陳世祿,字孟熙;弟陳世勳,字季讓。陳毅還有四個親妹妹;另有嫡親堂兄弟三人:陳修和、陳世澤、陳世亨。

陳毅的父親、母親都會吟詩填詞,他自幼受父母的影響,聰穎好學。

1918年3月,陳毅和陳孟熙雙雙考進中國留學勤工儉學會成都分會留法預備學校。1919年春,陳毅兄弟又都考入前30名内,各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費津貼400元。

1919年6月初陳毅兄弟離川,在上海登上"麥浪"号海輪,啟程赴法國。10月10日到達法國南方大港馬賽。

初到巴黎不久,二人參加了蔡和森等人組織的工學互助社,還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運動。1921年9月,兄弟二人都被選為留法學生代表,竟是以遭法國警察逮捕,被誣蔑為"受第三國際操縱的暴徒",關押進裡昂炮台。

被關押到第21天,法國政府宣布驅逐全體被捕的104名學生代表。法國警察将被捕學生一直押上了火車,開到馬賽的碼頭,又押上一艘開往中國的"波爾多士"号船上。

回國後,陳孟熙和陳毅先後考上北京中法大學。不久陳孟熙辭學,找到堂兄陳修和,帶着昔日授業恩師吳玉章的親筆信 ,進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1921年,陳孟熙(左二),陳毅(左四),陳修和(右一)

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漢後,黃埔軍校開辦武漢分校。陳修和、陳孟熙也開赴武漢。

幾乎是同一時間,受中共之命、赴四川開展軍事工作的陳毅,轉調到武漢中央軍校工作,任校黨委書記,公開職務是校政治部的準尉文書。在武昌蛇山腳下的一家小旅館裡,兄弟相聚了。

直到1927年7月,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實行"分共"和"清黨"後,兄弟才依依惜别。陳毅随後從武漢坐船趕去南昌參加"八一"起義。

1929年8月間,中共中央來信,要紅四軍派人去上海參加政治局召開的軍事會議,彙報紅四軍情況。紅四軍決定派陳毅去上海。他在廈門候船去香港轉上海時,給大哥陳孟熙發了一封快信,告訴了大緻的船期。

此時,陳孟熙是川康裁縮軍隊委員會副委員長劉存厚的"駐滬少将代表",堂兄陳修和原在蔣介石身邊做侍從副官,現去了龍華上海兵工廠做技術工作。

8月26日,陳毅乘船抵達了上海。陳孟熙和陳修和一身西裝革履,到碼頭迎接。為了防止意外,陳修和特地在胸前佩上了一枚淞滬警備司令部徽章——這是他當蔣介石侍從室副官的特殊标志。就這樣,被國民黨懸賞通緝的"共匪"陳毅,跟着兩人順利通過稽查口。

兄弟幾個在上海又相逢了,他們還去上海照相館照了張合影。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陳修和、陳毅、陳孟熙(從左至右)1929年9月于上海

10月1日,陳毅平安離開上海,帶着著名的中央"九月來信",回到井岡山根據地。

1938年2月,國共合作期間,陳孟熙因傷寒在南昌住院,陳毅經常到醫院來探望。一次,新四軍副軍長項英也和陳毅一起來看望陳孟熙,感歎說:"國共雙方中有着骨肉親緣關系的人不少,但像你們兄弟這樣以誠相見、以情相待的卻不多"。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陳毅任首任市長。

不久,陳孟熙和夫人也到了上海。陳孟熙當過國民黨第43軍26師政治部主任,在國共戰争中任川西師管區少将副司令官,1949年12月在四川樂山率部起義,作為起義将領被安排在上海工作。後任四川省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1986年4月12日在重慶病逝。終年87歲。

堂兄陳修和曾任國民黨沈陽兵工廠中将廠長,1948年率部起義。解放後曆任政務院财經委員會技術管理局副局長,政務院、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1998年11月因病逝世,終年101歲。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陳孟熙、陳修和、陳毅(從左至右)1961年于北京

中央軍委委員董振堂與大哥董升堂

董振堂,1895年生于直隸冀州李家莊(今屬新河縣)。自幼跟父親習武,有大哥升堂和三弟志堂。父親雖是農民,但武藝高強,在當地頗有威望,重視兒子教育。

因為家貧,隻有大哥董升堂接受了完備的私塾教育,董振堂十三歲才讀書,兄弟共用書包。新學興起,與大哥升堂先後進入曹莊初級國小堂和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稱号。

民初,學生投軍報國為一種時尚,董振堂兄弟也有投軍報國志向,先後考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1919年,董升堂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八期炮兵科,同學中有陳誠、羅卓英、馬法五等人。董振堂也考入保定軍校第九期炮兵科。

一家裡有兄弟二人考入保定軍校,且都學習時髦的炮兵,董家頗為自豪,也深為鄰裡所贊譽。

董振堂1923年畢業後,進入馮玉祥所部炮兵師,擔任見習參謀。1926年春,因戰功卓著升任工兵團團長。

1927年,國民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參加北伐戰争,董振堂随軍出師河南,因戰功卓著,且深受士兵擁戴,從軍僅4年的他,升任第三十六師師長。1929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三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後任第二集團軍第五師師長。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董振堂留存的唯一一張照片

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董振堂任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

1931年春,第二十六路軍被調到江西圍剿紅軍。"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二十六路軍廣大官兵紛紛要求北上抗日,董振堂十分不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賣國政策。1931年12月14日,26路軍1.7萬名官兵在趙博生、董振堂的指揮下,舉行了震驚中外的甯都起義,投奔蘇區,并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2年5月升任第五軍團總指揮,1933年1月改稱軍團長。

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産黨。從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漳州戰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鬥。毛澤東曾親自授予董振堂紅旗勳章,稱贊他是卓越的指揮員、常勝将軍。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董振堂家信

董振堂1932年1月的家信。因自己參加紅軍,讓父母到山西大哥升堂處躲避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在湘江血戰和金沙江阻擊戰中發揮了尤其重要的作用,被譽為"鐵流後衛"。

1936年12月7日,董振堂和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等人被選為中央軍委委員。

1937年1月,董振堂率紅五軍攻占了甘肅高台縣城,國民黨馬步芳派馬彪、馬祿、韓起功等率五個騎兵旅、兩個步兵旅和炮兵團、民團約兩萬多人包圍高台。

從1937年1月12日起,敵人調集8倍于守城紅軍的兵力,不斷向高台城發起猛攻。馬家軍先用炮火轟擊城牆,打開缺口後,就頭頂着銅鑼鐵鍋,擡着雲梯,揮舞馬刀,向城牆擁來。紅軍戰士同敵人在缺口上拼刺刀,反複沖殺,将敵人打退。

守城紅軍在人力和彈藥方面都遭受很大損失,形勢越來越嚴峻。機關人員都上了城頭,沒有子彈,就用大刀、梭镖、鐵棒、土磚、石塊,甚至用手抓、用牙咬。城牆沿上,血迹斑斑、彈痕累累。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經過9天9夜的激戰,至20日下午三點,全軍隻剩四個人。在東門城牆上飛奔沖殺的董振堂,左腿中彈,從城牆上摔了下來。他半跪在地上,仍然手握雙槍,不斷向敵人射擊,戰至最後一人一彈,和近3,000名紅軍将士全部壯烈殉難,時年42歲。

董振堂犧牲的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主席徹夜難眠,提議給我軍最優秀的指揮員董振堂同志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并親自作了悼詞。

有兩對親兄弟:大哥是國民黨将軍,弟弟是我軍一代名将

董升堂(1893年7月20日-1963年10月7日),字希仲,直隸冀州李家莊(今屬新河縣)人,董振堂的長兄。

董升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肄業,陸軍大學特别班第六期畢業。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任排、連、營、團長。1937年任第二十九軍軍官教導團團長。1939年在張自忠第三十三集團軍任第五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副師長,二十四集團軍參謀長、第五十九軍第180師師長。1935年因南苑突圍和長城抗戰有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并在冀東、山東、武漢、鄂西等地作戰。

1946年2月,董升堂到安陽任第四十軍參謀長, 1947年3月調任整40師第106旅旅長。1947年10月在高山鋪戰役中被劉鄧大軍全殲,化妝脫逃。1948年9月,整編第四十師恢複第四十軍番号,任副軍長。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董見國民黨大勢已去,心灰意冷,辭去副軍長職務,潛赴徐州做生意。不久向徐州軍管會自首。

1951年3月調任解放軍中央軍委總參謀部訓練部工作,任進階研究室研究員。1952年10月,董被确定轉業,安排在北京市房管局,成為一名檔案管理者,曾當選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

1958年10月,董升堂見到張克俠所寫《在西北軍中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經曆》,内中對老長官張自忠多有不恭,大不以為然,遂揮筆寫成《張自忠将軍生平概述》,洋洋近萬言。

1963年10月7日,董升堂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