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兄弟从军,最后都当了将军,这种事例在近现代史上并不少见。但是,兄弟二人在对立的两个阵营里,都当了将军,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有这样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陈毅元帅与大哥陈孟熙

陈毅元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的一个大家族里,亲兄弟三人中,陈毅是老二,原名陈世俊;兄陈世禄,字孟熙;弟陈世勋,字季让。陈毅还有四个亲妹妹;另有嫡亲堂兄弟三人:陈修和、陈世泽、陈世亨。

陈毅的父亲、母亲都会吟诗填词,他自幼受父母的影响,聪颖好学。

1918年3月,陈毅和陈孟熙双双考进中国留学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1919年春,陈毅兄弟又都考入前30名内,各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费津贴400元。

1919年6月初陈毅兄弟离川,在上海登上"麦浪"号海轮,启程赴法国。10月10日到达法国南方大港马赛。

初到巴黎不久,二人参加了蔡和森等人组织的工学互助社,还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1921年9月,兄弟二人都被选为留法学生代表,竟因此遭法国警察逮捕,被诬蔑为"受第三国际操纵的暴徒",关押进里昂炮台。

被关押到第21天,法国政府宣布驱逐全体被捕的104名学生代表。法国警察将被捕学生一直押上了火车,开到马赛的码头,又押上一艘开往中国的"波尔多士"号船上。

回国后,陈孟熙和陈毅先后考上北京中法大学。不久陈孟熙辞学,找到堂兄陈修和,带着昔日授业恩师吴玉章的亲笔信 ,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1921年,陈孟熙(左二),陈毅(左四),陈修和(右一)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黄埔军校开办武汉分校。陈修和、陈孟熙也开赴武汉。

几乎是同一时间,受中共之命、赴四川开展军事工作的陈毅,转调到武汉中央军校工作,任校党委书记,公开职务是校政治部的准尉文书。在武昌蛇山脚下的一家小旅馆里,兄弟相聚了。

直到1927年7月,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实行"分共"和"清党"后,兄弟才依依惜别。陈毅随后从武汉坐船赶去南昌参加"八一"起义。

1929年8月间,中共中央来信,要红四军派人去上海参加政治局召开的军事会议,汇报红四军情况。红四军决定派陈毅去上海。他在厦门候船去香港转上海时,给大哥陈孟熙发了一封快信,告诉了大致的船期。

此时,陈孟熙是川康裁缩军队委员会副委员长刘存厚的"驻沪少将代表",堂兄陈修和原在蒋介石身边做侍从副官,现去了龙华上海兵工厂做技术工作。

8月26日,陈毅乘船抵达了上海。陈孟熙和陈修和一身西装革履,到码头迎接。为了防止意外,陈修和特地在胸前佩上了一枚淞沪警备司令部徽章——这是他当蒋介石侍从室副官的特殊标志。就这样,被国民党悬赏通缉的"共匪"陈毅,跟着两人顺利通过稽查口。

兄弟几个在上海又相逢了,他们还去上海照相馆照了张合影。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陈修和、陈毅、陈孟熙(从左至右)1929年9月于上海

10月1日,陈毅平安离开上海,带着著名的中央"九月来信",回到井冈山根据地。

1938年2月,国共合作期间,陈孟熙因伤寒在南昌住院,陈毅经常到医院来探望。一次,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也和陈毅一起来看望陈孟熙,感叹说:"国共双方中有着骨肉亲缘关系的人不少,但像你们兄弟这样以诚相见、以情相待的却不多"。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陈毅任首任市长。

不久,陈孟熙和夫人也到了上海。陈孟熙当过国民党第43军26师政治部主任,在国共战争中任川西师管区少将副司令官,1949年12月在四川乐山率部起义,作为起义将领被安排在上海工作。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86年4月12日在重庆病逝。终年87岁。

堂兄陈修和曾任国民党沈阳兵工厂中将厂长,1948年率部起义。解放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副局长,政务院、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1998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101岁。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陈孟熙、陈修和、陈毅(从左至右)1961年于北京

中央军委委员董振堂与大哥董升堂

董振堂,1895年生于直隶冀州李家庄(今属新河县)。自幼跟父亲习武,有大哥升堂和三弟志堂。父亲虽是农民,但武艺高强,在当地颇有威望,重视儿子教育。

因为家贫,只有大哥董升堂接受了完备的私塾教育,董振堂十三岁才读书,兄弟共用书包。新学兴起,与大哥升堂先后进入曹庄初级小学堂和冀县中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模范"称号。

民初,学生投军报国为一种时尚,董振堂兄弟也有投军报国志向,先后考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1919年,董升堂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同学中有陈诚、罗卓英、马法五等人。董振堂也考入保定军校第九期炮兵科。

一家里有兄弟二人考入保定军校,且都学习时髦的炮兵,董家颇为自豪,也深为邻里所赞誉。

董振堂1923年毕业后,进入冯玉祥所部炮兵师,担任见习参谋。1926年春,因战功卓著升任工兵团团长。

1927年,国民联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参加北伐战争,董振堂随军出师河南,因战功卓著,且深受士兵拥戴,从军仅4年的他,升任第三十六师师长。192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三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后任第二集团军第五师师长。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董振堂留存的唯一一张照片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董振堂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

1931年春,第二十六路军被调到江西围剿红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纷纷要求北上抗日,董振堂十分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投奔苏区,并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1933年1月改称军团长。

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战斗。毛泽东曾亲自授予董振堂红旗勋章,称赞他是卓越的指挥员、常胜将军。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董振堂家信

董振堂1932年1月的家信。因自己参加红军,让父母到山西大哥升堂处躲避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铁流后卫"。

1936年12月7日,董振堂和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人被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1937年1月,董振堂率红五军攻占了甘肃高台县城,国民党马步芳派马彪、马禄、韩起功等率五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和炮兵团、民团约两万多人包围高台。

从1937年1月12日起,敌人调集8倍于守城红军的兵力,不断向高台城发起猛攻。马家军先用炮火轰击城墙,打开缺口后,就头顶着铜锣铁锅,抬着云梯,挥舞马刀,向城墙拥来。红军战士同敌人在缺口上拼刺刀,反复冲杀,将敌人打退。

守城红军在人力和弹药方面都遭受很大损失,形势越来越严峻。机关人员都上了城头,没有子弹,就用大刀、梭镖、铁棒、土砖、石块,甚至用手抓、用牙咬。城墙沿上,血迹斑斑、弹痕累累。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经过9天9夜的激战,至20日下午三点,全军只剩四个人。在东门城墙上飞奔冲杀的董振堂,左腿中弹,从城墙上摔了下来。他半跪在地上,仍然手握双枪,不断向敌人射击,战至最后一人一弹,和近3,000名红军将士全部壮烈殉难,时年42岁。

董振堂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主席彻夜难眠,提议给我军最优秀的指挥员董振堂同志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亲自作了悼词。

有两对亲兄弟:大哥是国民党将军,弟弟是我军一代名将

董升堂(1893年7月20日-1963年10月7日),字希仲,直隶冀州李家庄(今属新河县)人,董振堂的长兄。

董升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肄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毕业。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排、连、营、团长。1937年任第二十九军军官教导团团长。1939年在张自忠第三十三集团军任第五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副师长,二十四集团军参谋长、第五十九军第180师师长。1935年因南苑突围和长城抗战有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在冀东、山东、武汉、鄂西等地作战。

1946年2月,董升堂到安阳任第四十军参谋长, 1947年3月调任整40师第106旅旅长。1947年10月在高山铺战役中被刘邓大军全歼,化妆脱逃。1948年9月,整编第四十师恢复第四十军番号,任副军长。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董见国民党大势已去,心灰意冷,辞去副军长职务,潜赴徐州做生意。不久向徐州军管会自首。

1951年3月调任解放军中央军委总参谋部训练部工作,任高级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10月,董被确定转业,安排在北京市房管局,成为一名档案管理员,曾当选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1958年10月,董升堂见到张克侠所写《在西北军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经历》,内中对老长官张自忠多有不恭,大不以为然,遂挥笔写成《张自忠将军生平概述》,洋洋近万言。

1963年10月7日,董升堂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