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伊川書院:宋代理學的源頭活水

在長達1200多年的中國書院史中,有一座對宋代理學的産生、傳承、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書院,那就是宋明理學的創始者程頤親手創辦的被譽為理學淵薮的伊川書院。

伊川書院:宋代理學的源頭活水

【一】

程頤,字正叔,河南洛陽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于官宦世家。十四歲時與胞兄程颢一起受學于宋代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十八歲即心懷天下上書朝廷,勸仁宗皇帝“以王道為心,生靈為念,黜世俗之論,期非常之功。”二十四歲進入國立最高學府太學讀書,以一篇《顔子所好何學論》受到宋代理學先驅、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胡瑗賞識,胡瑗破例授予他“處士(有才德不願做官)”身份。兩次廷試落榜後程頤拒絕參加複試,從此他便以“處士”身份潛心研究孔孟之道。

程頤太學學習期間,即開始接納後來成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的呂希哲為開門弟子。科舉失敗後,他在洛陽家中開館授徒。随着聲名愈加顯赫前來求學者日夕盈門,程家小院置錐之地已經無法容納。就在程頤一籌莫展之際,他遇上了生命中的一位貴人,那就是曾曆仕四朝出将入相的著名政治家文彥博。

文彥博是山西介休人,幼時就留下“灌水浮球”的美談。二十一歲進士及第,此後幾十年在北宋官場上左右逢源官運亨通。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已在朝中擔任宰相的文彥博托付好友司馬光一手操辦,将父親文洎、母親耿氏之墓從山西老家遷葬至河南府伊阙縣(今伊川縣羅村)。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九月,文彥博以太尉身份再判河南府。這年秋天,他在洛陽與年高德劭的範鎮、張宗益、張問、史炤等人組成“五老會”,并時常與名滿華夏的道學家邵雍、程颢、程頤結伴而遊。

元豐五年(1082),程頤為了辦學的事給文彥博寫了一封求助信,信的内容是想利用龍門山勝善寺舊址創辦一所教書育人著書立說的書院。為了說服文彥博同意,他在信中還引用了唐代王龜“構書堂于西谷”的典故。讓程頤意想不到的是,文彥博在收到他的信件後馬上回複。回信中文彥博高度評價程頤的學術造詣,說他“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書立言,名重天下,從遊之徒,歸門甚盛。”同時告訴他龍門山上雖然葺幽但很荒涼,不适合建造書院。最後文彥博決定把自己在伊阙南鳴臯鎮的一座莊園和千畝良田無償贈給程頤,讓他在那裡創辦書院,著書講道。

程頤憑着文彥博的一紙書信,在鳴臯鎮文氏莊園上鸠工庀材修房造舍。因鳴臯鎮東臨伊河,南望九臯(山),他把傳道授業的學府取名伊臯書院。此後四方學子慕名而來雲集程門,伊臯書院培桃育梨聲名遠播。據程頤之孫程晟所記:書院有正房五間,為著書講道之所;東西廂房各三間,是弟子們居住的地方;大門一間,上有先生親書匾額“伊臯書院”。書院落成後,除赴京擔任帝師的一年多和被流放四川涪州(今屬重慶管轄)編管的幾年外,程頤逝世前的二十多年主要在這兒講學著書。據程頤自述:“吾四十歲以前讀誦,五十歲以前研究其義,六十歲以前反複演繹,六十歲以後著書”。由此可見,他的《程氏周易傳》《書解》《詩解》《論語解》《孟子解》和《春秋傳》等理學著述都是在這裡完成的,他那博大精深的理學思想體系也是在這裡形成的。勿怪後人形容伊臯書院,“乃得與洙泗并稱,為學道淵源之所。”

【二】

宋哲宗即位後,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入朝為相。經其推薦程頤被任命為崇政殿說書,專門負責給年幼的哲宗皇帝授課。後來由于洛黨、蜀黨之争程頤主動辭職,回到他自己創辦的伊臯書院繼續從事理學研究和傳道授業活動。

元祐七年(1092)冬季的一天,程頤因為熬夜著述正在午休,這時伊臯書院迎來了兩位千裡迢迢前來拜師的學子。一位是福建将樂人楊時,一位是福建南平人遊酢。楊時少年聰穎,人稱神童。八歲能賦詩,九歲能作賦,十五歲開始攻讀經史,二十三歲金榜題名。遊酢少年穎悟,過目成誦,早年研讀儒家經典,二十九歲蟾宮折桂。他們倆先投于程颢門下研習理學,程颢病故後聽說程頤學識淵博便相約到洛陽拜見程頤。當他倆跨進伊臯書院大門,得知先生午間小憩尚未睡醒。楊、遊二人雖拜師心切,但為不打擾先生休息他們就恭恭敬敬地侯立門外。這時寒風吹過陰雲密布,片刻間竟下起鵝毛大雪。過了約半個時辰,程頤從夢中醒來,當他得知楊時與遊酢還紋絲不動站在雪地等着求見時非常感動,他從楊、遊二人身上感受到了尊師重道的濃濃誠意與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從此視作得意門生,悉心傳授,答疑解惑。

伊川書院:宋代理學的源頭活水

楊、遊二人學成南歸,開創了“道學南傳”“承洛啟閩”的傳播二程理學之先河。楊時首先整理彙集了《二程粹言》,分作《論道》《論學》《論書》《論政》《論事》等十篇,這為後來朱熹研究二程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奠定了基礎。之後他一方面輾轉東南興教立學創辦書院,另一方面又著書立說闡發二程思想。是以後人在評價楊時時,說他是“上接濂洛之傳,下啟羅(豫章)李(延平)考亭(朱熹)之緒者。”遊酢傳播二程理學也不甘人後。程颢擔任扶溝知縣時曾聘請遊酢擔任教谕(學官),他利用與程颢接觸廣泛這一優勢将其平時言行記錄整理成《明道先生語錄》。朱熹後來編纂的《程氏遺書》《伊洛淵源》等書,都采用了遊酢提供的史料。楊時和遊酢都與朱熹有着師承關系。楊時的一傳弟子為羅從彥,二傳弟子為李侗,三傳弟子即朱熹;遊酢的一傳弟子為胡安國,再傳弟子為胡憲,三傳弟子為朱熹。此後,朱熹以程頤理學為藍本,然後融入周敦頤、張載、邵雍等理學家的思想,最終形成了以天理為核心的程朱理學。到了宋理宗時代,程朱理學登上正統學說寶座,統治中國思想界長達八百年之久。

二程誨人不倦的一生究竟培養了多少弟子,目前尚無準确答案,然而據伊川書院碑記載,載入史冊籍籍有名的多達九十三人。在這九十三人中,除了楊時、遊酢、謝良佐和呂大臨被稱為程門四大弟子之外,還有兩位對二程理學的傳播與發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那就是程頤晚年在伊川書院精心培養的張繹與尹焞。張繹字思叔,今河南宜陽縣人。程頤從涪陵(今重慶境内)編管回洛不久又被奸臣蔡京陷害,在昔日弟子避之若浼時,張繹卻義無反顧地主動向程頤求學。程頤去世時,洛陽地區的朋友和門生怕受連累都不敢前去送葬,隻有張繹和尹焞等四個弟子無所畏憚親自送他入土為安。此後他放棄仕途潛心整理程頤著作,進而使伊川先生将要毀滅的著述得以薪火相傳。

尹焞字彥明,河南洛陽人。他跟随程頤近二十年,終身不應科舉,在程門弟子中最稱力學笃行。據《河南程氏外書》記載,程頤寫成《易傳》擱在身邊七八年沒有讓其流傳,臨死前才将它傳授給尹焞和張繹。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洛陽尹焞全家遇難,隻有他被門人擡到山谷中保全了性命。紹興四年(1134)尹焞輾轉來到涪陵,在程頤曾經著述的北岩寺定居下來聚衆講學。在這裡,他費盡周折找到《伊川易傳》并親為之作序。此後他又編著了記載程頤言論的《師說》一書,為二程理學在四川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促進了洛學的持續發展。

【三】

元初程朱理學成為國家正統哲學,然而自程頤去世後伊臯書院便曲終人散少有問津。曆經二百餘年,房舍坍塌殆盡,隻有遺迹尚存。

大德年間,蒙古族将軍克烈士希駐防鳴臯鎮。克烈士希允文允武,駐防期間他同後成為中書右丞的著名理學家陳天祥、後成為翰林學士的著名理學家姚燧、以及後成為翰林學士的著名文學家盧摯等人時相往來過從甚密。受這些人影響,加之克烈士希讀伊川先生《易傳》《遺書》有得,感慨萬千,立志興學。目睹書院慘狀他自籌資金,招募民工,在伊臯書院舊址重修複建。曆時十年,修成大成殿、立禮殿、講書堂、九賢祠等建築百餘間。就在陳天祥等人準備推薦克烈士希進入翰林院時,他卻積勞成疾駕鶴西去。克烈士希的獨子慕顔鐵木,時人稱之“賢而有文”。他繼承父親遺志,複建稽古閣,大量藏書。延佑三年(1316)春天,慕顔鐵木通過應奉翰林文字(翰林院主管文字官員)蒲道源将修複書院之事上報朝廷。元仁宗大為贊許,親賜名“伊川書院”,并命翰林直學士薛友諒撰文,集賢學士趙孟書丹,參知政事郭貫篆額,刻石立牌,以記其事。

由于仁宗皇帝賜名,地方政府極為重視。劃撥學田千畝,選拔博古通今學養豐厚的地方賢達王古寶為山長。王古寶崇尚程朱理學,道德文章享譽一方。上任後他延聘師儒,訂立學規,招收生徒,開山授課。四方俊秀紛至沓來,伊川書院重制生機。無奈此時的元朝氣數将盡,河洛一帶戰亂頻仍。及至大明王朝定鼎南京,朝廷下诏求賢,河洛地方以“賢良方正”舉薦王古寶入京見駕。朱元璋見其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言動恂謹,舉止端莊”,便留作詹事府侍講,授翰林正字,給太子懿文當老師。明朝統治者雖然重視程朱理學,但自從王古寶離開之後,伊川書院再次一蹶不振。

清代,随着二程兄弟的地位被推到“漢唐諸儒之上”,伊川書院也代有修複,不過這些修複已經不以傳播理學為目的。然而由于伊川書院在曆史上曾對宋代理學的産生發展起過重要作用,是以伊洛地區被譽為“理學名區”。本世紀初期,河南省人民政府不僅将伊川書院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而且下撥巨資将其修繕一新。如今這裡已成為中原地區的“尼山”“鄒魯”,承載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作者李耀曾系河南省二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伊川二程文化園管理處黨支部書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