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先天性的孤獨症患兒,有一些孩子出生時并無異樣,他們像正常孩子一樣說話、像正常孩子一樣與人交流、像正常孩子一樣喜歡依偎在父母的懷裡,然而有一天,他們突然不再愛說話,變得沉默寡言,進而慢慢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臨床上把這種現象稱為倒退型孤獨症。
可能有些人會感到不解,孤獨症不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嗎,怎麼還會有正常孩子後天患上這種病?
但很無奈,生活中的确有這樣的事情。
孤獨症從起病形式來說,分為非倒退型與倒退型兩類。
非倒退型孤獨症:從出生後便逐漸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與普通兒童發育名額相比延遲和偏差的情況。
倒退型孤獨症:兒童在出生發育早期,技能發展水準基本符合預期,但在某個時期開始,突然或逐漸出現大幅度的技能水準下降或喪失,喪失能力的速度不一緻。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出生時發育正常,但後面開始退步了。
“倒退型”孤獨症早期表現有哪些?
倒退型孤獨症一般出現在兒童15-30個月之間,喪失能力的速度不一緻,且會伴随一段長時間的能力發展停滞。
主要表現為已獲得的語言功能明顯倒退,甚至完全喪失,患兒即使保留部分語言,自發功能性語言也極少,交流動機消失,大人難以與之交流。少數患兒出現怪聲或刻闆、重複性語言,表現出孤獨症的語言障礙特征。
在語言倒退的同時均伴有非語言技能的倒退,主要為社交功能的倒退,如目光對視減少,自發模仿行為消失,淡漠,對大人的呼喚或指令極少回應,交會性注意行為消失等,但是對親人仍有依戀行為。
僅有少數患兒出現刻闆動作,例如手指的揮動。

由此可見,發育倒退不僅僅是語言功能的倒退,而是語言、交流及社交功能的普遍倒退。隻是由于語言功能的特殊性,是以往往最先引起家長的關注。
部分患兒在倒退現象持續一段時間後會有所恢複,持續時間最短為14 個月左右,表現為語言及社交功能有所恢複,如功能性語言逐漸增多,對家人的呼喚及指令有更多的回應等。
但即使有所恢複,患兒仍與正常兒童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交流障礙及社交功能障礙,其餘多數患兒沒有明顯的恢複和改善。
由于發育倒退的發生時間恰為孩子語言和認知快速發育的時期,是以提醒各位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倒退型”孤獨症的表現,且已經影響到了日常生活,應該盡早尋求專業幫助,進行幹預治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