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再訪青白江五桂村

楊素宏

一聞到桂花香氣,我腦海中就浮現出一個地名——五桂村。

村子在成都市青白江區清泉鎮。這五桂村在别人眼裡或許很普通,但在我心裡,卻有着别樣的緣分。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成都市青白江區五桂村(圖檔來源:封面新聞)

一次,我在編輯《四川散文》雜志時,收到了一篇署名廖興友的稿件。他是不是我認識的那個廖興友呢?撥通了他的電話,果不其然。他告訴我,現已回村任職,正帶領鄉親們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歡迎我有時間到村裡去看看。這時,我才知道他的老家叫五桂村。

一個下午,我如約而至。走在阡陌縱橫的小道上,隻見村西邊一幢房屋的牆面上有一幅簡筆畫,還題有一首詩:“聲聲時鳥不留停,過柳穿梅正好聽。風絮欲飛随蕩漾,江花未插莫飄零。随時騎遊穿新綠,無數香車攆破青……”詩旁題款處寫有作者簡介:李茂昭,字素山,金水縣鶴鳴鄉紅豆村三州山(今青白江區清泉鎮五桂村袁家灣)人,1724年生,工詩,著有《紅豆村詩集》……上述詩句,為李茂昭所作《紅豆村春秋十二詠》中的摘句。

這五桂村的文化底蘊不薄,難怪廖興友散文作品中的五桂村、袁家灣、林溪谷、天府孔雀園以及廖家場古遺址,是那麼令人神往。

行至五桂村龍泉山脈袁家灣右側的山坳平台風口處,一座剛建好的無名亭映入眼簾。我問,可有亭名?廖興友回答,還沒有。于是,我想起曆史上治蜀興川的四大名臣之一趙抃。趙抃是與包拯齊名的清官,宋仁宗趙祯皇祐元年,他入川來到青白江,對江水自誓:“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趙抃畫像

我說:“何不叫‘清風亭’?”大家連聲說好。後來,川籍書法家徐炜将“清風亭”三字書寫出來刻挂于亭上。

此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五桂村的文化,及至第二次造訪,我更感歎村民們的安居樂業。

春去秋來,瓜果滿枝。我與廖興友在五桂村再次相見。穿行于果林間,但看黃澄澄的椪柑壓得樹枝彎了腰,村民不得不用木棍搭起支架将果枝撐住。那墨綠的枝葉和橙黃的果兒在微風吹動下搖擺出迷人舞姿,我恨不得摘下來大快朵頤。

我把視訊和照片發給老家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口寨村村主任楊定福,他啧啧贊歎:“五桂村咋搞得這麼好啊?這果子要是我們村也種上幾百畝,可以讓群衆增加不少收入了!”

的确如此,五桂村的山坡林地,沒有一個季節閑着,四季交替着給老百姓的腰包輸送鈔票。春天看油菜花、桃花、李花,春末夏初摘櫻桃、賞荷花,盛夏時節吃李子,秋冬橘類登場。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遊客在成都市青白江區五桂村采摘櫻桃

廖興友告訴我:“村裡除了抓生産發展集體經濟,也打文化牌、法治牌。現在村裡打牌賭博的現象基本消失,打架吵嘴的情況也少之又少了。大人小孩守法律守規矩,助人為樂的情況随處可見。就拿疫情防控這事來說吧,主動值勤守村口的志願者比村組幹部都多,大家主動為村集體做事不計報酬、不講價錢,一心都想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清風送爽,五桂村桂花的香味又随風飄來。擡眼望去,那一叢叢金桂正吐露芬芳。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作者簡介

楊素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當過解放軍,參加過保衛祖國邊疆老山作戰。曾任報紙編輯、記者,作品散見《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戰旗報》《啄木鳥》等報刊。出版專著《戰旗下的思索》《雪山紅旗》《唐 張公藝百忍全書》等。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楊素宏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散文】再訪青白江五桂村‖楊素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