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作者:大衆網

1月7日到10日,我和第一财經研究院、領教商學堂一行到山東濰坊調研。當下中國經濟遭遇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困難不少,但在濰坊,我們卻是一路調研,一路驚喜。

10日下午坐火車返程前,恰逢天降瑞雪,更覺神清氣爽,不虛此行。

我們這一代媒體人,從上世紀80年代接受大學教育起,所學所思,所行所寫,如果凝聚為一點,就是求索中國的現代化。濰坊之行對我的最大收獲,是對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有了更加多元的思考。

我從工作起,前十幾年在廣州,後十幾年在上海,調研主要在珠三角、長三角,對一二線城市了解較多,覺得這就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不知不覺中也進入了“唯GDP論英雄”“沿海大都市崇拜”等思維架構。

站在“大都市優越”的角度,可能會說,濰坊有什麼好學的?

從居民收入看,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濰坊為33919元,高出全國平均水準5.4%。對比一下上海,是7.22萬元。濰坊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低于全國平均水準(43085元 vs. 43834元,2020年)。

從居民消費看,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1210元,濰坊為20993元。

從總體經濟實力看,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20年濰坊排39名(5872億元)。濰坊有近940萬常住人口,人口數排全國城市的20多位。從人均GDP看,2020年全國人均GDP為72447元,濰坊為6.26萬元,是全國水準的85%左右。(注:數字均據政府公報,不含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

濰坊面積很大,有1.6萬多平方公裡,快趕上北京了。我常去浙江嘉興,嘉興2020年GDP是5500多億,比濰坊少300多億,但嘉興的面積是3900多平方公裡,還不到濰坊的1/4。按機關面積經濟産出算,濰坊在全國也不突出。

總體上,濰坊在中國還是一座三線或2.5線城市,遠沒有北上廣深蘇杭這樣的一線準一線城市搶眼。

既如此,為什麼要學濰坊?讓我慢慢道來。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一學濰坊力争上遊的精氣神和聚焦民生的實幹勁

學濰坊的第一層理由,是濰坊正在加速發展,後勁很強,新舊動能轉換趨勢很好,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在不斷優化。這種不甘居中遊、力争上遊的精氣神值得學。

2021年濰坊的GDP比上年增長1000多億,前三季度增速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第4。濰坊的GDP總量在山東排第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排第3。“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增加值、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占GDP之比等高品質發展名額都在迅速提高。濰坊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已有國家級單項冠軍1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7家。

經濟增速快、增量多、制造業規模大,但環境品質并未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濰坊GDP增長11.3%,能耗增長2.6%,機關GDP能耗下降了7.82%。2021年濰坊的空氣綜合指數、PM2.5、PM10等名額改善率居全省第一,空氣優良天數達289天,比上年增加了21天。

我們住的酒店,電梯螢幕上經常播放濰坊的宣傳片,幾天下來我們也很清楚濰坊未來幾年的“一二三”目标了:GDP總值過萬億,進軍國内二線城市,沖刺全國大中城市綜合實力30強。這目标很高,但我們在濰坊經常聽到一句話,“工作有難度才正常,工作沒難度說明目标太低”。

2021年初,濰坊啟動了由市上司帶頭的“服務企業專員制度”,下沉到企業做好服務。一開始很多人覺得不可能做到。但截至目前,全市已選派1.5萬名各級幹部,服務了2.1萬家企業和項目,集中解決反映比較集中的9類關鍵共性問題,即人才用工、土地、資金、能耗煤耗、生态環保、安全生産、審批、基礎設施配套、法律服務。為此還開發了“濰企通”智慧管理平台,共收集了4萬多個問題,解決率達到95.3%。

濰坊市委書記田慶盈是濰柴集團、歌爾電子、濰百集團、山東海化、星泰克5家企業和濰柴國際配套産業園項目的服務專員,市長劉運是得利斯、邁赫機器人、山東大業、北汽福田、青州耐威5家企業的服務專員。企業内有一到兩名對接人,凡需政府幫助解決的都可直接聯系服務專員。

“服務企業專員制度”的雛形是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後,濰坊市工信等部門探索實行機關人員“包靠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工信局114名機關事業機關從業人員,包靠聯系了114家規上重點企業,協調解決原材料、資金、用工、運輸等問題。這樣的聯系制度我在長三角看到過,濰坊的難得之處是,複工複産正常後,把這一特殊時期的制度在更大範圍推開了,常态化了。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2021年,深圳科技工業園(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在濰坊經濟開發區落地了北方分園。從考察洽談到項目簽約落地,效率極高。簽約前,深圳方送出了10項需要支援的優惠條件,沒想到濰坊主動追加了兩條,一是雙方幹部可以互相挂職,二是園區10年封閉營運。簽約後,濰坊市委、市政府主要上司挂帥“雙組長”,迅速出台支援園區和入園企業的“雙12條”。因為簽約是線上上,來回蓋章還要10天左右,協定尚未完全落到紙上,濰坊片區的拆遷已經開始。簽約後僅20多天,首批703畝、涉及的20多家企業全部簽訂了拆遷補償協定,其背後是“一家企業、一名包靠上司、一個責任部門、一套攻堅班子”的包靠機制,以及倒排工期、挂圖作戰。濰坊的作為,讓深圳科技工業園(集團)公司董事長何景成脫口而出,“深圳科技工業園要學習‘濰坊速度’!”

提高目标,自加壓力,不限于經濟領域,還覆寫到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濰坊提出,落小落實,聚焦民生辦實事,出實招,見實效。

2021年濰坊提出暑期學生“零溺亡”目标。學生這麼多,哪能做得到?結果,全市教育系統幹部教師辛勤付出,所有水域責任都包到人,真的達成了目标。

濰坊在山東率先實作所有政務服務熱線全部并入“12345”,提供24小時(含節假日)人工服務,全時段受理熱線事項,幫群衆解決“急難愁盼事”,并確定合理訴求“一辦到底”,當月清零。為此,專門出台了地方性法規《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條例》。2021年1到11月,12345熱線為民服務總量500多萬件,受理企業和群衆訴求336萬多件,訴求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都在99%以上。不少人說,在濰坊找人打招呼不如找12345,12345辦不了,那就是真的辦不了,找人也沒用。

濰坊還首開“讓位于民”,将公共停車位向市民開放,解決群衆停車難問題。機關事業機關、城市道路、醫療衛生場所、學校以及大型商超、企業等場所的“五種停車資源”,全面推開限時免費停車。如機關事業機關,雙休日、法定節假日全天、工作日自下午下班30分鐘後到次日上午上班30分鐘前免費開放,停車需求大的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實施24小時免費停車。“讓位于民”會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為保證長治久安,2021年6月濰坊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開放公共場所限時免費供市民停車的決定”。目前全市限時開放免費停車泊位有52.5萬餘個,其中包括機關事業機關11.3萬個,基本實作全市範圍内“應開盡開”。

民生方面有不少事屬于難事頑疾,比如一些居民早已住進了商品房,卻辦不出房産證。原因林林總總,但對居民來說,沒有房産證就是他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濰坊市深入調查研究,制定了“化解土地房屋産權曆史遺留問題實施意見”,成立了工作專班,從市中院、公安、住建等部門抽調了10多名精幹人員,實行7×24小時集中攻堅,除小産權房等觸碰政策紅線的問題外,堅持“群衆無過錯即辦證”,創新實施“征繳分離、證罰分離、證稅分離、容缺受理”,扭住134個重點問題項目一案一策,集中攻堅,上門辦理,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化解完畢。排查出的134個問題項目共辦理大證485個,辦證率100%,辦理小證2.9萬戶,辦證率99%。

我在濰坊看到,無論是高品質發展還是聚焦民生,有太多事可做,“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我也想到中國還有少數地方,缺乏變革圖強的勇氣,自甘平庸,甚至城市沒落了也無所謂,無所為,等着“打點滴”。中國的現代化還有很長路要走,我們需要濰坊這樣隻争朝夕、奮勇向前的精神,需要把解決民生問題不是挂在口頭而是落到實處的實幹勁,我們沒有躺平的資本。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二學濰坊通過工農業協調發展給人民帶來了獲得感

學濰坊的第二層理由,是濰坊的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發展得比較均衡。協調發展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尊嚴感很強。

“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濰坊2020年農業總産值突破千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1元,城鎮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99:1,大大低于全省(2.33:1)和全國(2.56:1)的城鄉差距。

以前隻知道濰坊所轄的壽光是“蔬菜之鄉”,來了才知道全市12個縣市區都有特色,壽光是設施蔬菜(大棚),昌樂是西瓜,昌邑是大姜,安丘是大蔥,青州是銀瓜和蜜桃,濰城和寒亭是濰縣蘿蔔(注:濰縣是指濰坊市在解放前的舊稱),臨朐是大櫻桃和山楂,諸城是蘋果和綠茶,高密是葡萄,峽山是有機蔬菜,坊子是都市休閑農業。不少品牌都是全國知名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安丘大姜”“安丘大蔥”更是入選了中國首批受歐盟保護地理标志。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濰坊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一些地方的農産品自己進京銷售,賣不動,要先運到壽光再進京。原因在于這裡是市場集散地,來進貨的商戶各種菜都會配一些,外地來的單一農産品很容易被配出去。如果不到壽光,就享受不到大市場一站式服務的紅利。

農業和工業是可以互動的,濰坊的農機和配件生産企業有650家左右,産量約占全國的35%。

我在壽光參觀了蔬菜小鎮的物聯網大廳、品鑒中心、種質資源庫,參觀了國内單體面積最大、占地120畝的中國壽光型智能溫室,以及全國蔬菜品質标準中心。與其說是農業,不如說是用高科技、标準化、工業化的方式做農業。在智能玻璃溫室内,幾乎見不到人,生産管理的全流程都實作了雲端托管、智慧程控和遠端操控。溫室内有20多個機器人在工作,授粉、運輸、噴藥、巡檢、精準水肥、潮汐灌溉、分揀等等,都自動化了。控制中心收集彙總所有機器人的資料資訊,并在處理後生成指令進行回報。如果溫度過高,會下達指令啟動溫室的風機系統或外遮陽系統。如果巡檢機器人巡檢到葉片的病斑,或需要葉面追肥,會自動下令,讓噴藥或者噴肥機器人去操作。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在媒體對壽光蔬菜産業的報道中,充滿了這樣的細節——

蕃茄一棵就能結150多斤果,機器人還可以根據色彩感覺,穿行其間自動摘果;

辣椒外表五顔六色,僅品種就有100多個;

西瓜不再匍匐滿地,而是一個個被吊了起來,藤蔓猶如電線,西瓜好似燈籠,一個西瓜能賣到100元,每畝收入從3.4萬元增加到8.9萬元……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壽光是享譽全國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發源地,從1989年發端至今,“土大棚”進化到了第七代智能化大棚,種植主體也增加了不少“80後”“90後”,被稱為“棚三代”。他們很多都是在外地讀書的大學生,回鄉務農創業,有的村已回來了幾十個大學生。大棚科技含量高,裡面裝着自動控制系統,大棚卷簾、噴淋、放風等溫濕度調控、水肥調配澆水,可以通過手機上的APP完成。由于科技化,大大減少了體力勞動強度,再加上緊靠市場,銷售不成問題,年輕人自然願意種菜了。

一對大學生夫妻,在壽光建兩個大棚,一年可收入三四十萬元。而彌河邊挺好的河景房,每平方房價不過7000元。大棚夫妻一般都有一部帶拖鬥的農用車和一部轎車,每天時間安排相對自由,常常開車出去旅遊,其生活狀态比很多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惬意的多。

年輕人實作自身價值,不是隻有蜂擁而去一二線城市一條路,似乎不到那裡就沒希望。壽光的“棚三代”創業者,昭示出價值創造和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壽光,最讓我眼界大開的是洛城街道屯田西村。該村有963戶3500多位居民,因城市化改造,村莊變城市,居民小區都是“三無樓”,即無空調室外機,無防盜網,樓體外牆無下水管道。小區每季度評選“紅旗樓道”、優秀樓道和“美麗庭院”(房間美、庭院美、廚房美、廁所美),村裡拿出少量資金,獎勵多數,促進少數,引領全部,鄰裡關系和家庭環境非常和睦。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屯田西村建了6個服務中心。其中黨群服務中心設村級服務、民政社保、物業服務、流動人口等10個服務視窗,進一個門辦所有事;老人活動中心實用面積1200平方米,配套建設了健身按摩、圖書閱覽、休閑餐飲、舞蹈瑜伽、書法影視、棋牌娛樂等11個功能區;地下文化中心占地2000平方米,配備了乒乓球桌、兒童滑梯、舞台、顯示屏和儲物櫃,晚上群衆可以來跳廣場舞,也解決了室外擾民問題,這裡還配備了整體廚房、30套桌椅和鍋碗瓢盆,家裡有喜事宴請可免費使用。

此外還有青少年教育訓練中心、綜治物業服務中心、警務助理調解中心。小區物業管理按照城市小區一流智慧物業标準,居民不收物業管理費。

2020年屯田西村還投資4000餘萬元,建了一處館建面積4500餘平方米的倉颉漢字藝術館(注:倉颉是壽光人),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以漢字演變為主題的藝術館。

在屯田西村參觀時,我們一行好幾位都說:“比我在上海住的某某小區還好。”可見,有的三四線的地方、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并不次于一線城市。

屯田西村為什麼發展這麼好?因為走了“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村莊”的路子。當然他們有有利條件,就是城市化改造,改造後給村集體留下了9萬平方米沿街房和近2億元資金。村裡投資3.5億元建了兩處學校,一處租賃給壽光現代中學,一處租賃給街道辦事處,年租金收入2000多萬元。這就把流動資金變成了固定資産,既有穩定收入,還能持續增值。

屯田西村的沿街商鋪隻租不賣,80%商鋪由外來商戶租用。村裡把給村民發放肉奶蛋油改成發放“福利票據”,村民在商鋪吃飯、購物、理發都能用,商戶定期拿着票據到村裡兌付現金。這就使票據能流通起來,既滿足了村民需求,又刺激了商鋪消費。

屯田西村已經沒有農業用地,他們就創新探索“飛地經濟”。由村“兩委”牽頭,與土地富餘的化龍鎮簽定承包協定,承包了400畝土地,村集體出資配套水電井路等基礎設施,38戶村民承包建設蔬菜大棚,每個大棚年收入20多萬元。“白天當農民、晚上當市民”成為一些村民的生活新模式。

2020年,屯田西村集體收入為3100萬元,給村民發放福利人均7000元,60歲以上的9000元。我還聽說,“村改城”後,一戶人家的新住房總面積為180平方米,有人就住60平方米或120平方米,把其餘的用于出租,也是一筆收入。

屯田西村有城市化改造紅利,如果沒有,農村是不是就發展不起來?不是。

壽光有個東斟灌村,很偏僻,但他們抓住了俄羅斯、南韓、日本喜歡吃彩椒的市場機會,幾年來由村合作社帶領社員拆除舊棚300多個,建立高标準新式大棚400多個,本村社員流轉周邊村莊土地3000多畝,還帶動輻射20多個村莊發展彩椒大棚2萬多畝。周圍一畝地原來的年租金隻有六七百元,後來漲到了1200~1500元。菜農們采用土壤改良新技術,稭稈還田,使用環保酵素,減少病蟲害,新一代大棚生産的彩椒與老舊大棚比,個大、色澤亮麗、口感香脆、産量更高。斟灌彩椒已是壽光蔬菜的知名品牌。

一個品牌帶動了全村産業振興,集體增收,農民緻富,東斟灌村建立了衛生室,建設了文化廣場、圖書室、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統一規劃建設了居民樓3座,别墅樓116座,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三學濰坊走出了一條自主現代化的不斷進化之路

我剛到濰坊就問,濰坊的發展是不是靠别的地方的産業轉移和資源外溢,比如靠不靠濟南?靠不靠青島?靠不靠京滬?答案是都沒有。

濰坊也不像經濟特區、最早的沿海14個開放城市等等,有先發的激勵政策,可以快速接入國際大循環,一步先,步步先。

濰坊是一個普通的地級市,頭上有一些國家的“帽子”,如國家級高新區(全國有169個)、濰坊綜試區(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這個截至目前是唯一的),但濰坊的“帽子”和濟南、青島、煙台比并不多,比如濰坊現在還沒有自貿區,更不要說和特區、國家級新區比了。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這正是濰坊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學濰坊的第三層理由。即濰坊的現代化之路是立足于自主、自立、自強的道路,同時又不自我封閉,而是很開放地連接配接世界。

濰坊這種充滿内生活力的特質,可能要從曆史文化基因中去挖掘。濰坊曆史悠久,是“文聖”倉颉、“鹽聖”夙沙氏(最早發明了煮海制鹽,濰坊有100多公裡海岸線)和“農聖”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者)的故鄉。這“三聖”,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創客,是創新者。

山東為齊魯文化發祥地,濰坊地處山東半島西部,曆史上屬于齊文化。齊國臨海,是濱海半島型環境,多鹽堿地,有魚鹽之利,并不太适合農耕。魯國是内陸河谷型環境,土地肥沃,适合農耕。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齊國人腦子活(“足智”),好議論,士、農、工、商、賈五民俱全,而魯國喜好儒術,講究禮儀,百姓拘謹節儉。

在曆史上,齊國人崇拜海仙,魯國人崇拜谷神。齊國實行“尊賢尚功”的用人政策,也就是拿業績說話,魯國則是“尊尊親親”,講究血緣關系。齊國實行“商工立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鹽業和紡織業都很發達。齊國開放務實,吸引了各國人才(“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齊國的稷下學宮更是不分國籍與出身,選了76位人才為“上大夫”,百家争鳴。魯國則堅守以農為本,重農桑,崇尚禮儀,安守本分,重義輕利。

這樣的曆史文化應該是有深刻影響的。濰坊人思維靈活,愛創新,隻要有機會就願意嘗試,而且能創造出機會。同時,濰坊人務實,實幹,能堅持,這種堅韌性可能受到了魯文化的持重一面的影響。

在濰坊我調研了三家世界級企業,歌爾股份,濰柴集團,豪邁集團。也和玉馬遮陽、邁赫機器人、華特磁電、寶龍達、賽馬力發電裝置、藍想環境、宏源防水科技等科創企業進行了座談。全都是制造業,都做了很多年,都在不斷變革創新。這種“創新+實幹+堅持”的風格,想來是有曆史文化積澱的。

但光有曆史遠遠不夠。曆史文化和一定的現實條件隻是提供了邁向現代化的初始基礎,能不能做好做強做大,靠的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稀缺的,企業家在哪裡出現也帶有一定偶然性。

歌爾股份的創始人姜濱是威海人,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7年畢業時,剛好有一些地方為吸引大學生出台了“有償配置設定”政策,他想回老家,青島、煙台不愁沒有人去,不願意花錢,而濰坊經委願意用8000塊錢“買”大學生,他就這樣到了濰坊,最初在濰坊市無線電八廠當工廠中的房間技術員。濰坊當時有一家中日合資做麥克風的企業,培養了一些人才。姜濱就是在這樣的土壤裡成長起來。

歌爾現在有10萬員工,在濰坊高新區有6萬多人,有200多萬平方米的廠房。姜濱對我說,濰坊是2.5線城市,二線城市土地成本高,三線四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2.5線的濰坊剛好适合歌爾的發展。歌爾在高新區,綜合環境不錯,對人才有一定吸引力。雖然濰坊沒有出名的大學,但技術學院一類的本專科學校很多,有利于制造業發展,員工也比較穩定。

姜濱非常肯定濰坊的環境,但在我看來,如果沒有他,這些都隻是潛在條件。他在創業不久就樹立了“争行業先鋒,創國際一流”的目标,自己開着1萬多元的天津大發,卻斥資百萬買最先進的聲音測試裝置。他堅持“要做就做大池塘的大魚”,後來又提出“優秀者死,卓越者生”,卓越就是要不斷創新變革,做到更好。歌爾20年前就開始做“工業之母”的模具和“工業之父”的自動化,現在一年可以出5000套模具(在中國僅次于富士康和比亞迪),做自動化的團隊從最初2個人發展到現在2000多人。沒有這樣的企業家精神,不會有歌爾。

濰柴集團是一家有紅色基因的國有企業,在柴油發動機方面有基礎,但1998年時瀕臨破産。這時,37歲的譚旭光走上了濰柴的曆史舞台。當時濰柴賬上隻有8萬塊錢,13000多人半年發不出工資來,企業還要無償供給職工和家屬水、電、氣、暖。譚旭光從自己的父親開始,取消免費福利,收齊了他的全部費用。1999年濰柴打破技術職務終身制,2001年把部門壓縮至原來的20%,80%幹部免職或降職,從主業輔業分離、“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開始,大刀闊斧改革,起死回生駛入快車道。

2020年濰柴收入超過3000億元,名列中國機械工業百強第1位。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濰柴廠區裡矗立的時鐘牌,顯示的是距離2030年還有多少天,因為他們的目标是到2030年實作年收入1000億美元。廠區随處可見的口号是“不争第一就是在混”(To be number 1 or to be nothing)“一天當兩天半用”“心無旁骛攻主業”。我問為什麼是兩天半,原來2017年濰柴釋出2020-2030戰略目标時,請國際咨詢公司評估了濰柴和世界頂尖同行的差距,還差10年,譚旭光說要争取用4年時間追上10年差距,那就必須加緊幹,一天當兩天半用,幹出兩天半的效率。

豪邁集團是輪胎模具行業的世界冠軍,國際市場占有率為30%,與世界輪胎75強中的66家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最大的模具供應商。

張恭運是豪邁創始人,1983年從山東工學院大學畢業後赴新疆軸承廠工作,1988年回到老家濰坊高密的鍛壓機床廠,1995年辭去公職聯合3名合夥人創辦豪邁。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張恭運說,豪邁起點很低,但一直在進化。在求生存階段,“是菜就往籃子裡剜”,隻要是鐵器活就幹,目的隻有一個,活下去;在求溫飽階段,本着“多快好省”原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品質的辦法搶訂單,目的隻有一個,讓員工始終有活幹;在求發展階段,大膽研發自己的産品,培育自己的品牌,目的在于增加市場的主導權和産品的利潤率;在創一流的階段,主動走向國際市場與世界500強合作,目的在于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豪邁認為,“創新失敗的代價可分段設控,創新成功的收益卻難以估算”,倡導“改善即是創新,人人皆可創新,處處皆可創新”。為促進持續創新,全員創新,豪邁定位為合夥合作企業,集團現有1.9萬人,股東從最初4名發展到現今4700多人,員工無論是在成本、品質、效率,還是安全、公平、美觀等方面,隻要有所改善,都算創新。豪邁提出“獎要獎得及時,獎要獎得高興”,建立健全了月、季、年獎勵機制和榮譽體系。模具鉗工對坐的凳子不滿意,用下腳料制作了100個鉗工專用的、可旋轉的小凳子,獲得了創新獎;開電動車廠内配送礦泉水的老大爺,為了避免被鐵屑紮傷輪胎,便在車上加裝了“磁鐵掃帚”,也獲得了創新獎。在豪邁,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得對創新者冷嘲熱諷,無想法無創新才是懶惰和無能的表現。正是在“勇于創新,持續超越”精神的引領下,創新變成豪邁人的習慣。

從歌爾、濰柴到豪邁,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企業家的作用。而這些企業家長期成長在濰坊,發展在濰坊,又反襯出當優秀企業家出現時,濰坊的土壤是肥沃的。

關于中國現代化的新思考

當我在壽光品嘗了十幾種蕃茄的滋味,當我在企業,在溫室,看到了世界級的産業競争力,我對現代化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現代化就是在需求側呈現人民五色斑斓、不斷變化和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就是在供給側用高科技、進化與創新,持續滿足乃至引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進步過程。

就像壽光的蔬菜産業,最早相當于做制造,現在前端重點做标準研發、種子研發和技術內建創新,後端重點培養特色蔬菜品牌、打通高端銷售管道,中間則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建構新型組織體系。壽光現在所做的,是搶占蔬菜全産業鍊“微笑曲線”的兩端,從傳統生産基地向綜合服務基地轉型。不僅種蔬菜,賣蔬菜,更賣技術,賣标準,賣服務,賣整體解決方案,還在突破農業的“晶片”即種子的問題。

這一切的起點是什麼?就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人與生俱來的追求。

我想到壽光蔬菜曆史上的兩個關鍵事件。

1983年,壽光南部農民因單一種植大白菜,近2500萬公斤白菜賣不出去,菜賤傷農。時任壽光縣委副書記王伯祥認為根源是沒有市場。要建市場。有人說搞“市場”容易出事,他說:“百姓富起來最重要!如果有責任,我一人承擔。”

1984年,占地20多畝的蔬菜批發市場在九巷村建起,開創了産地型蔬菜批發市場的先河。今天所謂“晚上在壽光的菜園子,早上進了北京人的菜籃子”,最早的緣起就是那時。

1988年、1989年,壽光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發現大連瓦房店有個叫韓永山的技術能手發明了大棚技術。菜是“夏天草,冬天寶”,他在王伯祥的支援下把韓永山請到壽光,還和村裡的夥計到外地學習大棚種植技術。當時建大棚,屬于破壞農田、砍掉青苗,判刑坐牢都可能。為了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王樂義召集全村黨員開會,發動村裡17名黨員幹部帶頭建大棚,三元朱村所在的孫家集鎮黨委也專門開會,鎮委書記李培吉說:“王樂義是冒着99%的風險,去争取1%的成績,……現在我拍闆,出了事,責任由孫家集鎮黨委政府負責!”

1989年8月大棚破土動工,12月底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每公斤近20元,最後平均每個大棚收入2.7萬元,村裡一下子冒出17個黨員“雙萬元戶”。鄉親們找上門,王樂義安排17名黨員分工包片、包戶,到第二年全村大棚發展到144個,戶均增收1萬元,村裡存款達128萬元。現在,全國建立大棚中一半以上都有“壽光元素”,大棚蔬菜“綠色革命”從壽光走向全國,原本冬閑的北方農民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現代化啟示錄:我從濰坊學到了什麼?

現代化的路徑是多元的,初心都是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隻要不忘初心,哪裡都會有明媚的陽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内源發展”,強調發展的内源性,即起源于内部的發展,自力更生的發展,發揚内在潛力的發展,基于人民的文化本性從内部形成起來的發展,“通過動員和運用既有資源和潛力來滿足人民特别是最無權的那部分人民的實際需要”的發展,“尊重他們由來已久的渴求并推動他們的真實個性的發展”,注重發展内容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的發展。

内源發展強調,共同适用的統一發展模式是不存在的。它強調發展的實驗性,把發展看作一個待續的不斷修正的過程。

20多年前我讀過《内源發展戰略》,在濰坊,20多年的記憶被重新調動,激活,我看到了中國現代化的一條新路。

以前總覺得一二線城市的模式就是中國現代化的模式,現在看至少是不全面的。一二線城市是很大的概念,它們不是所有方面都數一數二,都是标兵。它們也有自己的問題。壽光算四線城市,但它是中國蔬菜産業化的龍頭城市,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線城市,有很高的發展水準。壽光也是山東第一個各項存款過千億元的縣級市,城鄉居民富足,精神文化充實。是以,中國一些三四五線城鎮甚至農村,也有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也有美好和有尊嚴的生活。

還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城鄉均衡發展,濰坊并沒有像有些地方那樣,人們争先恐後到主城區買房,推高房價。房價不高,大多數人的生活成本就能有效控制。濰坊對房地産從不采取刺激政策,始終以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為兩大主業。長期看,這種模式可能更健康。

中國是一部大書,吾生也有涯,真的讀不完。

濰坊讓我反思自己過去對現代化的了解,呈現給我自主現代化、内源發展現代化、開放創新的演進式現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等多元思考。當然,很多現代化的特質是一緻的,比如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從濰坊到上海的火車上,我在電腦上敲出了這樣一段話——

人總是需要一些追求、精神和目标的,隻有當一個地方首先從精神上崛起的時候,現代化才能真正崛起,因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是人為了自由全面發展和美好生活而持續奮鬥與創新的進化過程。

謝謝濰坊帶給我的思考,關于中國現代化的路徑、内源與本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