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圓圓曲》

在大陸曆史上,許多人對吳三桂的認知,大都停留在沖冠一怒為紅顔這件事上。可是,真實的吳三桂卻并非如此,畢竟他可是差點滅了大清朝的存在。

奈何,因為種種原因,在推翻清朝統治的過程中,他也出現過諸多的食物,最終卻滿盤皆輸,可謂時也命也!

那麼,在反清的過程中,吳三桂到底犯了什麼錯誤,會讓他兵敗如山倒,再難成氣候呢?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吳三桂的傳奇人生

吳三桂出生在武将世家,他的父親曾是錦州總兵吳襄。公元1644年,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結果殺了吳襄一家老小,還霸占了吳三桂的妻子陳圓圓。

在此情況下,吳三桂起兵造反,并打開山海關的大門放清兵入關。不僅之後,李自成的大順王朝被擊敗,吳三桂也因戰功卓著,被封為了平西王。

順治帝在位時期,因為懾于吳三桂手裡的兵權,是以對他采取“懷柔”的政策。可是,康熙皇帝繼位後,便着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也就是曆史上所說的“裁撤三藩”。

狡兔死,走狗烹,在此情況下,吳三桂起兵造反,就這樣在康熙年間一場最大的兵變開始了。

起初,吳三桂仗着兵鋒正盛,一舉拿下了貴州、湖南等地,福建的靖南王、廣東的平南王也紛紛響應,其餘的封疆大吏也都揭竿而起。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可以說,在戰争爆發的初期,康熙皇帝是多面受敵,形勢對吳三桂非常的有利。奈何,在這個關鍵時刻吳三桂做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

吳三桂的劃江而治,戰争的轉折點

從時間上來看,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機恰到好處,當時正是清朝人才凋零的節點,權臣多爾衮、阿濟格和豪格等全部去世,康熙已經沒有大将可用。

與此同時,吳三桂起兵造成的影響,蔓延地也非常快,從長久流域很快就延伸到了黃河流域,這段時間也是康熙最艱難的時期。

如果吳三桂能夠再進一步,控制住黃河流域,就可以截斷清朝與南方的聯系,進而削弱清廷大部分的有生力量。

可惜的是,吳三桂隻有将相之能,沒有帝王之才。在大好形勢下,他居然選擇與康熙妥協,還提出了“談判”,并且要劃江(長江)而治。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在戰争中,“談判”或許沒有什麼不對之處,但是他卻給吳三桂帶來了兩個緻命的影響,進而導緻他後期的失敗。

談判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結果上來看,這次的談判破産了,但是他卻給了康熙很大的緩沖時間。借助這個短暫的機會,康熙迅速組織了一批有生力量,穩住了戰争初期混亂的陣腳,重新在湖南一帶建立了防線。

俗話說得好,三軍作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因為吳三桂的這一個錯誤,導緻叛軍在後期的作戰中屢屢受挫,為失敗埋下了一個伏筆。

曾經,為了鼓勵士氣,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但是也僅僅是苟延殘喘罷了,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時機已經喪失。

除了喪失時機之外,吳三桂的談判也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号,導緻叛軍表面團結,内裡卻土崩瓦解。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吳三桂起兵時,讨伐康熙需要大量的兵力,這些兵力除了他自己之外,還有耿精忠、尚可喜二人,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封疆大吏。

不過,這些人雖然兵力比較多,但卻是一個松散的臨時聯盟,如果戰争順利,那麼聯盟便會堅固如初,如果戰争受挫,聯盟很容易就會土崩瓦解。

當吳三桂與康熙談判的時候,無疑向諸多的聯盟勢力表達了一個訊号:“我不想打了”、“我能力不行”等。

在諸多的起義軍中,吳三桂的勢力是最大的,叛軍看到吳三桂都有“示弱”的意思,他們的心中自然更沒底。

由此,這個軍事聯盟的人心開始分裂。再加上,談判之後,吳三桂的大軍在長江一帶屢屢受挫,直接點燃了“臨時聯盟”崩潰的導火索。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俗話說得好,兵貴神速,越早結束戰争,失敗的可能性才會越低。吳三桂發動叛變屬于先發制人,自然是有萬全準備的,而清廷并沒有準備。

古語有雲,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時不管是招兵買馬、糧草運輸和藥物儲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正是趁着談判的時機,康熙抓住了險境中的一絲生機,有了與其他割據勢力一戰的本錢,也迫使吳三桂吞下了自己種的苦果。

可以說是吳三桂的猶豫,還有自身立場的不堅定,導緻了他的失敗。以至于在後來的戰争中,節節敗退,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

康熙17年,或許是預見了自己的失敗,是以吳三桂選擇在衡陽稱帝,算是圓了自己的皇帝夢。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同時,他還囑咐自己的子孫退守雲南昆明,希望自己的後代或者身邊的将領之中能夠出現更厲害的天才,延續大周朝的榮耀。

奈何,吳三桂的想法終是黃粱一夢。局勢反轉後,康熙沒有任何猶豫,直接揮軍南下,一鼓作氣打到了昆明,吳三桂的勢力消失殆盡,夢醒之時隻剩下血腥染紅的史章。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他是一個有權謀、有野心的人,但是其戰略眼光卻不夠長遠,尤其是在大局觀面前。

早前,吳三桂降清是一次,他出賣的不隻是明朝,而是漢人的天下。現在,他又在長江邊上猶豫了,沒有抓住清朝最虛弱的節點給予緻命一擊,以至于吃了失敗的苦果。

如果他當時能夠抓住時機,渡過長江、劍指康熙,那麼這個天下真有可能會易主,真有可能“姓吳”。

吳三桂差點就能滅了康熙,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皆因1個錯誤決定

一時的猶豫、一個錯誤的決斷,轉變成了失敗的契機,大好的戰争形勢,最後成為歎息,也成為了吳三桂最後難忘的回憶。

以史為鑒,警醒世人!人生沒有如果,在大好的時機下不要猶豫,必須抓住每一個能夠飛上風口的時機,否則後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