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百姓有多痛恨湯恩伯?甯願日軍來燒殺,不要湯恩伯來駐紮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湯恩伯是國軍重要将領之一,同時還是蔣介石的嫡系心腹,日軍派遣軍總司令岡村甯次曾認為“湯恩伯是國軍最能打的将領”。

連作為敵軍的岡村甯次,都這樣評價湯恩伯,由此可見,湯恩伯是一位極其優秀的抗日将領,然而這樣一位抗日名将,卻被當時的河南老百姓認為是四害之一。

在上個世紀,河南民間流傳着四害的說法,四害分别是“水”“旱”“蝗”“湯”,水指的是洪水,旱指的是幹旱,蝗指的是蝗蟲災,而湯指的就是湯恩伯。

老百姓有多痛恨湯恩伯?甯願日軍來燒殺,不要湯恩伯來駐紮

就連同為國軍将領的蔣鼎文,也曾在晚年回憶自述:

“在當時的河南,流傳一句民謠,甯願日軍來燒殺,不願湯恩伯來駐紮”。

那麼湯恩伯到底在河南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大事,為何河南老百姓那麼痛恨湯恩伯,不僅将他比喻成四害之一,甚至甯願日軍來燒殺,也不願湯恩伯來駐紮?

1942年,河南發生大災荒,災荒發生後又接連數月不下雨,這也導緻老百姓的糧食收成隻有往年的一、二成,然而天災固然可怕,但與其相比,人禍才是導緻當時的河南老百姓,大多活不下去的原因。

早在1940年12月,湯恩伯就任魯蘇豫皖四省邊區總司令,同時繼續兼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而在當時,第31集團軍駐地為河南葉縣,駐紮在河南的軍隊有40多萬人。

1942年,河南爆發災荒後,湯恩伯趁此機會,大力擴軍,軍隊越擴越多,所需要的給養和糧食也就更多,然而,早在1938年,為了解決軍隊給養不足的問題。

老百姓有多痛恨湯恩伯?甯願日軍來燒殺,不要湯恩伯來駐紮

蔣介石就提出

“前方困難要由前方解決,當地事情要由當地解決”。

同時,蔣介石還允許軍隊設立合作社,以此來改善官兵生活,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有了蔣介石的這番話,湯恩伯更是肆無忌憚,利用設立合作社的名義,搞起了軍隊經商,據胡宗南1944 年 2 月 20 日日記寫道,湯恩伯曾悄悄透露:

來年來努力采購物資,以河南煙葉,換取徐海之鹽,預計今年可收入兩萬萬元。而其支出則為,遊擊隊服裝費六千萬元、經常費三千萬元、收容青年一百五十萬元、總司令津貼十萬元、參謀長津貼一萬元、副參謀長津貼五千元。

除此之外,湯恩伯還大肆擴軍,利用擴軍為借口,向河南當地老百姓,征收更多的糧食稅收,除此之外,在湯恩伯擴軍過程中,湯恩伯旗下部隊,更是以此謀利。

湯恩伯的部隊擴軍,都是直接進村抓人,強行征兵,每次一抓就是幾十人,上百人,要想避免被強行征兵,就要給征兵的士兵行賄一些錢糧,要麼給三五十塊錢,要麼給二三石麥子。

這也使得被抓壯丁的人都是窮苦人家,被征兵後,并不意味着有所保障,湯恩伯部隊的征兵軍官還經常

“克扣士兵、克扣口糧、A錢醫藥。壯丁一經征走就如進了鬼門關……”。

老百姓有多痛恨湯恩伯?甯願日軍來燒殺,不要湯恩伯來駐紮

湯恩伯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收編了當地不少土匪、流氓武裝,在這樣魚龍混雜的收編下,湯恩伯的軍隊人數最高達到60萬人左右,這也使得湯恩伯的軍隊素質急速下降。

在湯恩伯的放縱下,這些被收編的軍隊,打着湯恩伯的旗号,在當地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在當時,時任河南省建設廳廳長的張仲魯,在後來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

數十萬紀律敗壞形同土匪的部隊,久住河南,把河南吃得一光二淨。無論大家小戶,都無糧食儲備。一遇災荒到來,便驚慌失措,束手無策。當時駐軍紀律之壞,實在令人難以形容。

十三軍是湯恩伯的子弟兵,它仗勢湯恩伯的勢力,在地方上橫沖直閣,作惡多端,農民詞養的豬、羊、雞、鴨,亦被盡量搜刮。

尤其可惡的是,捕人一隻母雞,還要勒索個雞蛋,農民稍一遲誤,當兵的即大聲呵斥說:母雞能不下蛋,雞蛋哪裡去了?

軍官的荒淫無恥,更是一言難盡。如有一軍官,叫了一個難民少女,供其玩弄,但經問明她的家世之後,竟發現即是他的親生女兒(這個軍官從軍多年,抛棄家庭,另結新歡,在大災中全家逃難到了該軍駐地),乃揮之使去。

湯恩伯的所作所為,也為日後的豫湘桂會戰的敗亡埋下了禍根。

老百姓有多痛恨湯恩伯?甯願日軍來燒殺,不要湯恩伯來駐紮

1944年4月豫湘桂會戰爆發,而豫中會戰(也被稱為河南會戰),豫中會戰是豫湘桂會戰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豫中會戰爆發後,據《劍橋中華民國史》對豫中會戰的記載:

1942—1943年冬天發生了全面的饑荒,許多人吃樹皮、草根和牲畜的飼料。據報道有吃人肉的。大約有兩三百萬人死于這場災難;另外有300萬人逃難到省外。

随後,有幾十萬河南農民被趕到一起,讓他們用馬車和手推車把糧食運送到征糧中心,為軍馬找尋飼草,修築公路,和開挖一條300英裡長的巨型反坦克壕溝——最後證明這是完全無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一章第八節

國民黨由于它的普遍腐敗和有如脫僵之馬的通貨膨脹而不孚民望,不能表現出與日本人有根本的不同。

官方的無能,谷物屯積和投機倒把加重了1942至1943年期間的饑荒,據估計有200萬農民死于饑餓。1944年日本人攻入河南時,沒有遇到農民的抵抗。

相反,農民在某些場合卻攻擊國民黨軍隊,繳他們的械,甚至把他們殺死。”——《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二章第十四節

由于湯軍在河南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使得河南戰役爆發後,河南老百姓喊出“甯願日軍來燒殺,不要湯恩伯來駐紮”的口号。

甚至不少河南老百姓,還自主行動,幫助日軍殺死潰敗的湯軍士兵,這一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成為了抗日戰争曆史上一件醜聞。

老百姓有多痛恨湯恩伯?甯願日軍來燒殺,不要湯恩伯來駐紮

對此,時任八路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政委王首道,在1944年11月,在抗日軍政大學分校學員的講話中說道:

有人說國民黨軍隊像胡宗南、湯恩伯的軍隊,不是保護人民的利益,而是危害人民利益的,河南老百姓非常恨這樣的軍隊。

河南老百姓說得好,河南有四荒:水、旱、蝗、湯,湯就是湯恩伯的兵災。

老百姓恨湯恩伯猶如恨蝗蟲一樣,湯恩伯的軍隊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搞光,日本實行‘三光’政策,湯恩伯也是如此。

在豫中會戰結束後,繼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總結豫中會戰失敗的原因。

認為“各級幹部差不多都成了官商不分的人物,一個個腰纏累累”,湯恩伯“不能以身作則,又個性太強,上行下效,往往相率蒙蔽,不敢舉發”,“軍隊紀律的敗壞,實在也是無容為諱的事實”。

從以上内容和評價上來看,湯恩伯被老百姓認為是河南四害之一,其實也不算冤枉他。

參考資料:《抗戰時期河南國統區的 “ 水、旱、蝗、湯 ”》、《1942-1943年河南大災荒的曆史記憶研究》、《劍橋中華民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