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洪水沖出了一塊石碑,曆史超過三百年,南韓人看了大呼:恥辱

一場洪水沖出了一塊石碑,曆史超過三百年,南韓人看了大呼:恥辱

1963年夏天,南韓首爾(漢城)特别市松坡區的三田渡地區洪水肆掠,洪水退去後,一塊石碑赫然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這不是一塊普通石碑,全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由于位于首爾特别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又稱為“三田渡碑”。當年這塊石碑一直豎立着,直到甲午中日戰争期間被開化黨推倒,1956年又被埋入地下,直到1963年再次被洪水沖刷出來。

近年來,南韓人還多次企圖推倒這塊石碑,噴漆更是常有的事情。這是多大的恨,這塊石碑的背後究竟有着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這要從“丙子胡亂”說起。北韓與明朝接壤,又與後金為領,後金要攻打明朝,就要考慮解決北韓這個後顧之憂。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号大清。

一場洪水沖出了一塊石碑,曆史超過三百年,南韓人看了大呼:恥辱

北韓王朝得知後,準備在明朝和清朝之間投機,派遣使團去沈陽朝賀,可是使者不願意跪拜,皇太極十分氣憤。皇太極認為北韓國王這是有意為之,于是緻書北韓國王,“爾王若知悔罪,當送子弟為質,不然朕即于某月某日,舉大軍以臨爾境。”

當年十二月初二,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攻打北韓,兵鋒直指朝京漢城。北韓君臣如臨大敵,北韓仁祖李棕一面派人去清軍大營談判;一面将王妃、大臣等人江華島避難。而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漢城東30裡),等待各路勤王軍到來。可皇太極早已看出,切斷了山城與外界的聯系,勤王之師也陸續被擊敗。

一場洪水沖出了一塊石碑,曆史超過三百年,南韓人看了大呼:恥辱

崇德二年正月,走投無路的北韓仁祖國王宣布投降,“諸藩合辭,共進尊号,天人所歸”,正式承認皇太極的地位。皇太極提出,“以長子和另一子為質,去明年号,奉大清為正朔,每年進貢一次,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芋布200匹、各色綿細2000匹、各色細麻布400匹、各色細布萬匹、米萬包等等。”

随後,皇太極要求北韓王朝為其樹立功德碑,歌頌其對北韓的貢獻,這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這塊石碑由滿文、蒙古文和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于1639年樹立于當年皇太極受降的三田渡地區。

一場洪水沖出了一塊石碑,曆史超過三百年,南韓人看了大呼:恥辱

中日甲午戰争後,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被迫承認北韓與清朝脫離了藩主關系。此後,這塊石碑命運多舛,多次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