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晚上10點,位于上海市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内部依舊燈火通明,每隔幾分鐘,裝載着國産Model 3的貨車便接連從工廠内駛出。這是《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實地探訪特斯拉超級工廠時看到的場景。
回憶起上海市和特斯拉在2019年共同創造的“當年開工、當年投産、當年傳遞”的“特斯拉速度”,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經信委”)智能制造處處長韓大東向記者回憶道:“這确實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任務,行業内沒有這樣的記錄。當時我們建立了一個微信工作群,群名是‘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過去這三年我們就是處于‘每天都在決戰’的狀态。”
與此同時,以上汽集團為代表的本土汽車品牌也進一步拉動了上海市汽車産業的發展,形成了以安亭地區、臨港新片區、金橋及張江地區等為代表的多層次産業叢集。根據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此前印發的《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上海市将努力提升汽車全球話語權和市場佔有率,整車及零部件産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
上海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年間,特斯拉的進入引爆了國内的新能源産業鍊;近年來,上海市政府推動傳統車企的轉型,支援上汽集團等企業,培育本土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
特斯拉“鲇魚效應”
“引進特斯拉項目的談判,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是由于特斯拉計劃在上海建設獨資工廠,而當時在國内的汽車制造業有外資股比的限制,我們都在等相關政策的落地。”韓大東向記者回憶道。
據了解,2018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釋出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别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明确從當年7月28日開始取消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當年7月10日,美國特斯拉公司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并與上海臨港管委會和臨港集團共同簽署了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定。
根據協定,特斯拉公司将在上海臨港地區獨資建設集研發、制造、銷售等功能為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此後,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快速建成,并成為我國汽車行業放開外資股比限制後的首個外商獨資整車制造項目。
借助上海超級工廠釋放出的巨大産能,特斯拉在中國和全球的銷量迅速“井噴”,鞏固了其新能源汽車第一梯隊的國際地位。特斯拉方面近日向記者表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傳遞量超過48萬輛,同比增長了235%,而特斯拉在2021年的全球傳遞量為93.6萬輛。這也意味着,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傳遞量占比已經超過50%,占據了‘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特斯拉正在考慮在中國建設新工廠。2021年10月份,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年度股東大會上稱,新工廠可能在2022年開始選址,在2023年作出決定。不過,特斯拉方面向記者表示:“目前選址工作尚未開始。”
據介紹,在引入特斯拉項目時,上海市政府便表示,這将助推上海高端制造業發展,加快建設世界級汽車産業中心,為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撐。上海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指出,3年左右的發展結果證明特斯拉猶如一條“鲇魚”,不僅觸發了上海汽車産業的轉型,還推動了全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邁入發展的“快車道”。
“特斯拉的進入,讓國内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普遍得到了提高,也拓寬了國内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空間。”韓大東也告訴記者,特斯拉目前的國産化率已經達到了90%,為國内的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提升了國内汽車産業鍊的整體發展水準,并帶動了超10萬人就業。
壯大汽車産業叢集
上汽集團作為國内産銷規模最大的本土汽車企業之一,則被上海市政府寄予了打造自主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厚望。
據了解,上汽集團已在新能源領域設立兩大品牌,即智己汽車和飛凡汽車,并推動兩大品牌獨立營運。其中,智己汽車定位于高端新能源品牌,飛凡汽車則主攻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産品。
韓大東向記者透露:“智己汽車和飛凡汽車是獨立運作的公司,生産制造基地都在臨港新區,是上汽集團重點打造的兩個自主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同時也是上海市政府推動傳統車企轉型的樣本。”
上汽集團方面也向記者表示:“公司将R品牌通過飛凡汽車以獨立品牌、獨立公司的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探索資料驅動和産業共創的新模式,有助于加快開拓中高端智能電動車市場。”
根據上述《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上海市将支援生态主導型企業發展,“支援上汽集團發展新能源汽車,至2025年,自主品牌乘用車新能源車型銷售占比超過30%,集團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超過20%,實作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綜合實力國内領先。”
目前,上海市已經形成了三大汽車産業叢集。其中,位于嘉定區的安亭地區重點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研發、關鍵零部件産業化、示範應用方面取得突破;臨港新片區加快全産業鍊布局,持續擴大高端新能源汽車生産能力,推動整車出口;金橋及張江地區發揮內建電路、人工智能、軟體、通信裝置産業優勢,在視覺識别、車用作業系統、車規級晶片等領域加快布局。
據了解,上海市正在嘉定區打造世界級汽車産業中心核心承載區,并已建立了電動汽車國際示範區、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固定式加氫站以及上海第一個以氫能産業為特色的高科技園區嘉定氫能港。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上海市嘉定區已集聚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馬智行、地平線和重塑科技等汽車“新四化”相關企業340餘家,其中規模上企業88家。2021年1~11月,汽車“新四化”實作總産出1117億元。
而臨港新片區也依托特斯拉等頭部企業,加大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鍊上下遊布局,汽車領域關聯企業已突破60家,2020年産業規模突破600億元。根據規劃,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智能新能源汽車工業總産值目标為1200億元,是新片區首個有望突破千億級的産業叢集。
搶占新能源風口
特斯拉和上汽集團等整車企業面向“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布局也帶動了上海新能源汽車産業鍊的發展。
根據上海市政府辦公廳2021年2月釋出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車年産量超過120萬輛;新能源汽車産值突破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産值35%以上。
在韓大東看來,上海能夠吸引新造車企業及相關零部件企業進入的首要原因,便是上海本地優越的營商環境及産業生态:“政府部門高速的辦事效率,并且敢于先試先行,敢啃‘硬骨頭’。”
上海還在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車産業鍊,搶占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風口。2021年8月,上海市政府與甯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甯德時代”,300750.SZ)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
“甯德時代的入駐是我們主動邀請的。”上海市經信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想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捐獻一筆費用,以成立未來能源研究院。上海經信委獲悉這個消息之後,相關負責人組織甯德時代和上海交通大學三方開了一個時長45分鐘的早餐會。
韓大東表示:“經過幾個月的洽談後,當初在早餐會上的承諾全部兌現。目前,甯德時代的幾個項目全部在同步推進,其中電池工廠的推進速度最快。目前,甯德時代已經開始租賃廠房進行生産,2022年預計該工廠能夠實作兩三百億元的産值。”
在氫能源發展方面,上海經信委方向記者強調:“氫能燃料正在成為上海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重點之一。”根據計劃,上海市正在積極擴大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支援燃料電池汽車在具備條件的郊區公交、重型載貨、冷鍊運輸、環衛、非道路移動車輛等領域示範應用,推動在機場、港口、鐵路等交通樞紐實施一批示範應用項目。
“目前為了推廣氫能,上海已出台加氫站建設補貼、營運補貼等扶持政策。”據接近市場的有關人士介紹,2021年9月份,《臨港新片區打造高品質氫能示範應用場景實施方案(2021-2025年)》釋出,并指出到2025年,把臨港新片區打造成為上海氫能發展先行先試區、綜合示範區和産業引領區。
2021年12月末,《嘉定區加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産業發展的行動方案(2021-2025)》正式釋出,并提出到2025年,嘉定區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全産業鍊總産出力争突破1000億元;實作燃料電池汽車産業總部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技術中心總數超過100家;燃料電池示範應用車輛總數不少于3500輛。
根據計劃,上海市将抓住全球汽車産業變革調整的視窗期和機遇期,支援本市汽車龍頭企業加快戰略轉型,增強自主品牌核心競争力,拓展國際主流市場,培育壯大新勢力車企;到2025年實作萬億級産業規模,着力打造世界級汽車産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