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最近有幾封國小生的“絕交書”火了

“我結婚你别來,你的葬禮我也不參加!”

“咱絕交吧!什麼愛與希望,都拉倒吧!”

“xxx與xxx在此絕交!”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這些内容不僅讓網友感慨:小朋友的友情原來也是“塑膠”做的,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還有網友表示:内容過于可愛,有些還壓上了手印,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更有網友表示:千萬不要讓爸媽看見,不然他們一插手,這友情更是沒救了!

那麼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沖突”,作為家長你會插手嗎?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作為孩子家長,你會怎麼做?

在實際生活中,個别家庭在處理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沖突時,大人都會出現偏激行為。

2020年10月,兩名國小生的爸爸,因為兩個孩子在學校發生小摩擦,在家長群中“放狠話約架”,結果雙方打得頭破血流。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尴尬的是,據班主任說,在家長發生沖突之前,兩個男孩子已經和好了。在兩位爸爸打架時,他們的孩子正手拉手一起玩耍呢!

2018年9月,溫州瑞安市發生了一起惡性殺人事件:林某因女兒在學校與同學發生口角,眼部受傷,便帶刀進入學校,在廁所将和女兒發生口角的男孩活活砍死。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從官方釋出的資訊中我們得知,林某的女兒眼部傷勢輕微,并不影響上學。據知情人透露,這場沖突隻是小孩子之間發生了沖突,并且在此之前雙方家長已經溝通過了,對于糾紛的處理也達成了一緻。

其實,愛子心切是每個家長的本能反應,但這種以硬碰硬解決孩子之間沖突的方式,看似出了一口氣,可又有什麼意義呢?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家長過度介入,其實弊大于利

有句話叫“小孩打架不記仇”,也許恰恰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那樣較真。對他們來說,沒有吃虧與不吃虧的概念,所謂吃虧與不吃虧都是家長的想法。

是以孩子剛剛打過鬧過,眼淚一幹,又在一起親密無間地玩耍。隻要能保證孩子的安全,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問題看得過于嚴重。

如果一點磕碰都不容許發生,那就隻能犧牲孩子的活動空間和探索機會,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絕對是弊大于利的。

家長過度介入孩子間的沖突

會導緻

1

孩子越來越膽小

沖突本身不可怕,家長過激的态度才可怕。家長們可能會注意到,很多時候孩子在發生沖突之後,因為受傷比較輕,有的毫無感覺,有的哭一會就繼續玩耍。孩子本身對磕碰、疼痛這些事情是有一些忍耐度的。

但是,如果家長反應過度,情緒激動或者大聲斥責他人,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件特别嚴重的事情。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不敢冒險、不敢探索、不敢和小夥伴玩遊戲。這對孩子社交能力和性格發育傷害非常大。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2

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如果發生了磕碰,家長就在孩子面前去埋怨老師,斥責同學,孩子會覺得,自己磕碰受傷完全是别人的錯,和自己沒有關系。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學會把責任都推卸給别人。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3

孩子越來越不合群

為了讓孩子絕對安全,家長常常阻止孩子參加同齡人之間的所謂“危險”活動。但是,孩子之間的社交就是在跑跳玩耍中進行,限制孩子的這些活動,孩子隻能和同齡人越來越遠,社交能力也無從培養。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沖突發生時

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關于孩子的社交問題,父母要記住,幫助孩子應對社交問題的總原則是,父母應該作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判斷這是孩子間的“正常沖突”還是受欺負

孩子的打鬧很多是遊戲的成分,他們會偶爾拉拉同伴的小辮子、拍拍他們的肩膀,但由于他們還不會控制這些動作的度,有時會造成一些傷害事件。

平時,家長可以提醒孩子,玩鬧的時候不要動作過度,不要打到對方身體比較脆弱的部位,如眼睛等。但是如果孩子的玩鬧沒有造成安全事故,家長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打鬥看得過于嚴重。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不要直接插手去警告對方或實施懲罰

孩子的事情,大人不瞎摻和。孩子之間發生争執,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過程,也是鍛煉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家長聽到的可能是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是太了解,如果直接插手,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麻煩、更複雜。

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小夥伴之間的沖突,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确定最終的解決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如果事情較嚴重,應與老師和對方家長共同商量解決之策。

如果責任在自己,應主動向對方道歉。

如果責任在對方,應明确告訴孩子這是一種錯誤行為,以防止孩子模仿。

如果是原則性問題,要引導孩子學會用适當的方法争取自己的權益。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巧妙與對方父母溝通,鼓勵孩子正常交往

當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雙方父母最好能誠懇地交談,友好地解決問題。孩子是最敏銳的觀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并且在他們幼小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争吵和糾紛,就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要創造條件,鼓勵孩子與人交往,讓孩子在沖突和糾紛中獲得體驗,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沖突如果更新

家長應該怎麼做

雖然大多數情況不提倡家長插手,但不等于所有事情,家長就該坐視不管。有些情況下,孩子之間的沖突,是需要家長了解、參與,并幫助孩子協調解決的。例如,孩子面臨危險,或是和同學之間的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時,就需要家長助力了。

如果一定需要介入,也要記住放寬心态,抱着協助的态度,而不是主動地替代幫辦。介入期間,家長們要注意:

在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後,予以接納,不要馬上批判對錯,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等孩子的情緒緩和後,再和他/她一起讨論怎麼處理,或者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該怎麼做。

國小生“絕交書”走紅,儀式感滿滿

每個孩子都很有生存智慧,遇到問題,他們會積極地想辦法,如果我們急切地幹涉,反倒是對孩子成長機會的剝奪。不打破孩子的相處規則,不直面孩子間的沖突,給孩子自我處理的空間,在适當的時候引導孩子、做他/她的安全基地,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來源:央視網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