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氫燃料電池電堆解決方案供應商骥翀氫能完成數億A輪融資,河南戰新領投

氫燃料電池電堆解決方案供應商骥翀氫能完成數億A輪融資,河南戰新領投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月17日報道

近日,氫燃料電池電堆解決方案供應商上海骥翀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骥翀氫能”)宣布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将主要用于研發能力建設、産能建設、團隊擴充及産品批量應用等。

本輪融資領投方為河南省戰新氫能二期産業投資合夥企業,跟投方包括山東江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嘉興建信宸玥股權投資合夥企業、雲澤資本、上海藍氫企業管理咨詢合夥企業等。

據了解,骥翀氫能曾于2019年4月完成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中科創星與重塑科技;2020年11月完成Pre-A輪融資,領投方為水木易德投資,跟投方包括河南戰新、張家港悅豐金創及山東江詣,财務顧問為大桉資本。

骥翀氫能成立于2018年底,是一家專注于自主知識産權的氫燃料電池電堆研發和産業化的科技公司。憑借成體系的正向設計能力和金屬雙極闆研發能力,骥翀氫順利完成了電堆技術的國産替代,主要産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全國産金屬雙極闆電堆MH170。

氫燃料電池電堆解決方案供應商骥翀氫能完成數億A輪融資,河南戰新領投

骥翀氫能金屬雙極闆氫燃料電池電堆MH170

在“雙碳”目标的推動下,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全國地級以上的城市都在積極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僅首都北京一地,就計劃在2025年之前實作萬輛氫燃料汽車投運。

從技術層面來看,對比目前相對成熟、瓶頸也相對明确的锂電池汽車,氫燃料汽車的優點十分明顯,比如續航裡程長、加氫時間短、載重量大、環境适應性好等。這使其能夠在新能源汽車産業中占有獨特位置,并與锂電池汽車形成“取長補短”的關系,尤其是在物流、大巴、遠端公交、重卡等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更強的适應性。

骥翀氫能所做的,就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産業中最重要的一環——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電堆,其決定了整車的成本、性能和技術先進性。據了解,行業中普遍認為金屬雙極闆電堆技術路線具有品質輕、體積小、熱容小、阻氣性好、結構強度高、量産成本低、工藝簡單、工序少等優勢,但其實其技術壁壘極高,核心材料也嚴重依賴進口。

為實作金屬雙極闆電堆的國産化,骥翀氫能不僅攻克了核心技術難關,還通過共同開發、參股、收購、自建中試基地等方式,與數家上遊供應商展開了合作,完成金屬闆全産業鍊的整合,并與多家頭部膜電極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最終,憑借成體系的正向設計能力和金屬雙極闆自主研發能力,骥翀氫能完成了電堆技術的國産替代。

2020年5月,骥翀氫能推出超大功率金屬雙極闆氫燃料電池電堆MH170,并在2021年上半年獲得了單筆500台的超大訂單,成功配套31噸垃圾清運車和31噸水泥攪拌車等重卡車型,目前這2款車型正在路試中。MH170金屬雙極闆及膜電極等電堆部件均為國産,且各項技術名額處于國際領先水準:其額定功率達160千瓦,為氫燃料電池領域現階段最大單堆功率,裸堆體積比功率密度4.7千瓦/升,可實作零下40攝氏度低溫存儲、零下39攝氏度無輔助低溫啟動。同時,該産品解決了金屬雙極闆電堆最大的壽命問題,可滿足該應用場景苛刻的質保要求。另外,MH170的成本和售價處于行業最低水準,成本效益在行業中具有非常強大的競争優勢。

氫燃料電池電堆解決方案供應商骥翀氫能完成數億A輪融資,河南戰新領投

骥翀氫能團隊

強大的産品研發能力來自于背後“頂配”團隊。骥翀氫能創始人及核心團隊均來自“中國燃料電池的搖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實體研究所,曾參與“863”“973”等重大項目,是國内目前唯一一個經曆車用氫燃料電池電堆研發、産品工程化開發與批量驗證、國際合作全過程的團隊。碩士及以上學曆人員占比超50%,擁有10年以上從業經驗的行業專家多達十餘人,累計使用研發經費約5億元。骥翀氫能董事長付宇表示:“目前,國内的氫燃料電池在技術上完全可以覆寫大部分汽車使用場景,接下來,行業要做的就是不斷驗證并優化技術,同時通過量産進一步大幅降低成本,帶動關鍵材料與部件國産化應用。最終,實作整個産業鍊的自主可控,滿足各應用場景的壽命與可靠性要求,使得氫燃料電池汽車在無補貼條件下也具備經濟性。”

氫燃料電池電堆解決方案供應商骥翀氫能完成數億A輪融資,河南戰新領投

骥翀氫能董事長付宇

為此,骥翀氫能已在張家港建立起現階段國内規模最大、工藝最成熟的金屬雙極闆及電堆生産線——江蘇骥翀,年産能200兆瓦。此外,骥翀氫能還與濟平新能源、博萃循環達成了三方合作,徹底解決了貴金屬鉑金作為催化劑帶來的成本問題,形成産業鍊閉環,促使氫燃料電池電堆量産成本降低20%左右。

未來,骥翀氫能将進一步加快産業化步伐。據悉,公司已完成第二代産品MH290的設計驗證與零部件開發工作,預計單體電堆額定輸出功率将超過250千瓦,計劃2022年完成樣機開發;第三代産品MH3110預計2024年~2025年批量供貨,将在技術上實作突破性進展,更好滿足乘用車、中重卡車的使用需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