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為什麼目前抑郁症患者越來越多?”
幸運的人們不會多關注這些特殊人群的,對此的了解大概是來源于相關報道、電視劇,“越來越多”的直覺印象大概也隻停留在那些百分比資料上。
而我呢,作為抑郁症孩子的媽媽,作為統計資料的百分數分子,“抑郁症患者越來越多,越來越低齡化”,那直接是很多畫面感的強烈沖擊。比如住院時、門診時看到的車水馬龍,網上寫文章時網友的交流,那是一條條活生生的命,一段段原本有無限可能的人生,一個個風雨飄搖的家庭。
真的挺多的,而且越來越低齡化。
近三年裡,我帶女兒四次住院,N次門診,網上發文,認識了太多太多身處相同困境的家庭。
門診挂号靠搶,真的是定好鬧鐘分秒必争。醫生看病像打仗,幾分鐘後就到下一位。
住院床位需預約排隊。住院時經常聽到護士站接電話:“沒床位了,您先登記,等有床位了再通知您。“這不是一家醫院的奇怪現象,我們住過的三家醫院均如此。
低齡化現象很明顯,2019年住院時目測平均年齡為14-15歲,最小的12歲。2020年住院時平均年齡為12-13歲,最小的8歲。科室主任說還有更小的孩子要求住院,醫院沒有收治。
這些孩子大都表現為厭學、沉迷手機、易激惹、睡眠障礙。
生病原因是學習壓力和手機嗎?
我的切身體會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在于不幸福的童年。所謂的學校、學習壓力、環境隻是誘因而已。
童年不再是金色,沒有小夥伴,沒有自由自在的奔跑,連躺在草地上仰望藍天發呆的時間都沒有,甚至充足睡眠的權利都被無情剝奪!
因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從上國小起就要面試,因為中考隻有四至五成的孩子能上高中,因為要吃學習的苦,不要吃生活的苦……
孩子們化身為學習工具,各種補習,各種輔導,各種刷題。
路隻剩一條,必須讀好書,上好大學,找好工作。
沒有選擇的單調枯燥生活,過早透支了孩子們的生命能量和内驅力。
分數成了孩子們的業績,高分能享受到父母高品質的愛。否則,父母往往會變得面目全非,兇言厲色起來。
去學校,壓力山大!回到家,壓力兩重山大!茫茫天地,無處可逃,無人可訴,苦難遙遙無期……
怎能不抑郁?
如果現在的孩子穿越回我們的過去,大機率一樣會順利成長。
而我們變成現在的孩子,大機率一樣會抑郁。
這樣想,有助于培養同理心,與孩子共情,進而有力量幫助和支援孩子走出心魔、重獲新生。而不是陷入和孩子無意義的内耗和對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