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作者:文科生筆記

前面講了一直胡商到廣州與泉州等中國港口做生意的事情,其實做國際貿易,講的是“請進來”與“走出去”,要靠兩條腿走路。

宋朝對外貿易的“請進來”與“走出去”戰略:

在明清階段,中國吃了"閉關鎖國"的虧,錯過了地理大發現,沒搭上發展海洋經濟的大船,是以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們一直宣揚如何将外國商人"請進來“的事情。我們的曆史書上,也不停地講,在古代有多少外國商人到達過廣州、泉州、杭州等,不停地宣揚古代的中國是如何的海納百川,拼了命的為大明朝以後的祖宗彌補過錯。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發展海外貿易,民不加賦而國庫用足

但我們卻很少講,我們唐宋元明清時的商人,如何"走出去"的事迹,這些最早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極少在國内留下片言隻語,但是在非洲及中東國家,我們卻經常性挖掘出來宋代銅錢,這些文物證明,我們中國古代商人的足迹也曾經到過非洲大陸那麼遙遠的地方。

但,他是誰,他為什麼要到非洲?發生了什麼?

我們不知道。

宋朝以來,由于陸上絲綢之路的斷絕,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宋朝建國之初,繼承的是一個經曆了200多年戰亂,并且幾乎分崩離析的大陸國家:

  • 民力不堪重負,亟需休養生息;
  • 國庫沒錢,還要每年付給遼國的"歲币";
  • 為了優待士大夫,官員的俸䘵還相當的不低;
  • 為了面對北部與西部的危險,還不得不維持龐大的軍隊開支。

國内的賦稅與财政收入實在是入不敷出,不得已,宋朝的皇帝與官員都盯上了海外貿易這塊肥肉。關稅好啊,民不加賦為國用足,這是老祖宗針對關稅總結的最為正确的話

宋太宗的時候,潘美攻入廣州,立即被委任為廣州市舶司使,肩負起為國庫創收的重要任務。在潘美的建議下,宋太宗派出八隊招商使團,攜帶金箔與诏書,向南洋各個國家進發,宣揚大宋的商業環境與待客之道,同時還承擔推銷國内商品、采購國際貿易品的任務。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宋朝主要的海外貿易航線

在國内,也通過優待胡商的措施,鼓勵商人進行大宗商品貿易,對于貨量大的胡商,由廣東省長出面招待,有些還授予榮譽職位,提升他們的地位。

付出總有回報,多管齊下後,胡商雲集,最高峰的時候,海外貿易的關稅占到了财政收入的20%左右,泉州幾乎成了"回半城","蒲半街",廣州的蕃坊也興建了蕃學,胡商與當地人密切聯系,甚至通婚,有些胡商經年不回,長期呆在廣州或泉州,當時這種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居住的情況,叫做"住唐","唐"就是胡商對中國的統一稱呼。

對應“住唐”,就一定有“住蕃”,中國人在海外做生意,經年不回,或在當地定居的行為,國内稱之為“住蕃”。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宋朝時沿海大港口如廣州、泉州、甯波都有長足的發展

在宋朝時期,中國其實也可以稱之為海上馬車夫,因為當時中國造的海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度或阿拉伯的海船,除了比中國海船快一些外,無論是安全性上,還是載重量上,都無法與中國海船相比,中國海船有水密艙功能,破了一個二個,船隻還可以繼續航行。中國海船有指南針了,在不同的氣象條件下均可以正常航行。是以當時,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其實都主要是搭乘中國的海船到廣州、泉州、杭州等地的。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泉州出土的宋朝海船模型:桅杆可以放倒。

大宋在現在的菲律賓、印尼、印度都有常住的中國商人,更不用講越南的,當時都沒把他當時外國。

香料成為胡商輸入宋朝的主流商品

從古代中外貿易的需求情況來看,中國做為一個自然經濟支支撐的國家,除了火藥銷石、牛筋獸皮等必須擴大進口外,其他并沒有什麼必需品是一定要通過進口來解決的,這一點,從唐宋到明清,衆多的外國商人都見識過了,廣大且普通中國人對國外商品沒啥需求。

不過中國人多,階層消費差距也大,很快,胡商就找到了中國人熱衷的商品,這就是我們從小在曆史書上學到的"香料",胡商在奢侈品領域,迅速打開了中國市場。這東西對于胡商來講太劃算了:重量輕、價格高、儲存期限長,是遠洋貿易最好的商品了。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香料的種類繁多,功能不一,中國與歐洲對香料的需求有較大的差異

我一直認為古代的貿易中,中國是吃了大虧的,因為我們一直在進口非必需的奢侈品,如香料、象牙、珠寶等,如果不是由于商船還要從中國拉回巨量的絲綢、瓷器、茶葉等,我幾乎可以認為這些進口貨會把中國的财政掏空。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現在,2020年左右,如果我國不從國外進口礦石、木材、石油、晶片、機器裝置等可以擴大再生産的商品,而是将外彙不停地花在法國化妝品、意大利服裝、瑞士鐘表,美國紅酒、日本玩具上,你覺得這種進口對國家有好處嗎?

宋朝時期,國外能賣給我們的,又能被當時的皇家、士大夫階層看得上的東西,也就隻有香料、珠寶、象牙之類的東西了。

有資料記錄了一件資料,有個阿拉伯商人叫蒲亞裡,一次性運到廣州的商品中,有大象牙就有二百九十根,大犀牛角三十五根,按當時的官方定價,貿易額達五萬餘貫,按當時的稅率,政府最少抽取關稅五千貫。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胡商大量輸入的商品,提供了巨量的關稅

不過宋朝在自己國内消費這些奢侈品的同時,也成功地利用這些奢侈品進行了轉口貿易。

首先,由于市舶司工作制度的建立,胡商從海外将奢侈品送到廣州泉州後,市舶司會按十分之一進行抽稅,有些緊俏的物資,宋朝海關最高可以抽到十分之四。如何核算價格呢?不需要,直接拿走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四的商品就行了。

胡商将剩餘的商品有些會交給政府進行專賣,隻有一些官府放開交易的商品,才能讓胡商自己在泉州或廣州進行銷售,當然了,如果在離開廣州或泉州到内地銷售,還需要按不同的地方再交納商業稅。

由于費用成本與利潤的考量。這些奢侈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會變得異常昂貴,說香料的價格等若黃金,是一點也不誇張的,有些香料,甚至比黃金都貴。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唐鎏金卧龜蓮花紋五足銀熏爐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基地宮出土

随便列列舉一段古文:白笃耨.....每兩值錢二十萬。 蔡京......以盒盛二三兩許,令.....取焚之。(頭條引用古文,那個機器人腦子會認為是我抄襲,故省略一部分,不影響了解意思),我翻譯一下,白笃耨這種香剛賣到開封的時候,每兩賣20萬錢,按800錢一兩銀算,約250兩銀子,以蔡京這個大貪官的身份,請宰相吃飯,有些大方了些,一次燒了二三兩,還特地讓侍女奉着坐在宰相身邊,珍貴得不得了。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彈琴與聽琴這種事,怎麼沒有香?

在大宋朝,香料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用來調味或治病,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利用香料特有的芳香氣息,營造儀式感。

能夠成為這個進口奢侈品消費對象的,主要是官僚、文人雅士、商人等,但最大的使用者其實是皇室與寺廟。主要的用途是薰香、入藥、化妝品、食品調味、敬神、建築等;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士大夫在各種場合,對于薰香的儀式感的要求都必不可少

全國每年消耗的香料數量驚人,我們從進口量就可以看出來:公元1053年,宋仁宗趙桢時期,從越南進貢過來的香料是104,385斤,從大食進貢過來的香料是100,730斤。這還隻是兩個地方從官面上以進貢名義運到宋朝的香料數量,還有其他國家的,包括還有走私的、瞞報的、零星的,總量十倍都不止,每年香料方面的關稅占所有進口貨物關稅40%-60%。

社會對香料的癡迷可以從皇家的舉動上看出來: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龍涎香的奇異讓宋徽宗都大失風度

宋徽宗有次看到庫房裡有一塊比較大但其貌不揚的香,于是随手拿出去賞給了周圍的内持,自己閑的時候,挑了一小塊,放在香爐中點起來了,結果就黃豆大的一點兒,整個屋子就彌漫着一股奇異的花香,更特别的是,這種香味布滿了整個房間後,一整天都不會消散。竟然是極品啊。

宋徽宗這時做了一件特别掉皇帝份兒的事,他讓讓把賞賜出去的這種香全部又要回來了。

這個令宋徽宗失去風度的香就是古龍涎香。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古代熏香中的高雅生活

另一個事也是與宋徽宗有關,他兒子趙構在杭州建立南宋後,從金人手裡贖回了宋徽宗的老婆、趙構的生母韋太後,趙構為了表達孝心,同老娘早日忘記往日的痛苦,在房間裡點上了很多特别制造的香味獨特的蠟燭,問韋太後,這些蠟燭有沒有讓您感到歡喜啊?韋太後說,當初你老爹每天點的蠟燭比你這多好幾倍哩。

皇家大量的消耗香料,甚至用香木來建造房子,李白不是有首詩叫"沉香亭北倚闌幹"嗎?達官貴人也喜歡用沉香木來建造房子。

占宋朝市舶收入60%的香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30)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鋪

民間無論是讀書、睡覺、聚會都會點上不同的香來渲染氣氛,平時随身也會帶上香囊。

寺廟中無論任何時間,都有大量的香料的消耗。

宋朝在香料貿易中的平衡手段

大宋國自己消耗了海量的香料,不過由于所有進口的香料主要由宋朝官方機構統一在國内外銷售,是以,高昂的香料價格,反而使得宋朝在轉口貿易中大賺了一筆。

契丹遼國、高麗北韓國、東瀛日本國都仰慕華夏文化,以及宋朝士大夫們對于香料的那種癡迷及儀式感,也被這些國家的上層人士所模仿,大宋就可以用高昂的價格向周邊國家大量轉口香料,讓周邊國家也在奢侈的生活氛圍中消耗戰鬥力。

這裡面,還是隻有女真族的人有遠見,完顔阿骨打當時的給族人立了規矩,除了糧食、牛馬、鐵器,其他的什麼東西都不準從宋朝購買,上述三樣東西,哪怕是貴一些,也要大量采購。

宋朝全社會對香料的追捧,也使得香料在國内的價格十分的堅挺,意外的,有些地方,香料可以當成等價物進行交換,在宋朝與遼國與西夏的歲币中,大家也願意用一部分的香料來充抵金銀或絲綢,這無形中又讓宋朝占了便宜。

阿拉伯商人大量向中國銷售這類對社會生産無意義的奢侈品,并沒有使宋朝的經濟變得崩壞,還有一個原因在于下列兩點:

  1. 宋朝官員有遠見的提出,不允許胡商将金銀銅錢運出國門,違者重罪;
  2. 所有的香料等奢侈品售賣給市舶司後,隻能在廣州、泉州等港口交換宋朝用來出口的大宗商品,如茶葉、絲綢、瓷器、紡織品、紙張等。

胡商自然也沒有什麼不同意的,畢竟也不能空船回去,宋朝的這些大宗商品在阿拉伯、地中海等地方也是最緊俏的物資。當然,還是有一些金銀銅錢被走私出去,這些也是在外貿活動中無法避免的情況。

宋朝通過大量進口奢侈品,同時大量出口國内大宗商品的方式,變相地通過以貨易貨的方式,将中國的商品銷售到了全世界,同時對增加了國庫收入、刺激了國内的商業生産,總體來講,是大有益處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