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父母”能不能養出“富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富養孩子

“窮父母”能不能養出“富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富養孩子

作者:南小希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gzs)

如今,有很多人感覺,似乎寒門再難出貴子了:

走近全國聯考狀元,我們會發現他們大都來自經濟條件好的家庭。

那些生活顯得很順遂快樂的孩子,似乎也大都家境優渥。

而那些媒體和大衆視線中的有為青年,好像很多也都是中産家庭的孩子,極少出自寒門。

于是,這似乎成了許多人的共識——經濟條件不好,就等于輸在了起跑線上。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1

真正被“富養”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對于富養這個詞,很多人的了解是經濟上的充分滿足。

隻有被富養長大的孩子,才能有好的未來。可事實往往并非如此。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很多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

六年級的小A有學習障礙和注意力問題。她的母親很少管自己的學習,因為金錢帶來了很多便利,換取了大量優質的學習資源。是以母親覺得自己盡力了,對成績補不上去的她不斷埋怨、反複念叨,極度焦慮。

雖然小A從頭到腳都穿着名牌、一看就是個養尊處優的孩子,可她看起來卻蔫蔫的,心理狀态也令人擔憂:脆弱,抑郁,厭學,經不起批評。

小B是另一個含着金湯匙長大的姑娘。雖然她的父親常年不在家,但經常給她買貴重禮物。從小她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奢侈品不斷,她經常在朋友圈曬各種名媛出入的場所和一般人消費不起的酒店。

可是成年後,她變得特别缺安全感。

經交流後發現,她一直害怕失去現有的物質享受,埋怨家裡沒有更多錢。她對咨詢師的提問聽來也十分有理:難道你就不想有奢華的享受嗎?你覺得你活着有什麼意義嗎?

由此可見,僅以用金錢來富養,可能會換來一個心理上存在諸多問題的孩子,也可能會造就眼界狹窄、以物質享受為唯一價值準繩的孩子。

可是,我有一個女性朋友,她是典型的成功人士,家庭幸福、事業有成。更重要的是,她内在穩定、心理成熟,待人接物也無不透露出高情商。

不是說女孩子要富養育嗎?在旁人看來,這一定是個典型被富養長大的女生,才會有後面的開挂人生。

但有一次與她深聊後,才發現原來她小時候家裡很窮。

她是這樣描述幼年光景的:

“小時候家裡炒菜沒有油。但父母怕我營養不良,哪怕自己沒有油吃,也要在我的飯裡拌點油。“

“我父母很樂觀,從來沒有在我面前說過自己窮,總是和和氣氣、笑容滿面的,似乎沒有什麼愁苦。“

“雖然父母很辛苦,但是陪我的時間并不少。尤其是睡前講故事的時光,成了我一生的寶貴回憶。“

……

聽起來,她确實是被“富養”長大的。可這種富養,又好像與經濟條件沒什麼關系。

而真正被“富養”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他們往往都胸懷大志、有行動力。

他們發自内心珍視自己的價值,明白自己真正的熱愛和追求,這成了他們學業優秀、事業發展的動力。

其次,他們大體上情緒穩定、内在平和。

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自我功能可以很好地處理内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關系,對情緒有很好的調控能力,較少有心理沖突。

另外,他們具備經營幸福的能力,更容易收獲高品質的親密關系。

由于内心穩定、充滿安全感,他們能夠在關系中和他人更好地相處,這成了他們人生幸福的關鍵。

02

被富養的孩子,得到了什麼?

那麼,真正富養的孩子,到底得到了什麼呢?

首先,他們得到了密集的精神陪伴。

武志紅老師談到他的童年時,曾回憶母親在他成長的早期大量陪伴他的經曆。雖然那時候母親沒有出去工作、生活條件不夠好,但是成了他一生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但我認識的小C卻不一樣。他的父母雖然經常在家,但他經常覺得孤獨。

他們的周末通常是這樣過的:父親在書房裡打遊戲,母親在卧室裡玩手機,他在客廳看電視。

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家長的現狀:也許有很充裕的物質條件,卻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即使在一起,心也很少真正在場。

如果一個人的記憶中有大量被好好陪伴的經曆,将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富養。

同時,被富養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個好的回應性的環境中。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過:無回應之地便是絕境。

可是,很多父母身上有大量待解決的問題、未處理好的情緒。而處理不好自己的抑郁和焦躁的父母,是很難看見孩子的情緒和需要的。

而孩子,是非常需要從父母的眼睛裡得到回應、看到驕傲的光芒,進而驗證自己的可愛與價值的。

這樣的情感滋養,才是最好的“富養”。

另外,被富養的孩子,是被肯定和接納的。

父母不會強求孩子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也不會因為孩子不滿足自己的預期而心生不滿、處處貶低。

相反,父母會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并鼓勵孩子成為自己。

簡而言之,被富養的孩子,都是得到了充分的愛的孩子。

如果父母情感缺失,即便家财萬貫,也仍然是真正的“窮養”。

03

窮父母也可以養出富孩子

即便如此,又該怎麼了解越來越多有出息的孩子都不再出自寒門這一事實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清的是,真正被貧窮限制的是什麼?

為經濟發愁的父母,内心可能裝了很多自己的情緒。

焦躁和煩惱的内在,讓自己很難成為一面清澈的鏡子,照見孩子的内在需要。

不僅如此,經濟水準可能會拉低人的自我預期和自我價值感,讓人的眼界變窄。

這樣的狀态,讓人無法将視野投向更廣闊的地方、追求更高遠的目标、擁有淩駕物質之上的精神追求。

還有,被貧窮困擾的父母,由于自身的匮乏感,有大量沒有被滿足的需要。這也就意味着,他們也很難去滿足孩子的需要。

沒有被好好滿足的孩子,終身都在抑制自己的需要,甚至無法識别自己的需要,是以很難發展自己、勇敢追求目标、挖掘自身潛力。

但是,也有被經濟困擾的父母,也具備愛的能力的。他們的回應和看見,能夠讓孩子形成内聚性的自我。而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更勝于物質上的優越。

這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父母自己在早年是否得到過好的回應、豐富的情感滋養和愛。

如果父母具備這樣的滋養孩子的能力,在經濟條件不好的前提下,他們仍然可以“富養”孩子。

在貧窮中富養孩子的父母,往往情緒穩定,平靜樂觀。

盡管生活不容易,他們也很少把焦慮投射給孩子。是以,在拮據的生活環境中仍然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态度,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電視劇《三十而已》的片尾彩蛋:一個擠在簡陋的出租屋、推着車出去賣蔥油餅的三口之家。盡管家裡條件非常簡陋,但是這對父母一直挂着甯靜祥和的微笑,看不到半分戾氣和被生活重擔 壓迫的痕迹。

在貧窮中富養孩子的父母,是能夠看到、并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的。

在賣蔥油餅之家的生活細節中,有一個場景讓人記憶猶新:母親從每個用剩的雞蛋殼裡掏出殘留的蛋白、彙聚成一小碗,給孩子煎了個全蛋白的荷包蛋。

盡管當時拿出一個雞蛋來給孩子吃,可能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但是這個蛋白做的荷包蛋,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珍貴回憶。

但是,有大量經濟條件不好的父母會說:

我們很辛苦,你要懂事。

我們供你上學不容易,你一定要有出息。

你哪能要這要那的!也不看看我們家條件,哪能和人家比!

壓抑孩子的需要,出自父母自身的不配得感。這樣的不配得感,如同咒語,讓孩子成長後,也有了強烈的“我不配”的信念。

貧窮中富養孩子的父母,哪怕自身被不安全感包裹着,但也給了孩子足夠的溫暖、陪伴、安全感。

而這些,才是一個人高飛的翅膀。它使一個人的眼界越過眼前的貧瘠,投向遠處的高山大海,投向豐富、廣闊的、有無限可能性的人生。

貧窮并不見得就會造就自卑和有匮乏感的孩子。

隻有給孩子足夠的回應和愛,才是真正的富養。

作者:南小希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終身成長者,一個對生命充滿好奇心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