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魏蜀吳三國中,曹操官宦世家,家族根基深厚,孫權坐擁父親孫堅、兄長孫策打下的江山,唯獨劉備根基最淺,空有一個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其他一無所有,真真正正的白手起家的枭雄。

三國時期,天下英雄豪傑蜂擁而出,比劉備牌好的豪傑還有很多,袁術、袁紹、公孫瓒、劉表、劉璋等等,為何劉備能夠脫穎而出,最終與曹操、孫權并列?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陳浩南出來混,靠的是“夠狠、義氣、兄弟多”這三樣東西,後兩者暫且不論,劉備夠狠是顯而易見的。

劉備投奔陶謙,不久後陶謙父子皆死,劉備成為徐州刺史;劉備投靠曹操時,曹操待他相當不錯,讓他得封左将軍,但劉備卻準備刺殺曹操;劉備投靠袁紹時,袁紹離城二百裡相迎,但劉備卻整天忙着培植自己勢力,壓根不配合攻曹任務,袁紹敗于官渡.......之後劉備投靠劉表,劉備幫助劉璋。反正,劉備投奔誰、誰倒黴,原因就在于他夠狠。

亂世之中,想要榮華富貴,想要大權在握,講仁義是要不來的,唯有心狠手辣才行,哪怕對待曾經的恩人。不同的是,曹操說出了“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赤裸裸地表示即便殺了恩人他也不會愧疚,劉備善于僞裝,隻做不說。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心狠手辣,冷血無情,不會愧疚,這是典型的帝王性格,是以古代王者自稱“寡人”、“孤”等。但凡事也有例外,劉備就曾親口說過,他愧對叛逃魏國的黃權。

黃權投靠曹丕之後,按照當時規定,黃權家人将被關押,視情節輕重酌情處理,最嚴重的是誅三族。但劉備卻發出訓示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言外之意黃權沒有做錯。于是,黃權家屬依然享受着之前的待遇。後來,黃權之子黃崇官至尚書郎,在魏滅蜀之戰中,黃崇跟随諸葛瞻迎戰鄧艾,可惜諸葛瞻不聽黃崇勸說,最終錯失良機,而黃崇孤軍血戰至死。

那麼,這個讓劉備愧對的黃權,到底有何來曆,又有何不凡的經曆?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黃權不是劉備的老班底,他起初是劉璋的手下,與劉巴等人一樣,在劉璋計劃迎接劉備入蜀協助攻打漢中張魯時,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劉備極有可能會鸠占鵲巢。但劉璋不僅不聽,還将黃權外放到廣漢縣。

劉璋向劉備投降之後,黃權歸順,被劉備授予偏将軍。考慮到當時劉備才是左将軍,關羽剛剛從偏将軍更新為蕩寇将軍,是以在當時的劉備集團中,偏将軍的地位不算低了。

黃權投靠劉備之後,第一功是建議劉備攻打漢中,認為漢中就是川蜀的大腿與臂膀,一旦曹操奪取漢中,川蜀之地必然危在旦夕。法正謀取漢中的建議,是在黃權之後才提出的,是以黃權才是劉備謀取漢中第一人,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甚至,黃權戰略眼光可能超過諸葛亮。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通過漢中之戰,劉備剛剛奪取漢中,在遙遠的荊州地區,關羽也發動了一場大戰。關羽先是威震華夏,打得曹軍狼狽不堪,但蜀國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的接連勝利,讓東吳與魏國憂心不已,于是兩國開始合作,最終東吳偷襲荊州背刺關羽,導緻關羽敗走麥城。

東吳為何偷襲荊州,為何背盟偷襲關羽?一是希望占領戰略要地,防止敵人以江陵為基地順江而下,一是蜀國風頭太盛,當時變成了三國中最強的一個,自然要被打擊。

關羽身死,複興漢室戰略受挫,劉備年紀已大.......一系列因素交雜在一起,于是劉備計劃攻打東吳。此時,法正已死,諸葛亮與黃權這兩位極具戰略眼光之人,他們有何意見呢?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說:“吾苦谏數次,隻是不聽。今日公等随我入教場谏去。”之後諸葛亮與百官勸說劉備:“若隻欲伐吳,命一上将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但在《三國志》等正史中,沒有記載諸葛亮勸谏,隻在夷陵之戰慘敗之後感慨:“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即便伐吳),必不傾危矣(也不會損失如此慘重)。”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味道。

夷陵之戰前,誰敢說伐吳之戰百分之百會失敗?伐吳之戰失敗,劉備并非從頭錯到尾,伐吳決策沒有錯,前期也取得不少勝利,隻是後來戰術出了纰漏,加上遇到一個開挂的陸遜,是以才釀成大禍。是以,諸葛亮沒有勸谏也很正常,誰能料到劉備、馮習會犯下那麼大的錯誤?如果諸葛亮有勸谏,以陳壽對諸葛亮的推崇,與夷陵之戰的重要性,這種事情必然會如實記載。

諸葛亮沒有勸谏,但黃權卻有勸谏,他在戰前就看到了其中的危險之處。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黃權勸說劉備:吳軍彪悍善戰,我們水路出兵順流而下,易進難退,是以我去做先頭部隊,試探一下吳國虛實,陛下你坐鎮後方。

事後來看,黃權的建議非常正确!因為夷陵之戰慘敗,就是陸遜誘敵深入,然後據城堅守,雙方陷入僵持,由于六月天氣太熱,劉備不得不舍舟上岸,将軍營設在前線的百裡崎岖山道中,準備等到秋天再打。由于遠離國土,後勤極其困難,且又百裡連營兵力分散,就給了陸遜戰略反攻的機會。

與諸葛亮一樣,黃權沒有認為伐吳是錯誤的,但與諸葛亮不同的是,常年的軍事生涯,讓他敏銳地發現“易進難退”的危險,于是提出了謹慎穩妥的建議。

如果加上之前奪取漢中的建議,就可以看到,論及戰略眼光,黃權要比當時諸葛亮還要高明一些。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劉備自然沒有采納黃權建議,但卻将黃權提拔為鎮北将軍,讓他駐紮在長江北岸,統帥江北蜀軍防後曹魏趁機襲擊,自己在江南前線指揮。

夷陵之戰後,劉備大敗,陸遜趁機掩殺,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也截斷了黃權回蜀的道路。于是,黃權部成了一支孤軍,進退不得,為形勢所逼無奈投靠了魏國。

回到前文,按照當時規定,叛逆者家人要被處理,但劉備知道錯不在黃權,是以才會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之後,劉備讓人繼續善待黃權家人。劉備的确沒有看錯黃權,在劉備去世後,曹魏舉國歡騰,猶如過節一般,唯獨黃權無一絲笑意。

讓劉備愧對的名将,叛逃魏國之後,劉備卻說對不起他

黃權不忘恩主(劉備)、以及謙虛謹慎的态度,讓魏文帝曹丕非常賞識黃權,之後司馬懿也非常賞識黃權,兩人都重用了黃權。黃權曾說,他“與劉(劉備)、葛(諸葛亮)推誠相信”。簡而言之,黃權深得蜀魏高層一緻認可,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天才。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黃權一直在蜀國的話,以他的軍事才能,諸葛亮北伐與蜀國的命運,或許會有很大改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