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和幾個朋友吃飯,其中三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剛讀國小一二年級,他們的一個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學這件事讓整個家庭瀕臨崩潰,情緒因為要跟孩子“一起上學”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裡狀态。
除非家長能從其中醒悟,這三個朋友中有兩個有一天突然明白,這樣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從這個狀态中脫離了出來。
一個朋友說,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兒一課考了92分,她想,嗯,還不錯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覺得被打擊了,回到家後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兒。
因為不斷這樣教育女兒,女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動不動就發脾氣,最後女兒的奶奶終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這位朋友說,她實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麼分别。
小孩子很容易馬虎,馬虎一下幾分就沒有了,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這才是問題,那時你得擔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兒去了。
她一再叮囑,其實有點下通牒式地對兒媳說,以後絕不能因為92分98分這樣的事來教訓孩子。
婆婆的話很給力,我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覺得自己也的确是敏感了,從此後對女兒的教訓少了很多,而女兒的壞脾氣立即有了好轉。
01
真正的輕松總是伴随着
能力的解放
一個朋友,富有而優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比自己更争氣,于是給了孩子蠻多壓力。
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了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麼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并想,要是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過得那麼壓抑了,或許也就不會得癌症了。
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隻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多好。
其實,這個想法也是僞命題,并非是,世界的這一邊是優秀而高壓力,另一邊是平庸而輕松。
實際上,真正的輕松總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我們社會的大人們,好像普遍都不明白這一點,和家長與老師們探讨所謂的教育時,他們普遍抱有一個成見:要麼是孩子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麼是孩子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為庸才。
02
快樂有三個層次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的《改變,從心開始》一書中,馬丁納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争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所謂競争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比方說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你一聽說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氣。
多名高中生說,他應該能考上一所不錯的重點大學,但一想到他的同學中有人能考上清華北大,他就快樂不起來。
所謂條件式的快樂,馬丁納說,這裡面去除掉了競争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隻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
譬如你的願望是掙到多少錢以獲得經濟上的自由,當這個願望實作後,你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多了的痛苦中,這就是條件式的快樂。
第三個層面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于這一層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
這是很美的狀态:毫無條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血肉凡軀,并歡迎改變、死亡和受苦。
處在至樂中,無論不舒服或愉悅,我們都欣然接受;我們不執著于結果,而能享受和體驗充實的人生,我們對于沿途的幸福安适與種種經驗充滿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03
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
就讓他享受生命
第三個層面的快樂,可能并不容易活出。
盡管有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但整體上,幾乎沒有誰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如此豐厚的饋贈,從小就沉浸在無條件的至樂中。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學習。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意識到,快樂有這三個層次,比“别人家的孩子”強隻是最低層次的快樂,其實,我們反過來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快樂其實是很簡單的。
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受到幹擾,孩子能夠專注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專注本身就是一種至樂。
但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記了那些簡單的快樂,我們最後隻剩下了一種快樂——競争的快樂。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為最被贊許的,否則我就不快樂。
條件式的快樂和至樂能點燃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覺得不虛此生,但假若隻剩下競争式的快樂時,那麼你會時時感覺身處地獄中。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選擇保護孩子,免于競争式的快樂,那麼他們最終會發現,他們收獲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于快樂之中。
家長不能指望老師或教育體系先發生改變,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需要發揮自己的勇氣與智慧,與“一切為了大人”的做法抗衡。
圖檔:曲奇cookie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