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迅速占領武漢三鎮,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内,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武昌起義

然而,中國并沒有就此安穩下來。不久,清帝釋出退位诏書,随之而來的是南京臨時政府的北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中華民國步入“北洋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實質上是軍閥混戰的時期,名為共和,實為武夫當國。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自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存在38屆内閣,最短的兩屆隻有短短六天。

袁世凱掌權後,宣布立刻解散國會,改内閣制為總統制,規定總統獨攬一切權力且可無限連任,使新生的民主制度遭到破壞。袁世凱死後,緊接而來的軍閥混戰使民主成了一紙空文,各派系争奪政權,中央政府成了地方軍閥角逐的舞台。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袁世凱像

辛亥革命時期,資産階級文化同封建文化進行了一定的鬥争,但是它沒有能夠震撼封建文化的根基。革命失敗後,反對政治勢力猖狂反撲,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一股尊孔複古逆流。

袁世凱政府公開指令尊孔讀經,企圖在“儲存國粹”的幌子下,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自1912年起,各地紛紛成立尊孔複古組織,其中尤以康有為的孔教會影響最大。康有為俨然以當代孔聖人自居,對辛亥革命後廢除尊孔讀經深感不滿。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當年公車上書時意氣風發的模樣,他無疑已經落後于時代,在辛亥革命後仍妄想複辟帝制,還在其主辦的《不忍》雜志上,連篇累牍地攻擊共和制,鼓吹非孔教、非複辟不能救中國。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康有為此時已淪為徹徹底底的保皇派

但是,經過一場全國性革命運動所出現的民主思潮,畢竟是不可遏止的。同時,由于辛亥革命的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使得民族資産階級的力量有一定的增長,知識分子和勞工階級的隊伍也有所擴大。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雖然屢受挫折,但仍在奮鬥。是以,在北洋軍閥集團黑暗統治下,激進的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在思想文化領域發動了一場新的鬥争——新文化運動開始興起。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1914-1915年間,中華革命黨辦的東京《民國雜志》、上海《民國日報》,“專對袁攻擊”,反抗袁世凱集團的反動統治,反對專制,鼓吹建立真正的民國。1914年5月創辦于東京的《甲寅》雜志,章士钊任主筆,成為歐事研究會的喉舌。李大钊、陳獨秀在《甲寅》雜志上發表文章,揭露帝國主義侵略,軍閥官僚的黑暗統治,批評知識分子中的悲觀思想,起了積極的影響。同時,在上海出現了具有重大影響的《青年雜志》。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覺醒年代》中的陳獨秀與李大钊

1915年9月5日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标志。《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1917年1月,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随之由上海遷往北京。

在北京,《新青年》與北大深度結合,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新文化界人士李大钊、胡适、錢玄同、劉半農等均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與撰稿,魯迅也于1918年第4卷開始寫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大大小小的民主性刊物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人物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與“科學”。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号上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痛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号召青年向陳腐的封建思想意識展開鬥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公開向封建思想文化挑戰。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在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迷信的鬥争中,對以孔子和儒家學說為代表的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舊禮教、舊道德,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這是基于現實而展開的鬥争。當時的社會現實是袁世凱和北洋軍閥尊孔複辟,康有為等人鼓吹将孔教編入憲法,可謂是思想界的一股逆流。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魯迅與《狂人日記》

陳獨秀、李大钊等人對此展開了尖銳的抨擊,陳獨秀強調說,民主共和國重在平等精神,而孔教重在尊卑階級,“若一方面承認共和國體,一方面又要儲存孔教,理論上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實在是做不到”。李大钊也指出:“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會為不适于生存”。魯迅的《狂人日記》、《我之節烈觀》,吳虞的《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根據論》、《吃人與禮教》等也都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尖銳地批判忠、孝、節倫理道德的危害性。《新青年》也對婦女解放問題、家庭問題、婚姻戀愛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宣傳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内容是“文學革命”,即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刍議》一文,揭開了“文學革命”的大幕。他在文章中提出“文學改良”的口号,主張以白話文為“中國文學之正宗”,以及一些文學形式上的改革,如“不用典”、“不作無病之呻吟”等。2月,陳獨秀也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明确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号,把文學的革新與政治的革新聯系起來,認為“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我國據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胡适與《文學改良刍議》

魯迅在這場文學革命運動中可謂是厥功至偉,他通過自身的創作實踐,在自己的作品中,出色地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與白話文形式結合起來。1918年4月起,他陸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魯迅對文學革命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傳播。

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延續,是資産階級新文化與封建階級舊文化的一次激烈鬥争。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給封建主義以空前的打擊,破除了封建教條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對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知識青年的覺醒起了巨大作用。

近世以來國人思想變化之三:思想之變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

當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候,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這場革命和由它引起的世界革命高潮,對中國産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十月革命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受到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從十月革命的勝利看到了中國的新出路,于是由西方學習轉向研究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甯主義,開始用無産階級的宇宙觀來觀察中國的問題。

這樣,就使1915年開始發展起來的新文化運動發生根本性變化,由一個資産階級文化革命轉變為一個廣泛宣傳馬克思列甯主義的運動,《新青年》也逐漸變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李大钊和陳獨秀開始傳播馬克思列甯主義。在中國一個新興的政治團體即将形成,它必将帶領中國人民迎來最終的勝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