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什麼是最重要的?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錢。當然,錢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難道在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不應該是身份證嗎?想想呀,坐火車需要身份證,使用微信、支付寶也需要身份證。

可以說,沒有身份證我們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這個巴掌大小的東西記錄了我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重要身份資訊,它能讓我們享受正當的權利,要是沒有了身份證,在生活中可謂寸步難行,畢竟沒有其他強有力的驗證手段,您還真得很難證明“我就是我”。
那麼在中國古代,是否也有身份證呢?如若沒有,古代人怎樣證明自己的身份呢?嚴格來說,古代的百姓們根本就沒有身份證,他們也不需要有身份證。
因為古代的人員流動低的吓人,大城市畢竟還有些人口進出,普通的小鎮常年四季都很少見生臉,許多百姓們一輩子就沒出過遠門,别說州府,誇張點的就連縣城都沒去過。
其次古代對人口流動地管理也十分嚴格,畢竟人口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軍事、經濟等綜合因素,有了人口才有徭役、賦稅和兵員,是以百姓們有了另類的身份證:戶籍,也就是将你的詳細資訊登記在冊,朝廷好找你收稅。
但戶籍都是政府登記在冊,隻證明這個地方有這個人,百姓們并沒有類似身份證的證件來證明自己。而且戶籍制度反而限制了百姓的自由,由于技術有限,财力不逮,每統計一次戶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
如果讓古代百姓們像我們今天一樣随意移動,那就會出現本地有戶籍記錄但無人員可以征稅、征兵,而流動到外地的人員,因當地沒有他們的戶籍資料,也無法對其進行征稅等行為,那朝廷豈不是做了虧本買賣?是以朝廷也規定戶籍地上登記在冊的人禁止随意移動。
不過要說古人們沒有身份證,這個結論很不正确,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百姓們就用上了身份證—“照身帖”。這個“照身帖”出自于商鞅變法。而這“照身帖”是一塊被工匠經過打磨的竹塊,竹塊的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名字、職業,還有畫像和政府公章等等,這與現如今我們所使用的身份證十分的相似。
後面的漢朝以及隋朝,都沿襲了秦朝時期的制度使用照身帖。而發展至唐朝李淵時期,他對照身帖進行了改革,發明了“魚符”。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魚符是朝廷發給官員一種證明身份的物品,隻有朝廷官員才有資格使用。
根據官職的大小,魚符采用不同的材質。比方說親王以及三品以上的官員,魚符是由黃金制成;而五品以上官員,魚符是由白銀制成;六品以下的官員,魚符則由黃銅制成;那些地位更加低的官員,魚符則由木頭制成。
發展到明朝時,統治者為了展現改朝換代的新氣象,同時也由于魚符太過沉重不易攜帶,魚袋太過輕盈容易丢失等原因,将官員手中的舊符,通通換成了牙牌。與魚符一樣,牙牌上也有小孔,用以記在腰間,是以它也被稱之為腰牌。
這些都是古代身份證的演變,雖然身份證隻是一張薄薄的卡片,但是它所承載的,卻是幾千年來曆史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