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武昌起义

然而,中国并没有就此安稳下来。不久,清帝发布退位诏书,随之而来的是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中华民国步入“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实质上是军阀混战的时期,名为共和,实为武夫当国。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自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存在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短短六天。

袁世凯掌权后,宣布立刻解散国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独揽一切权力且可无限连任,使新生的民主制度遭到破坏。袁世凯死后,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使民主成了一纸空文,各派系争夺政权,中央政府成了地方军阀角逐的舞台。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袁世凯像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文化同封建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斗争,但是它没有能够震撼封建文化的根基。革命失败后,反对政治势力猖狂反扑,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自1912年起,各地纷纷成立尊孔复古组织,其中尤以康有为的孔教会影响最大。康有为俨然以当代孔圣人自居,对辛亥革命后废除尊孔读经深感不满。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公车上书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他无疑已经落后于时代,在辛亥革命后仍妄想复辟帝制,还在其主办的《不忍》杂志上,连篇累牍地攻击共和制,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康有为此时已沦为彻彻底底的保皇派

但是,经过一场全国性革命运动所出现的民主思潮,毕竟是不可遏止的。同时,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一定的增长,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所扩大。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屡受挫折,但仍在奋斗。因此,在北洋军阀集团黑暗统治下,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新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1914-1915年间,中华革命党办的东京《民国杂志》、上海《民国日报》,“专对袁攻击”,反抗袁世凯集团的反动统治,反对专制,鼓吹建立真正的民国。1914年5月创办于东京的《甲寅》杂志,章士钊任主笔,成为欧事研究会的喉舌。李大钊、陈独秀在《甲寅》杂志上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军阀官僚的黑暗统治,批评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思想,起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在上海出现了具有重大影响的《青年杂志》。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与李大钊

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1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由上海迁往北京。

在北京,《新青年》与北大深度结合,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新文化界人士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均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与撰稿,鲁迅也于1918年第4卷开始写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大大小小的民主性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痛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号召青年向陈腐的封建思想意识展开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公开向封建思想文化挑战。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这是基于现实而展开的斗争。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尊孔复辟,康有为等人鼓吹将孔教编入宪法,可谓是思想界的一股逆流。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鲁迅与《狂人日记》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此展开了尖锐的抨击,陈独秀强调说,民主共和国重在平等精神,而孔教重在尊卑阶级,“若一方面承认共和国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李大钊也指出:“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也都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尖锐地批判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新青年》也对妇女解放问题、家庭问题、婚姻恋爱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大幕。他在文章中提出“文学改良”的口号,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以及一些文学形式上的改革,如“不用典”、“不作无病之呻吟”等。2月,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把文学的革新与政治的革新联系起来,认为“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我国据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在这场文学革命运动中可谓是厥功至伟,他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在自己的作品中,出色地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1918年4月起,他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对文学革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空前的打击,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

近世以来国人思想变化之三:思想之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

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场革命和由它引起的世界革命高潮,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于是由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

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新青年》也逐渐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一个新兴的政治团体即将形成,它必将带领中国人民迎来最终的胜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