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初春時節,輕寒陣陣,透過拂曉時輕紗般的霧氣,依然可以感覺殘冬的影子。一直等到朝陽普照大地,花草樹木都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塵世也慢慢蘇醒,于是又恢複了車水馬龍的沸騰。

而同樣的三月,山寺中卻非常冷清,唯有山峰四周的白雲依然悠悠漂浮,還有山谷中的清溪也不停地緩緩流淌。古寺裡的一位僧侶似乎也有些不甘寂寞,想出去拜訪老友,沒想到卻為後人留下了傳世的篇章。下面介紹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秋千

北宋:惠洪

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

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

花闆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挂綠楊煙。

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谪降仙。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惠洪,字覺範,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北宋著名詩僧。他自幼家貧,19歲于天王寺剃度為僧,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禅師。惠洪一生坎坷,卻随遇而安,他喜歡鑽研佛學,還擅長寫詩,與大文豪蘇轼也曾有過很深的交情。

高僧的詩文雖然頗有文采,但他還是經常虛心地向蘇轼和黃庭堅請教。而蘇轼天性豁達,也有慧根,更時常拿對方開玩笑。雙方用禅語和佛偈互相調侃,不僅風趣幽默,而且也讓心情得到釋放。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一年春天,高僧離開寺院外出遊訪。他衣着簡樸,隻随身攜帶竹杖以及一個齋缽。一路上風餐露宿、苦樂并存,時而在山林夜宿,時而在寺院裡美美地睡上一覺。

這一日高僧來到一處富貴人家,主人家見到這位長老凜凜威顔,又深蘊慧雅,于是便殷勤招待。正好詩人也感到有些疲倦,于是便在此休息。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時值暖春,主人家的大小姐正在院子裡蕩秋千,看見高僧來訪,依然不顯拘謹,根本不像少女時代的李清照,“見客入來,襪刬金钗溜”。詩人閑來無事,一邊觀賞,一邊記錄在詩行。

首聯交代了時令、地點,又以鮮麗的秋千架,襯出佳人身份的華貴,“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綴有花紋的秋千架上,飄蕩着綠色的秋千繩。春日裡、小樓前,美麗的女子正在玩耍秋千。翠絡,是指綠色的繩線。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接下來繼續描寫坐着秋千、上下翻飛的佳人身影,"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向下擺動時,豔紅的裙子随風拂地;向上推送時,俊美的美人玉容失色。

這兩句顯得栩栩如生,作者抓住了紅裙拖地、以及佳人身體飛揚上升的兩個瞬間,展現出一種動态的畫面。少女平時群芳簇擁、卓然挺立,現在獨自坐在秋千架上,一幅嬌弱驚恐的模樣,更顯得妩媚可愛。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頸聯則描寫花闆與彩繩的情狀,以渲染畫面的美感,“花闆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挂綠楊煙。”雕花的踏闆上,沾潤着紅杏花期的雨絲;五彩的系繩,纏挂着綠楊枝間的煙霧。

“紅杏雨、綠楊煙”,既點出暖春時節的典型景象,也用杏花、綠楊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含羞帶怯的情狀。此時的姑娘也一定是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尾聯由動入靜,抒寫美人如玉樹臨風、娴雅安谧,令人驚美,"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谪降仙。"片刻後這位佳人玩畢下來,她亭亭玉立在空敞的地面上,恰似月宮仙子降臨人間。

蟾宮,指嫦娥所居的月宮。作者雖為僧人,不僅不避俗世的嫌疑,反而以秾麗的筆調,刻畫了美人蕩秋千的婀娜風姿,正顯出詩僧内心的恬淡與曠達。

詩僧惠洪的一首七律,情景交融,蘇轼讀了也愛不釋手

縱覽惠洪的這首七律,描寫濃豔,卻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更令人忘情于現實世界。全詩就像一組電影鏡頭,首聯展現全景,中間兩聯是細膩的特寫,結尾再為一全景,凸現出美人的天仙之姿,蘊含濃濃的情感于言外。

蘇轼讀了詩僧的這首詩,簡直愛不釋手,後來還從中得到啟發,抒寫了脍炙人口的名句,“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是以,若是談起詩歌的傳承和創新,蘇轼應該是最有發言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