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在北京地鐵7号線上,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拿着手機在座椅上玩。
不知道孩子做錯了什麼,隻見媽媽突然狠狠地捏孩子的臉,連孩子耳朵上的口罩都被她揪了下來。

緊接着,媽媽又從孩子手裡奪過手機,擡手要打孩子,孩子下意識地伸手去擋。
這下,媽媽似乎被激怒了。她把孩子的書包猛地往地上一扔,就呵斥孩子跪下。
車廂裡有人急忙勸阻這位媽媽,可她卻這樣回怼:
“我說我的孩子,我想讓(他)幹嘛就得幹嘛。”
于是,可憐的孩子從百灣子站一直跪到了北京西站。
到站後,媽媽不僅沒有安慰、扶起孩子,反而自己雙手插兜走了。孩子隻得連忙撿起書包,追趕媽媽。
事情曝光後,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正如網友說的,這位媽媽在教育孩子時,完全不懂得尊重孩子。
在大庭廣衆之下,遭受如此羞辱,真不知道孩子的内心該有多麼煎熬、痛苦與無助。
試想,如果這位媽媽在大庭廣衆之下被人如此羞辱,她會是什麼反應呢?
别忘了,大人有自尊心,孩子同樣也有,甚至有時候比大人更甚。
一位家庭教育專家說,當衆讓孩子下跪認錯,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産生自卑人格,而且已經觸犯了國家法律。
2022年1月1日起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五條提到,家庭教育應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1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有意或無意地複制粘貼了原生家庭裡,上一輩人對自己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那些在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下長大的父母,更是難以意識或改變。
在《老師請回答》的一期節目中,17歲的小駿在父母口中是叛逆、冷漠的,對長輩也不尊重。
對此,小駿卻坦言:自己不可能尊重父母,因為父母完全不尊重他。
原來,小駿剛上高中的時候,父母認為他沾染上的不良習氣是因為交友不慎。
是以,媽媽特意在放學的時候,當着同學的面責罵小駿,目的是要把他那些“狐朋狗友”給吓退。
然而,媽媽不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把自尊看得有多麼重要!她這一鬧,不僅讓小駿在同學面前丢了臉,更是寒了他的心。
從那以後,小駿就拒絕與父母溝通,稍有不順就摔門出氣,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你們怎麼對我,以後我就怎麼對你們!”
有多少父母,本意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卻做着傷害孩子的事?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父母千萬不要錯把傷害當成愛。錯誤的教育方式不但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2
父母的打罵、羞辱,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呢?
知乎上,有網友寫下了自己的經曆:
父母此類不當的懲罰方式,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教育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是這樣總結的:
1.憤恨:這個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複:這回他們赢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我偏要對着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們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雖然每個孩子面對不當懲罰,所表現出的狀态不太一樣,但無論是哪種結果,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用野蠻的方法培養不出文明的紳士。
同樣,用強制、高壓的懲戒方法,也培養不出有擔當、尊重别人的孩子。
3
其實,孩子犯的每個錯誤都是家長曾經的教育漏洞。
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如果家長能夠先自我反思,然後歸因并引導政策,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更能夠喚醒孩子的自省與自愛。
我國現代思想家胡适的母親,就很懂得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胡适小時候,無論是做錯事還是說錯話,母親從不在人前責罵他。
等到隻有他們兩個人的時候,母親才會關上門,耐心地教導他。
他在《胡适自述》中這樣寫道: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别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錯了事,她隻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眼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
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别人聽的。
在母親這種正确的愛的教育下,胡适終成一代思想家。而他把這一切,都歸結為母親的功勞: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由此可見,父母的尊重裡,藏着孩子一生的福氣。
讓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種,可要替他們重建自尊,就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了。
是以,孩子犯錯,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讓他們發自内心地希望改正,而不是讓他們留下陰影。
是以,父母要告訴孩子,犯錯并不可怕,過而能改才是關鍵。每個人都是通過犯錯不斷學習和成長的。
是以,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既是依法養娃的前提,也是為他們插上了飛向未來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