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在北京地铁7号线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拿着手机在座椅上玩。
不知道孩子做错了什么,只见妈妈突然狠狠地捏孩子的脸,连孩子耳朵上的口罩都被她揪了下来。

紧接着,妈妈又从孩子手里夺过手机,抬手要打孩子,孩子下意识地伸手去挡。
这下,妈妈似乎被激怒了。她把孩子的书包猛地往地上一扔,就呵斥孩子跪下。
车厢里有人急忙劝阻这位妈妈,可她却这样回怼:
“我说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
于是,可怜的孩子从百湾子站一直跪到了北京西站。
到站后,妈妈不仅没有安慰、扶起孩子,反而自己双手插兜走了。孩子只得连忙捡起书包,追赶妈妈。
事情曝光后,迅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正如网友说的,这位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完全不懂得尊重孩子。
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受如此羞辱,真不知道孩子的内心该有多么煎熬、痛苦与无助。
试想,如果这位妈妈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如此羞辱,她会是什么反应呢?
别忘了,大人有自尊心,孩子同样也有,甚至有时候比大人更甚。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当众让孩子下跪认错,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人格,而且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
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提到,家庭教育应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1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复制粘贴了原生家庭里,上一辈人对自己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那些在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下长大的父母,更是难以意识或改变。
在《老师请回答》的一期节目中,17岁的小骏在父母口中是叛逆、冷漠的,对长辈也不尊重。
对此,小骏却坦言:自己不可能尊重父母,因为父母完全不尊重他。
原来,小骏刚上高中的时候,父母认为他沾染上的不良习气是因为交友不慎。
所以,妈妈特意在放学的时候,当着同学的面责骂小骏,目的是要把他那些“狐朋狗友”给吓退。
然而,妈妈不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把自尊看得有多么重要!她这一闹,不仅让小骏在同学面前丢了脸,更是寒了他的心。
从那以后,小骏就拒绝与父母沟通,稍有不顺就摔门出气,甚至对父母大打出手。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你们怎么对我,以后我就怎么对你们!”
有多少父母,本意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父母千万不要错把伤害当成爱。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2
父母的打骂、羞辱,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呢?
知乎上,有网友写下了自己的经历:
父母此类不当的惩罚方式,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教育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是这样总结的:
1.愤恨:这个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们抓到;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虽然每个孩子面对不当惩罚,所表现出的状态不太一样,但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西方有句话说得好:用野蛮的方法培养不出文明的绅士。
同样,用强制、高压的惩戒方法,也培养不出有担当、尊重别人的孩子。
3
其实,孩子犯的每个错误都是家长曾经的教育漏洞。
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家长能够先自我反思,然后归因并引导策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更能够唤醒孩子的自省与自爱。
我国现代思想家胡适的母亲,就很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胡适小时候,无论是做错事还是说错话,母亲从不在人前责骂他。
等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时候,母亲才会关上门,耐心地教导他。
他在《胡适自述》中这样写道: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眼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在母亲这种正确的爱的教育下,胡适终成一代思想家。而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母亲的功劳: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由此可见,父母的尊重里,藏着孩子一生的福气。
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可要替他们重建自尊,就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了。
所以,孩子犯错,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改正,而不是让他们留下阴影。
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犯错并不可怕,过而能改才是关键。每个人都是通过犯错不断学习和成长的。
所以,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既是依法养娃的前提,也是为他们插上了飞向未来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