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的女婿叫錢學森,妻侄叫金庸,未帶過兵打過仗卻被追封陸軍上将

曆史有溫度、生活有态度、認知有深度。

民國的曆史上,有一個人,他從未帶過兵,打過仗,但逝世後,被蔣介石追封陸軍上将。

他隻做過一所陸軍學校七個月的校長,但這所學校畢業的将官,都以是他的弟子而自豪。

他為中國擊敗日本的侵略殚精竭慮,但自己卻娶了一個日本姑娘做妻子。

他有個女婿,名叫錢學森,他還有一個妻侄,名叫查良镛,筆名金庸。

這個人,叫蔣百裡。

他的女婿叫錢學森,妻侄叫金庸,未帶過兵打過仗卻被追封陸軍上将

蔣百裡1882年出生,浙江海甯人。蔣百裡的祖父蔣光煦,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藏書達到10萬冊。是以說蔣百裡也算是“書香世家”。

蔣百裡13歲的時候,父親亡故。因為父親之前出家,是以蔣百裡不能歸入蔣家,也得不到家族遺産。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艱苦。

1898年,16歲的蔣百裡考中秀才。

蔣百裡19歲的時候,放棄了做私塾教師,在一個知府、一個縣令和一個監院的贊助下,東渡日本報考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按照時下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蔣百裡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蔣百裡1905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17期畢業時,名列第一,在所有日本畢業生面前,拿走了天皇禦賜的佩刀。

28歲之後。蔣百裡的各種事迹被人傳頌。

他的女婿叫錢學森,妻侄叫金庸,未帶過兵打過仗卻被追封陸軍上将

1912年底,29歲的蔣百裡官拜少将,出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這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正規的陸軍學校,培育出一大批後來國共兩黨的進階将領。蔣百裡以29歲的年齡擔任校長,就足以見他當時的地位。

蔣百裡到了保定軍校後,首先向全體學生承諾:一定會把他們訓練成最優秀的軍官,不然就“自戕以謝天下”。

蔣百裡随後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學校師生同吃同住,親自授課。他在日本和德國的留洋經曆,注定他有遠高于當時國内其他人的視野,從老師到學員都很欽佩他。一座本來已經野草叢生、快要倒閉的保定軍校,到了蔣百裡手裡,煥然一新。

但當時北洋政府的一批舊軍人代表(主要是段祺瑞),對這所學校的新式教育訓練方法不是很認同,處處刁難,到後來更是連經費都不撥了。蔣百裡上任之初,曾向同學們保證要好好管理這所學校,現在這個樣子,讓蔣百裡覺得自己愧對同學。

當時蔣百裡自殺未遂,震驚全國。袁世凱下令找最好的日本醫院治療蔣百裡的傷勢。在養傷期間,蔣百裡與照顧他的護士佐藤屋登互生好感,最後結為夫妻。因為蔣百裡喜歡梅花,是以佐藤屋登改名“佐梅”。

他的女婿叫錢學森,妻侄叫金庸,未帶過兵打過仗卻被追封陸軍上将

一個一生研究對抗日本的中國軍人,最終娶了一個日本妻子,這在當時也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但蔣百裡我行我素。

佐梅在1978年病逝,墓碑上刻的名字是“蔣左梅”。她晚年曾表示,她之是以支援中國與自己祖國戰鬥,是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戰鬥,是正義的戰鬥。

蔣百裡原來是有一個原配夫人的。這個原配夫人,是父母給訂的親,蔣百裡本人從來不願意接受。

蔣百裡去留學後,蔣的母親曾委婉地勸那位原配夫人解除婚約,但那位夫人卻表示絕不會另嫁他人。蔣百裡1910年回國後勉強和她成婚,之後就兩人分開,那位夫人侍奉蔣百裡的母親,直到1938年病逝。

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個侄子,叫查良镛,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作家金庸。

他的女婿叫錢學森,妻侄叫金庸,未帶過兵打過仗卻被追封陸軍上将

蔣百裡和佐梅的三女兒,名叫蔣英。蔣百裡當時在浙江書院讀書時,有個同窗好友叫錢均甫。兩家世交,後來蔣英就嫁給了錢家的獨子、後來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是以,金庸叫蔣英“表姐”,金庸又成了錢學森的表小舅子。

蔣百裡秀才出身,本來就有相當的文化功底。在日本留學時,和同年的蔡锷結為至交。蔡锷是梁啟超的弟子,經蔡锷引薦,蔣百裡也對梁啟超執弟子禮。

蔣百裡在1920年9月開始主辦《改造》雜志。這本全國性的雜志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隻有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可以超越。而之前他在留日期間主辦的雜志《浙江潮》也紅極一時,魯迅、章太炎等人均在上面發稿。

蔣百裡還寫過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東方文化史與哲學史》《主權階級與輔助階級》等。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後人回憶蔣百裡時,肯定是冠以“文學家”“史學家”,甚至“報社總編輯”的頭銜。

好在,“軍人蔣百裡”最終戰勝了“文人蔣百裡”。1925年,蔣百裡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軍事事業。

因為,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擊敗日本。

他的女婿叫錢學森,妻侄叫金庸,未帶過兵打過仗卻被追封陸軍上将

一生沒有帶兵打過仗的蔣百裡,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威望?

因為在1937年初,蔣百裡把自己多年留學和思考的東西,集結成冊,出了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國防論》。

這本書經當時的《大公報》出版後,轟動一時。

當然,蔣百裡最熟悉的,還是當時即将發動全面侵華戰争的日本。早就判斷中日必有一戰的蔣百裡,多次談及對日本的戰略。

第一,中國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對方蠶食。是以對日本不能節節敗退,要主動實行全面抗戰,不能讓日軍存在後方,要讓其無暇消化占領區。

第二,主動攻擊在上海的日軍,迫使日軍不再從北往南打而是從上海開始,溯長江而上,從東往西打,進而中國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軍在兵器、訓練方面的優勢。

第三,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将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棱線,即湖南、四川的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時間拖得越久,離勝利越近。

蔣百裡不斷強調一點:和日本作戰,“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

可惜,蔣百裡沒有在有生之年看到這場戰争的勝利。

1938年10月,蔣介石把陸軍大學校長的位置交給了蔣百裡——在此之前,他自己擔任校長。

僅僅一個月之後,1938年11月4日淩晨,蔣百裡因心髒病,與世長辭,終年56歲。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作挽聯:

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嗟君曆盡塵海風波,其才略至戰時始顯。一個中國人,來寫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後結晶文字,有光芒使敵膽為寒。

他的女婿叫錢學森,妻侄叫金庸,未帶過兵打過仗卻被追封陸軍上将

他确實沒有帶過兵,打過仗。

但一場龐大的戰争,需要在前線奮勇殺敵的士兵,需要在指揮所裡運籌帷幄的将官,也需要一些憑借自己的經曆和眼光,遠離戰火,從戰略角度剖析戰局的人。

蔣百裡就是這種人。

當時從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到軍隊的将官,都被蔣百裡的一句話所鼓舞。

蔣百裡把這句話,寫在了《國防論》的扉頁上:

“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