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温度、生活有态度、认知有深度。
民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他从未带过兵,打过仗,但逝世后,被蒋介石追封陆军上将。
他只做过一所陆军学校七个月的校长,但这所学校毕业的将官,都以是他的弟子而自豪。
他为中国击败日本的侵略殚精竭虑,但自己却娶了一个日本姑娘做妻子。
他有个女婿,名叫钱学森,他还有一个妻侄,名叫查良镛,笔名金庸。
这个人,叫蒋百里。

蒋百里1882年出生,浙江海宁人。蒋百里的祖父蒋光煦,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藏书达到10万册。所以说蒋百里也算是“书香世家”。
蒋百里13岁的时候,父亲亡故。因为父亲之前出家,所以蒋百里不能归入蒋家,也得不到家族遗产。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苦。
1898年,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蒋百里19岁的时候,放弃了做私塾教师,在一个知府、一个县令和一个监院的赞助下,东渡日本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按照时下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蒋百里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蒋百里1905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17期毕业时,名列第一,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拿走了天皇御赐的佩刀。
28岁之后。蒋百里的各种事迹被人传颂。
1912年底,29岁的蒋百里官拜少将,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陆军学校,培育出一大批后来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蒋百里以29岁的年龄担任校长,就足以见他当时的地位。
蒋百里到了保定军校后,首先向全体学生承诺:一定会把他们训练成最优秀的军官,不然就“自戕以谢天下”。
蒋百里随后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学校师生同吃同住,亲自授课。他在日本和德国的留洋经历,注定他有远高于当时国内其他人的视野,从老师到学员都很钦佩他。一座本来已经野草丛生、快要倒闭的保定军校,到了蒋百里手里,焕然一新。
但当时北洋政府的一批旧军人代表(主要是段祺瑞),对这所学校的新式培训方法不是很认同,处处刁难,到后来更是连经费都不拨了。蒋百里上任之初,曾向同学们保证要好好管理这所学校,现在这个样子,让蒋百里觉得自己愧对同学。
当时蒋百里自杀未遂,震惊全国。袁世凯下令找最好的日本医院治疗蒋百里的伤势。在养伤期间,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护士佐藤屋登互生好感,最后结为夫妻。因为蒋百里喜欢梅花,所以佐藤屋登改名“佐梅”。
一个一生研究对抗日本的中国军人,最终娶了一个日本妻子,这在当时也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但蒋百里我行我素。
佐梅在1978年病逝,墓碑上刻的名字是“蒋左梅”。她晚年曾表示,她之所以支持中国与自己祖国战斗,是因为当时中国人的战斗,是正义的战斗。
蒋百里原来是有一个原配夫人的。这个原配夫人,是父母给订的亲,蒋百里本人从来不愿意接受。
蒋百里去留学后,蒋的母亲曾委婉地劝那位原配夫人解除婚约,但那位夫人却表示绝不会另嫁他人。蒋百里1910年回国后勉强和她成婚,之后就两人分开,那位夫人侍奉蒋百里的母亲,直到1938年病逝。
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个侄子,叫查良镛,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作家金庸。
蒋百里和佐梅的三女儿,名叫蒋英。蒋百里当时在浙江书院读书时,有个同窗好友叫钱均甫。两家世交,后来蒋英就嫁给了钱家的独子、后来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所以,金庸叫蒋英“表姐”,金庸又成了钱学森的表小舅子。
蒋百里秀才出身,本来就有相当的文化功底。在日本留学时,和同年的蔡锷结为至交。蔡锷是梁启超的弟子,经蔡锷引荐,蒋百里也对梁启超执弟子礼。
蒋百里在1920年9月开始主办《改造》杂志。这本全国性的杂志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只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可以超越。而之前他在留日期间主办的杂志《浙江潮》也红极一时,鲁迅、章太炎等人均在上面发稿。
蒋百里还写过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后人回忆蒋百里时,肯定是冠以“文学家”“史学家”,甚至“报社总编辑”的头衔。
好在,“军人蒋百里”最终战胜了“文人蒋百里”。1925年,蒋百里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军事事业。
因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击败日本。
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的蒋百里,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威望?
因为在1937年初,蒋百里把自己多年留学和思考的东西,集结成册,出了一本书,那就是著名的《国防论》。
这本书经当时的《大公报》出版后,轰动一时。
当然,蒋百里最熟悉的,还是当时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早就判断中日必有一战的蒋百里,多次谈及对日本的战略。
第一,中国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败退,要主动实行全面抗战,不能让日军存在后方,要让其无暇消化占领区。
第二,主动攻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再从北往南打而是从上海开始,溯长江而上,从东往西打,从而中国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军在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时间拖得越久,离胜利越近。
蒋百里不断强调一点:和日本作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可惜,蒋百里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这场战争的胜利。
1938年10月,蒋介石把陆军大学校长的位置交给了蒋百里——在此之前,他自己担任校长。
仅仅一个月之后,1938年11月4日凌晨,蒋百里因心脏病,与世长辞,终年56岁。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作挽联: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他确实没有带过兵,打过仗。
但一场庞大的战争,需要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士兵,需要在指挥所里运筹帷幄的将官,也需要一些凭借自己的经历和眼光,远离战火,从战略角度剖析战局的人。
蒋百里就是这种人。
当时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到军队的将官,都被蒋百里的一句话所鼓舞。
蒋百里把这句话,写在了《国防论》的扉页上: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