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作者:管宏業

隆冬時節的北京,灰色是不變的主色調,但也有個例外,位于時尚地标藍色港灣内的大衆汽車城市展廳,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數字化體驗,營造出網紅打卡地的獨特氣質。選擇在這裡接受媒體采訪,大衆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博士顯然有着特殊考慮。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大衆汽車集團(中國)CEO 馮思翰博士

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大衆汽車過去一年的折射:多種意外因素沖擊下的大衆汽車,出現了近十年來最大的銷量滑坡;正是在灰色背景下,大衆汽車的電動化、數字化新引擎,已經全速轉了起來,成為黎明破曉前,晨曦下逐漸放大的亮光。

有升有降,亮點起伏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疫情疊加缺陷,徹底攪亂了全球車市格局。根據Auto Forecast Solutions(汽車預測解決方案)的資料,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産量約為102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的減産量約為198萬輛,約占全球汽車累計減産量的19%。

對于減産,大衆汽車有着最深刻的領悟。2021年,大衆汽車集團全球銷量同比減少4.5%,至888.2萬輛。

全球一體化的供應鍊下,中國當然獨善其身。馮思翰介紹,2021年,大衆在中國傳遞量下降了14%,傳遞量為330萬輛。但他指出,晶片危機爆發前的上半年,大衆銷售還是不錯的,銷量、市場佔有率都保持正常的軌迹和發展的管道。但是到了下半年,就持續受到了晶片供應短缺的影響。

以奧迪為例,上半年在華銷量創下曆史新高,但從下半年開始飽受短缺之苦,到了去年四季度,傳遞量同比少了34%。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值得注意的是,滑落的大盤下,依然不失亮點。全球範圍内,大衆電動車銷量增長顯著。2021年,大衆集團純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了約一倍,達到45.29萬輛,電動車銷量份額從去年的2.5%上升到現在的5.1%。插電式混動車型也有不錯的表現,同比大增61%,至309500輛。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另一方面,高檔品牌依然保持不錯的增長勢頭。在中國,保時捷創下新高,年終銷量達到9.5萬輛;蘭博基尼和賓利也都取得了新的銷量紀錄,實作了3916輛和861輛的銷量,兩個品牌比2020年的總銷量高出約1500輛;奧迪總共傳遞量為70.01萬輛,相比2020年傳遞水準微跌了3.6%。

即使在競争最為激烈的經濟型汽車市場,面對中國自主品牌的壓力,年輕的子品牌捷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年終銷量達到16.9萬輛,同比上一年增長了14000輛,這也讓捷達成為唯一實作正增長的量産品牌。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作為擁有12個子品牌成員的大家庭,兄弟姊妹間總是存在一定差異。馮思翰欣慰地說:總體來說有升有降。集團總體銷售傳遞了330萬輛汽車,仍然證明了大衆是消費者心目中的第一汽車制造商。

ID.仍是頭号目标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行業大變革時代,轉型總是充滿了不确定性甚至是陣痛。過去,衡量一家汽車企業能否成功的核心标準在于:成本、價格、管道、品牌、産業鍊整合,也就是基于傳統制造業基礎的判斷。短短數年間,新的等式正在形成:大資料、車聯網、智能化、生态圈……很顯然,商業模式已經截然不同。

大衆早就意識到了這點。汽車業内,大衆是最早宣布全力轉向電動化的車企巨頭。早在2017年9月,大衆啟動了電動化戰略“Roadmap E”,目标是到2030年,集團的整個車型陣容全部實作電動化。

問題在于,船大難掉頭,更何況是千萬輛級别的巨無霸。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馮思翰坦率地說:對于ID.系列電動車,大衆目标是去年全年銷量達到8-10萬輛,但由于全球晶片短缺,以及12月最後幾周甯波疫情影響,最終銷量是7萬多輛。

雖然ID.銷量沒有達到預期,但市場端已逐漸樹立ID.電動車的口碑與品質标簽。2021年,ID.4獲得了中保研“碰撞全優”的成績;在一汽-大衆組織的冬季試駕中,ID.系列獲得嚴寒不焦慮、裡程不焦慮、安全不焦慮的一緻認可;去年鄭州出現洪澇,ID.車通過80厘米深度的涉水沒有問題,包括在底闆下面的電池系統都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可以正常工作……馮思翰說,所有這些成績都說明ID.代表了大衆汽車的品質能力,它展現了日常易用性,秉持了一貫重視的品質和安全。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ID.不光車型新穎,銷售模式和傳統經銷店形式完全不一樣,采用了全新的代理模式,建立了專門針對ID.車型的城市展廳。到去年底,ID.的城市展廳已建成了115家,今年底将達到200家。随着ID.代理數量不斷地增加,如今已經有6000名訓練有素的ID.銷售專員銷售ID.車。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展望2022年ID.的銷售預期,馮思翰沒有給出具體數字,不過可以推斷出來的是,去年12月9日,大衆電動化計劃再次提速,計劃在未來5年總共投資1590億歐元,其中890億歐元用于電動出行和數字化相關技術。大衆預計,到2026年,其售出的汽車中,有1/4将擁有純電系統。

馮思翰預期,到2030年,倘若中國車市總量達到3000萬輛左右,電動化車型的市場差不多有1500-1600萬輛。種種迹象顯示,2022年裡,ID.仍将是大衆汽車的頭号目标。

三大工程,并行推進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作為行業轉型的風向标,大衆汽車當然不可能隻是就ID.談ID.,向智能電動車轉向的過程中,“人汽傳媒”觀察認為,大衆起碼還有三項并行的大工程在高速推進。

首先,是全新的大衆(安徽)工廠。馮思翰将之形容為大衆中國未來的第三極。安徽工廠建設速度是如此之快,甚至超過了特斯拉在柏林的速度。2021年4月份開工建設,三個月的時間就處理了4萬卡車的土方作業,到今年夏天,大衆(安徽)工廠就将做好投産準備。

馮思翰強調,大衆(安徽)不是簡單的生産制造流程的呈現,更是支援集團電動化戰略意圖的執行落地。“我們要圍繞大衆(安徽)的MEB生産制造,打造一個生态體系,這個生态體系既包括數字化、軟體開發,比如集團的CARID軟體公司的分支機構,也包括電池、零備件、電子、電氣等方面配套和支援。”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在以往模式裡,包括産品導入、技術更新,大多由集團總部推進,數字化時代,大衆堅定了從中國走向世界的新主張。“大衆(安徽)不僅是一個高技術內建度生産制造中心,也将是一個圍繞NEV的創新和創造中心,更好地實作‘在中國 為中國’的思路。”

其次,是強化電動車的生态系統布局。總部設在合肥的國軒高科将是重要一環,在大衆(安徽)MEB工廠旁邊就是電池系統的生産線。此外,大衆還與甯德時代和A123達成戰略合作,形成了可持續的生态布局。

第三,全力推動CARIAD軟體公司在華落地。“人汽傳媒”了解到,CARIAD中國的布局已基本确立:第一,總部設立在北京;第二,安徽也會有CARIAD團隊,主要是圍繞着标準軟體和電子架構做車載應用;第三,在上海,還會建立專注于自動駕駛的團隊;第四,有一個純軟體部門放在成都,主要做編碼程式設計。多個辦公地點,承擔不同硬體和軟體工作。

未來,大衆創新路線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圍繞着CARIAD以及CARIAD在中國設立的工作部門,包括支援未來先進的智能互聯、先進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方面的功能和能力,以及與SSP平台搭配的新一代電子架構。

“人汽”大衆轉型:晨曦下的亮光

很顯然,大變革時代裡的大衆汽車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正如大衆汽車集團CEO迪斯談到:“大衆汽車集團将從一家坐擁多個品牌,通過經銷商将汽車賣給消費者的整車廠,逐漸變為縱向整合的汽車科技集團。”

這個過程中,軟體、自動駕駛等領域被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大衆未來對于技術投入有了更大的傾斜,從發展路徑和願景來看,未來的大衆,與當下的大衆,會截然不同。

它對于中國市場也變得更加虛心務實。馮思翰透露,當下大衆汽車做新能源車開發時,80%的對标車型都是中國本土車型,隻有20%對标國際車型。這在十年前不敢想象,但這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波濤起伏的時代大潮下,大衆汽車這艘大船,正在快速調整自己的航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