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作者:管宏业

隆冬时节的北京,灰色是不变的主色调,但也有个例外,位于时尚地标蓝色港湾内的大众汽车城市展厅,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字化体验,营造出网红打卡地的独特气质。选择在这里接受媒体采访,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显然有着特殊考虑。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 冯思翰博士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大众汽车过去一年的折射:多种意外因素冲击下的大众汽车,出现了近十年来最大的销量滑坡;正是在灰色背景下,大众汽车的电动化、数字化新引擎,已经全速转了起来,成为黎明破晓前,晨曦下逐渐放大的亮光。

有升有降,亮点起伏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疫情叠加缺陷,彻底搅乱了全球车市格局。根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汽车预测解决方案)的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102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的减产量约为198万辆,约占全球汽车累计减产量的19%。

对于减产,大众汽车有着最深刻的领悟。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量同比减少4.5%,至888.2万辆。

全球一体化的供应链下,中国当然独善其身。冯思翰介绍,2021年,大众在中国交付量下降了14%,交付量为330万辆。但他指出,芯片危机爆发前的上半年,大众销售还是不错的,销量、市场份额都保持正常的轨迹和发展的渠道。但是到了下半年,就持续受到了芯片供应短缺的影响。

以奥迪为例,上半年在华销量创下历史新高,但从下半年开始饱受短缺之苦,到了去年四季度,交付量同比少了34%。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值得注意的是,滑落的大盘下,依然不失亮点。全球范围内,大众电动车销量增长显著。2021年,大众集团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约一倍,达到45.29万辆,电动车销量份额从去年的2.5%上升到现在的5.1%。插电式混动车型也有不错的表现,同比大增61%,至309500辆。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另一方面,高档品牌依然保持不错的增长势头。在中国,保时捷创下新高,年终销量达到9.5万辆;兰博基尼和宾利也都取得了新的销量纪录,实现了3916辆和861辆的销量,两个品牌比2020年的总销量高出约1500辆;奥迪总共交付量为70.01万辆,相比2020年交付水平微跌了3.6%。

即使在竞争最为激烈的经济型汽车市场,面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压力,年轻的子品牌捷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年终销量达到16.9万辆,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4000辆,这也让捷达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量产品牌。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作为拥有12个子品牌成员的大家庭,兄弟姊妹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异。冯思翰欣慰地说:总体来说有升有降。集团总体销售交付了330万辆汽车,仍然证明了大众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汽车制造商。

ID.仍是头号目标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行业大变革时代,转型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是阵痛。过去,衡量一家汽车企业能否成功的核心标准在于:成本、价格、渠道、品牌、产业链整合,也就是基于传统制造业基础的判断。短短数年间,新的等式正在形成:大数据、车联网、智能化、生态圈……很显然,商业模式已经截然不同。

大众早就意识到了这点。汽车业内,大众是最早宣布全力转向电动化的车企巨头。早在2017年9月,大众启动了电动化战略“Roadmap E”,目标是到2030年,集团的整个车型阵容全部实现电动化。

问题在于,船大难掉头,更何况是千万辆级别的巨无霸。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冯思翰坦率地说:对于ID.系列电动车,大众目标是去年全年销量达到8-10万辆,但由于全球芯片短缺,以及12月最后几周宁波疫情影响,最终销量是7万多辆。

虽然ID.销量没有达到预期,但市场端已逐步树立ID.电动车的口碑与品质标签。2021年,ID.4获得了中保研“碰撞全优”的成绩;在一汽-大众组织的冬季试驾中,ID.系列获得严寒不焦虑、里程不焦虑、安全不焦虑的一致认可;去年郑州出现洪涝,ID.车通过80厘米深度的涉水没有问题,包括在底板下面的电池系统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可以正常工作……冯思翰说,所有这些成绩都说明ID.代表了大众汽车的品质能力,它体现了日常易用性,秉持了一贯重视的质量和安全。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ID.不光车型新颖,销售模式和传统经销店形式完全不一样,采用了全新的代理模式,建立了专门针对ID.车型的城市展厅。到去年底,ID.的城市展厅已建成了115家,今年底将达到200家。随着ID.代理数量不断地增加,如今已经有6000名训练有素的ID.销售专员销售ID.车。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展望2022年ID.的销售预期,冯思翰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不过可以推断出来的是,去年12月9日,大众电动化计划再次提速,计划在未来5年总共投资1590亿欧元,其中890亿欧元用于电动出行和数字化相关技术。大众预计,到2026年,其售出的汽车中,有1/4将拥有纯电系统。

冯思翰预期,到2030年,倘若中国车市总量达到3000万辆左右,电动化车型的市场差不多有1500-1600万辆。种种迹象显示,2022年里,ID.仍将是大众汽车的头号目标。

三大工程,并行推进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作为行业转型的风向标,大众汽车当然不可能只是就ID.谈ID.,向智能电动车转向的过程中,“人汽传媒”观察认为,大众起码还有三项并行的大工程在高速推进。

首先,是全新的大众(安徽)工厂。冯思翰将之形容为大众中国未来的第三极。安徽工厂建设速度是如此之快,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在柏林的速度。2021年4月份开工建设,三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4万卡车的土方作业,到今年夏天,大众(安徽)工厂就将做好投产准备。

冯思翰强调,大众(安徽)不是简单的生产制造流程的呈现,更是支持集团电动化战略意图的执行落地。“我们要围绕大众(安徽)的MEB生产制造,打造一个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既包括数字化、软件开发,比如集团的CARID软件公司的分支机构,也包括电池、零备件、电子、电气等方面配套和支持。”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在以往模式里,包括产品导入、技术更新,大多由集团总部推进,数字化时代,大众坚定了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新主张。“大众(安徽)不仅是一个高技术集成度生产制造中心,也将是一个围绕NEV的创新和创造中心,更好地实现‘在中国 为中国’的思路。”

其次,是强化电动车的生态系统布局。总部设在合肥的国轩高科将是重要一环,在大众(安徽)MEB工厂旁边就是电池系统的生产线。此外,大众还与宁德时代和A123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布局。

第三,全力推动CARIAD软件公司在华落地。“人汽传媒”了解到,CARIAD中国的布局已基本确立:第一,总部设立在北京;第二,安徽也会有CARIAD团队,主要是围绕着标准软件和电子架构做车载应用;第三,在上海,还会建立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团队;第四,有一个纯软件部门放在成都,主要做编码编程。多个办公地点,承担不同硬件和软件工作。

未来,大众创新路线图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围绕着CARIAD以及CARIAD在中国设立的工作部门,包括支持未来先进的智能互联、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和能力,以及与SSP平台搭配的新一代电子架构。

“人汽”大众转型:晨曦下的亮光

很显然,大变革时代里的大众汽车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正如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谈到:“大众汽车集团将从一家坐拥多个品牌,通过经销商将汽车卖给消费者的整车厂,逐渐变为纵向整合的汽车科技集团。”

这个过程中,软件、自动驾驶等领域被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大众未来对于技术投入有了更大的倾斜,从发展路径和愿景来看,未来的大众,与当下的大众,会截然不同。

它对于中国市场也变得更加虚心务实。冯思翰透露,当下大众汽车做新能源车开发时,80%的对标车型都是中国本土车型,只有20%对标国际车型。这在十年前不敢想象,但这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波涛起伏的时代大潮下,大众汽车这艘大船,正在快速调整自己的航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