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其父必有其子,魏文候父子的故事告訴你管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有其父必有其子,魏文候父子的故事告訴你管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心·念」

願你一心,念念溫暖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1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種話總是很難令人完全信服。

因為生活中總是時不時會出現平庸的父親生了個優秀的孩子,智力超群的父親卻生出不思進取的孩子。

就像有一次我和幾位家長一起去打聽教育訓練班的事情,就碰到一位做保安的家長,提起自己的孩子那真是一臉的驕傲,據說從小就特别聰明,學習從來不用他們費心,還能經常拿到各種數學競賽的獎狀。

聽到别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我們這些同樣望子成龍的家長除了一臉羨慕,還是一臉羨慕。

當然作為一直很熱衷于探究人生真相的我來說,我一直希望能真正弄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命運連結的真相和因果關系。

想要弄清這些關系,我想從曆史故事的角度也許可以窺視一二。

之前我就講過太子擊的故事,太子擊是魏文候的兒子,也是後來的魏武侯。

貧賤和富貴,哪個更有傲慢的資本?田子方教育太子的故事

魏文候是一個很有抱負的國君,一心想做第二個周文王,讓自己的兒子做第二個周武王,讓自己的弟弟做周公。

有這樣抱負的國君一定是個賢明之君,事實上魏文候也确實要求自己盡量事事都能做到賢明,他為了證明自己的賢明,甚至拜國中大儒,田子方為師。

太子擊因為父親的榜樣力量,也一心想做個賢明的太子。

隻是魏文候雖然想做賢明的君主,但是他的夢想是南下伐楚,他想從伐滅楚國開始,完成統一大業的夢想。

但是楚國的國君并沒有罪大惡極到人人喊打喊殺的地步,相反楚國被治理得還很強大。

因為這個原因,伐滅楚國一統天下,也成了魏文候很難實作的願望。

在春秋戰國的時代,其實有很多君主都明白做一個賢明之君對自己穩定統治的重要。

像魏文候就是這樣一個懂得賢明重要的君主,但是他又放不下攻伐楚國,統一大業的欲望。

大概是因為他的這個欲念太強大了吧,他的兒子太子擊雖然也有做賢明之主的心,但是更感興趣的是攻伐之事。

魏武侯在位二十六年,一直在忙着東征西讨,也沒能完成魏文候的夢想,伐滅楚國,統一中原的大業。

看到這兒你有沒有發現這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典型代表?

到了魏武侯的兒子,那承襲自魏文候的賢明之氣幾乎已經消失殆盡,兄弟間為了争權奪勢,展開了毫不留情的厮殺。

從魏文候子孫三代的傳承來看就是,魏文候最重視賢明的品質,是以不僅自己努力做出賢明之态,也影響自己的兒子、兄弟也都能以賢明的姿态出現。

到了魏武侯,自己也以能當賢明之君為榮,隻是這種心态比起父親來已經大大降低,他更對征伐感興趣。

是以到了他的兒子,攻擊性就是最突出的表現。

有其父必有其子,魏文候父子的故事告訴你管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2

在傳統的觀念裡,有一個觀念是看一個家庭出生一個孩子是來報恩的,還是來報仇的?

如果一個孩子生的聰明靈秀,又好學上進,那自然是來報恩的孩子。

相反一個孩子或生來愚鈍,或生來頑劣,讓父母一日都不能省心,那自然就是來報仇的孩子了。

用這個觀念來看曆史上那些因權勢而争鬥的你死我亡的諸侯子孫,無疑都是來報仇的孩子。

想要毀滅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國家,隻要一招就夠了,就是“不和”。

而這個“不和”看過魏文候子孫三人的脈絡,就會發現一切皆有因果,任何事情都不是突然憑空冒出來的。

今天因為孩子稀少,父母大都鉚足了勁兒,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才。

新聞上經常能看到管教孩子用力過猛的父母,把自己氣出心髒病、高血壓的事情。

這就是不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因果造成的,如果懂了這種因果,父母隻有要盡量把自己管好,讓自己處處都能為孩子做榜樣,孩子的問題自然能夠迎刃而解。

哪裡還需要着急上火的去管理别人呢?

有其父必有其子,魏文候父子的故事告訴你管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讀完這篇文章,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點贊、轉發、評論。

新浪微網誌|徐風月舞刺繡

點個“在看”,感恩遇見,願我們和摯愛的人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