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養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嗎?

古代官員告老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留在繁榮發達的京都,生活品質肯定更好,子孫的機會也更多,可官員退休之後,為什麼大多數都選擇遠離京城,他們究竟是在擔心什麼?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養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嗎?

這就要從古代的退休制度說起了,退休自古有之。畢竟人有生老病死,不可能一直呆在崗位上,官場也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才能一直運轉下去。

先秦時期的官員,一般到了70歲,就要自己申請退休了。這是當時約定成俗的“禮”,如果等到君王主動開口,雙方都會很尴尬。

70歲退休的慣例,一直被後世所延續。到了唐朝時期,則有“七十緻仕”的正式規定。而且“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緻仕”,也就是說未老先衰的人,沒到70歲也要退休。無論有沒有法律規定,官員都是主動請求退休。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養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嗎?

北宋初年,一個名為劇可久的官員,到了70歲仍不主動緻仕,搞得宋太祖親自下令,強制劇可久退休。後來皇帝覺得,親自催官員退休太難看,于是規定讓禦史台,去彈劾那些到年齡還不退的官員。那麼古代官員退休之後,是否還有工資可拿?

先秦時期是沒有退休工資的,不過朝廷會安排他們,到公辦學校任教,并保證爵位上的待遇。西漢的王莽,規定了退休的官員可以領工資。

後世朝代大多延續這一制度,退休工資一般是半俸,也就是官員在職時工資的一半,并且依舊享受免賦稅的待遇。除此之外,皇帝還有豐厚的賞賜。從這些制度來看,古代官員退休待遇十分優渥,但他們為何不留在京城,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呢?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養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嗎?

雖然古代官員都有退休工資,但想在京城生活還是有難度。天子腳下寸土寸金,年少成名的白居易,在長安當官十幾年,一直是租房子住。宋朝官員的工資是出了名的高,不過蘇轼仍然在京城買不起房。由此可見,比較清廉的官員,是很難在京城安家的,是以退休後回家養老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京城不僅是房價貴,最主要的是迎來送往的人情,若真是依靠那點俸祿,京城的官員沒幾個能待長久。林徽因的爺爺林孝恂,本是翰林院編修,但他架不住京城官員間的各種潛規則,很快囊中羞澀,隻能提出調任外地。

其實古代官員在職期間,若有心搞錢,方法多的是,應酬什麼的根本不用擔心。但A錢來的錢财,不能大張旗鼓的在京城消費,否則一個貪官的名聲是跑不了的。退休了之後沒了權勢,就更不敢太招搖。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養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嗎?

但回到老家就不一樣了,天高皇帝遠,再怎麼奢侈也不擔心。就拿明朝首輔徐階來說,他素來有清廉之名。可他兒子在老家置辦了十八萬畝田地,這麼大的家産,換誰也不會繼續留在京城裝清官,肯定是回鄉享清福。

徐階退休回到家鄉華亭縣後,憑借家中财富及首輔的威望,在當地猶如土皇帝一般。這樣的地位排場,留在京城肯定是沒有的。是以官員退休想要回鄉,與經濟财富有着很大關聯。可即便在京城無經濟壓力,老家也無豐厚家産可以享福,退休官員依舊不敢留在京城,這又是為什麼呢?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養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嗎?

京城是官場漩渦的中心,無時無刻不在勾心鬥角,許多權傾朝野的高官,一夕之間淪為階下囚,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朝廷黨争不斷,随着一方勝利,總有另一方要倒黴。留在京城的官員,即便是退休了,也有可能受到牽連。而且因為沒有官職,極容易被當成背鍋俠頂罪。

就像因蘇轼爆發的烏台詩案,閑居在家寫書的司馬光,好端端的被牽連進來,受到了皇帝的責罰。是以官員退休之後,巴不得遠離京城這個是非地,以免遭受無妄之災。

有些官員雖然退休,但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廷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樣的退休官員留在京中,很容易左右國家大事,甚至打破朝中勢力的平衡。無論是皇帝還是宰執官,對此都會心生忌憚。這般情況下,退休官員還留在京城,無疑是給自己找不自在。

況且留在京城,容易被皇帝惦記着。年輕官員被皇帝惦記,還有升官的可能,退休官員被惦記,好處不過是發些養老福利,壞處就說不準了。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一定要回鄉養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嗎?

明朝大才子謝缙因參與立儲,被關在監獄好幾年。朱棣某次在囚犯名單上看到了他的名字,就問了錦衣衛頭子紀綱一句:解缙還在嗎?結果紀綱立即會意,将解缙拉到雪地給活埋了。

是以說既然已經退休,就離皇城遠一點。否則有什麼陳年舊事,被皇帝記了起來,當場就能給辦了,連轉圜求情的餘地都沒有。

除此之外,官員退休想要回鄉,還有許多自身因素,比如希望落葉歸根的。還有像陶淵明那般,喜歡田園生活的,這些就無法一概而論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