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养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吗?

古代官员告老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留在繁荣发达的京都,生活质量肯定更好,子孙的机会也更多,可官员退休之后,为什么大多数都选择远离京城,他们究竟是在担心什么?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养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吗?

这就要从古代的退休制度说起了,退休自古有之。毕竟人有生老病死,不可能一直呆在岗位上,官场也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一直运转下去。

先秦时期的官员,一般到了70岁,就要自己申请退休了。这是当时约定成俗的“礼”,如果等到君王主动开口,双方都会很尴尬。

70岁退休的惯例,一直被后世所延续。到了唐朝时期,则有“七十致仕”的正式规定。而且“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也就是说未老先衰的人,没到70岁也要退休。无论有没有法律规定,官员都是主动请求退休。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养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吗?

北宋初年,一个名为剧可久的官员,到了70岁仍不主动致仕,搞得宋太祖亲自下令,强制剧可久退休。后来皇帝觉得,亲自催官员退休太难看,于是规定让御史台,去弹劾那些到年龄还不退的官员。那么古代官员退休之后,是否还有工资可拿?

先秦时期是没有退休工资的,不过朝廷会安排他们,到公办学校任教,并保证爵位上的待遇。西汉的王莽,规定了退休的官员可以领工资。

后世朝代大多延续这一制度,退休工资一般是半俸,也就是官员在职时工资的一半,并且依旧享受免赋税的待遇。除此之外,皇帝还有丰厚的赏赐。从这些制度来看,古代官员退休待遇十分优渥,但他们为何不留在京城,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呢?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养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吗?

虽然古代官员都有退休工资,但想在京城生活还是有难度。天子脚下寸土寸金,年少成名的白居易,在长安当官十几年,一直是租房子住。宋朝官员的工资是出了名的高,不过苏轼仍然在京城买不起房。由此可见,比较清廉的官员,是很难在京城安家的,所以退休后回家养老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京城不仅是房价贵,最主要的是迎来送往的人情,若真是依靠那点俸禄,京城的官员没几个能待长久。林徽因的爷爷林孝恂,本是翰林院编修,但他架不住京城官员间的各种潜规则,很快囊中羞涩,只能提出调任外地。

其实古代官员在职期间,若有心搞钱,方法多的是,应酬什么的根本不用担心。但贪污来的钱财,不能大张旗鼓的在京城消费,否则一个贪官的名声是跑不了的。退休了之后没了权势,就更不敢太招摇。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养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吗?

但回到老家就不一样了,天高皇帝远,再怎么奢侈也不担心。就拿明朝首辅徐阶来说,他素来有清廉之名。可他儿子在老家置办了十八万亩田地,这么大的家产,换谁也不会继续留在京城装清官,肯定是回乡享清福。

徐阶退休回到家乡华亭县后,凭借家中财富及首辅的威望,在当地犹如土皇帝一般。这样的地位排场,留在京城肯定是没有的。所以官员退休想要回乡,与经济财富有着很大关联。可即便在京城无经济压力,老家也无丰厚家产可以享福,退休官员依旧不敢留在京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养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吗?

京城是官场漩涡的中心,无时无刻不在勾心斗角,许多权倾朝野的高官,一夕之间沦为阶下囚,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朝廷党争不断,随着一方胜利,总有另一方要倒霉。留在京城的官员,即便是退休了,也有可能受到牵连。而且因为没有官职,极容易被当成背锅侠顶罪。

就像因苏轼爆发的乌台诗案,闲居在家写书的司马光,好端端的被牵连进来,受到了皇帝的责罚。所以官员退休之后,巴不得远离京城这个是非地,以免遭受无妄之灾。

有些官员虽然退休,但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廷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样的退休官员留在京中,很容易左右国家大事,甚至打破朝中势力的平衡。无论是皇帝还是宰执官,对此都会心生忌惮。这般情况下,退休官员还留在京城,无疑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况且留在京城,容易被皇帝惦记着。年轻官员被皇帝惦记,还有升官的可能,退休官员被惦记,好处不过是发些养老福利,坏处就说不准了。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为何一定要回乡养老,留在京城不是更好吗?

明朝大才子谢缙因参与立储,被关在监狱好几年。朱棣某次在囚犯名单上看到了他的名字,就问了锦衣卫头子纪纲一句:解缙还在吗?结果纪纲立即会意,将解缙拉到雪地给活埋了。

所以说既然已经退休,就离皇城远一点。否则有什么陈年旧事,被皇帝记了起来,当场就能给办了,连转圜求情的余地都没有。

除此之外,官员退休想要回乡,还有许多自身因素,比如希望落叶归根的。还有像陶渊明那般,喜欢田园生活的,这些就无法一概而论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