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非遺絨花“飛”上冬奧頒獎禮服,揭秘背後的十幾道工序

銅絲撚動,将蠶絲絞作圓滾滾的絨條,熏、刹、燙、攢……十幾道工序後,一朵盛開的牡丹躍然掌中。這朵在老北京傳承三百餘年的絨花,即将登上國際舞台。

北京非遺絨花“飛”上冬奧頒獎禮服,揭秘背後的十幾道工序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手工藝品絨花,即将用在冬奧頒獎禮服上。

近日,冬奧組委釋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頒獎禮服,禮服上彙聚了中式山水、漢服、刺繡等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其中,賽時将服務于頒獎廣場的“唐花飛雪”系列禮服,帽子上一前一後鑲嵌了兩朵老北京絨花作為裝飾。這些絨花由北京絨鳥絨花第六代傳承人蔡志偉“操刀”制作。

北京非遺絨花“飛”上冬奧頒獎禮服,揭秘背後的十幾道工序

資料圖檔。

昨天,記者來到位于懷柔楊宋鎮仙台村的絨花制作工作室,蔡志偉正忙着設計新絨花造型。說起北京絨花,大概要追溯到明朝,《明會典卷》中有明确記載——工藝分188種,工匠有11800人。絨花工藝在明朝末年形成了産業,并在清朝發展至鼎盛,主供宮廷貴人享用。與故宮相距不遠的花市大街逐漸成為宮花、絨花制品的集散地,“花市”之名正是是以得來。後又創意出禽、鳥等造型,傳承自北京的絲絨制品便統稱“絨鳥”。蔡志偉正是京城“絨鳥張”一系的傳承人。

雙手食指與拇指結出厚厚的繭子,指端依稀看出斑駁的結痂,蔡志偉笑稱,這是“榮譽徽章”。談起參與冬奧服裝的制作,蔡志偉倍感榮幸,同時也坦言,在參與制作之初,面臨極大的挑戰。按照“唐花飛雪”頒獎服設計師楚豔的設想,女士禮服的帽檐采用兩朵絨花裝飾,一朵帶葉,整體形狀偏狹長,放在前方;另一朵圓潤,固定在帽子後方。因女版禮服共有兩套,絨花也需要一藍一紅兩套花色。“染色這關,折磨了我很長時間。”蔡志偉解釋說,通過顔色漸變模拟光影效果呈現出立體感,是絨花的一大特色。按照傳統的桑蠶絲染色工藝,紅色由深到淺會呈現出深棕、正紅、桃紅、橙色、姜黃等色彩變化。“而冬奧頒獎服全身僅紅白二色,必須做到紅而不豔、漸變不黃。”蔡志偉說。

北京非遺絨花“飛”上冬奧頒獎禮服,揭秘背後的十幾道工序

不停地調整配方,試了十幾個版本,蔡志偉始終不滿意。“中國傳統繪畫中常使用礦物做顔料,或許用在蠶絲上能穩定染出深淺不同的正紅色。”蔡志偉突發奇想,嘗試更換成礦物染料。恒溫箱裡,80攝氏度的熱水煮了半小時,蔡志偉小心翼翼地将一绺蠶絲浸入。“成了!”激動之餘,他松了一口氣。

選蠶絲、繃絲、劈排子、栓排子、搓條……蔡志偉說,這十幾道工序每一道都很重要,不僅要確定單獨花朵制作精良,所有絨花大小、顔色、造型整體效果也要統一,絕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細節。“比如充作花蕊的貝殼珠子,以往都是用膠水粘,天冷膠易脫落,我們琢磨了很久,決定采用銅絲串聯綁緊,再覆上一圈膠水,進行雙重固定。”

20天,6個人,幾乎手不停歇,屢屢突破體力極限。“搓完最後一根絨條,隻覺得眼睛看啥都花,胳膊像墜了兩隻秤砣。”參與絨花制作的劉麗華說,自己是累并快樂着,能為冬奧做貢獻,她感到無比自豪!

再過20天,北京2022年冬奧會将盛大開幕,“彰顯東方美學獨特魅力的非遺手藝,将為冬奧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蔡志偉充滿期待。

來源:北京日報 | 記者 王可心 甘南

編輯:王瓊

流程編輯:郭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