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作者:羊城派

策劃/統籌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骁鵬 馬勇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婵 通訊員 何海波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日前,2022年惠州“兩會”圓滿閉幕。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文明城市建設,引發關注。自上世紀90年代啟動文明建立工作以來,惠州在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同時,公德心建設同樣大步流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文明之城、好人之城、幸福之城。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2020年,惠州先後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創文路上,惠州的付出和投入可想而知,成效也顯而易見:惠州已連續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博羅縣、龍門縣榮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稱号;博羅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入選全國先行試驗區;目前在惠州志願服務網注冊的志願者逾127萬人,幾乎每5名全市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注冊志願者,注冊志願服務組織逾6460個。城市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大幅躍升……

惠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典範區,綻放新時代嶺東名郡的現代魅力。記者走訪發現,惠州文明城市建設創新方式方法,微信群管理、慢直播等“新招”頻頻“出圈”,引導市民群衆廣泛參與志願服務,讓城市文明成為市民自覺習慣。

新時代文明風尚,正在“嶺東名郡”惠州蕩漾弘揚!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随手拍”立即改 微信群讓城市管理更高效

“澳頭街道石化大道藍灣星辰小區隔壁有燃燒雜物堆,引發大量濃煙”“請澳頭街道處置”“開發商空地,火已滅”……近日,在“大亞灣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督查”群裡,一位從業人員發了一條“随手拍”圖文消息,區文明辦當即“艾特”相關負責人。不到一個小時後,相關負責人便回複了解決問題後的資訊。

“随手拍”是該群群員反映城市管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常用方式。群員是部門從業人員,出外勤走到大街小巷上,便成了文明城市“巡查員”。路面不幹淨、亂貼亂畫、井蓋缺損、占道經營、違章停車等等,大家發現後用手機随手一拍,然後把照片和定位發到群裡。

随手拍了問題,不是拍了、發了就了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跟進問題落實整改,大亞灣區建構起“3+1+1”微信“随手拍”督查機制(“3”是指3個街道日巡查,第一個“1”是指區督查辦、文明辦周督查,第二個“1”是指第三方月測評),形成日巡查、周督查、月測評制度,形成立行立改、争先進位的良好氛圍。

得到及時解決的“随手拍”問題,有的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每一件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展現出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和城市溫度。

澳頭升平四路是一條“斷頭路”,此前泥頭車、大貨車及小車在該道路兩邊亂停亂放,給周邊小區居民出行帶來安全隐患。這個問題不僅被從業人員“随手拍”反映到“大亞灣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督查”群裡,還有市民通過其他管道向相關部門直接反映。2021年8月底,交警部門經過走訪調研後,在該路段新劃了停車線,同時加強交通巡邏,大力查處交通違法行為。“現在升平四路兩邊劃了停車線,車輛可以規範停放,小區門口的交通環境好多啦!”周邊市民由衷點贊。

據介紹,從2021年8月底至9月底,大亞灣區共印發督查專報48期,其中統計“随手拍”問題1600多條,這些問題100%得到處理。大亞灣“随手拍”督查跟進機制,深化“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建構條塊協同、上下關聯、常态長效、共建共管的文明城市新格局。

“随手拍”督查跟進機制是惠州持續提升文明城市管理水準的“縮影”,2020年惠州第五次獲選全國文明城市後,“創文一直在路上”成為共識。深化文明城市建立關鍵在于常态長效、久久為功。惠州通過創新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文明城市長效常态管理機制,持續提升城市品質,提升文明新高度。

慢直播“出圈” 20萬+觀衆線上互動傳遞正能量

元旦期間,2022年惠州市關愛自然志願服務活動舉行。來自市委宣傳部、市市容環衛事務中心、市水務集團、市警察局、市城管執法局等近200名志願者參加活動。活動中,志願者們不怕髒、不怕累,手拿垃圾夾,認真仔細地清理沿途的垃圾,確定不留下任何一個衛生死角。同時,還不忘向周邊的市民宣傳環境保護知識,不少家長也帶着孩子共同參與。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志願者們用實際行動宣傳和推廣生态環保理念,吸引了數十萬的市民在螢幕前觀看。據悉,此次關愛自然志願服務活動的全過程實時直播推送全網,引起了廣泛關注。僅在惠眼平台,觀看人次就達20萬+。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文明志願者服務活動慢直播“出圈”,影響力遠不止此。近年來,慢直播作為公共領域的新媒介形态,貴在參與,讓人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在觀看慢直播和線上互動中,強化了共同記憶,觀衆會産生強烈的渴望共同參與的情感。“這是很好的正能量!”關注并收看慢直播的林先生豎起了大拇指,他告訴記者,看到志願者們有的撿垃圾、有的在做文明勸導,深刻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文明氛圍,迫不及待想參與其中,“惠州不僅景美,人更美,随處可見的志願者是美麗惠州的風景,我們每個市民都應該成為志願者,為美麗惠州出一份力。”惠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呂淑歡表示,希望通過黨員志願者的率先垂範,引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到志願服務、愛護生态環境的隊伍中來。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除了文明志願者服務活動慢直播,惠州還持續推出了西湖鳥島、海龜灣、大亞灣紅樹林等系列直播,受到廣泛關注,赢得人們的紛紛點贊。“早上看西湖日出霞光,下午看鳥島百鳥歸巢,晚上賞西湖夜景”“惠州山水城市,沿岸風光無限,看完心情愉快”……廣大市民群衆參與其中,積極互動,表達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惠州慢直播持續“出圈”,向外界不斷傳遞文明惠州正能量和生态美,成為宣傳文明惠州的一扇重要視窗。

科技賦能 持續深化文明城市建設

2021年,惠州緊緊圍繞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這條主線,進一步推進全市文明建立工作,優化城市整體形象,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為建設更加幸福國内一流城市貢獻力量。

人人參與創文,志願服務遍地開花。截至目前,在惠州志願服務網注冊的志願者逾127萬人,幾乎每5名全市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注冊志願者,注冊志願服務組織逾6460個,釋出志願服務項目17.4萬個。全市“惠州好人”增至915人、“廣東好人”增至82人、“中國好人”增至40人,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創文更是讓城市增“顔值”、提“氣質”。結合《惠州市全國文明城市三年鞏固提升方案(2021-2023年)》,惠州項目化推進105項重點工作,治理背街小巷6258條,對全市29個類别1421個樣本點及周邊,發現問題4622個,整改率99.2%;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近年來,惠州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健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裡文化圈”格局,實作了市、縣、鎮、村公共文化設施全覆寫。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日前,惠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今後的五年,惠州要實施全國文明城市三年鞏固提升計劃,實作文明實踐站所全覆寫,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典範區。

記者從惠州市文明辦獲悉,未來以科技賦能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成為一大亮點。2021年初,惠州着手傾力打造全域文明建立的新平台。依托平台,在明确建立項目、細化建立内容、量化建立标準的基礎上,實行一體化、扁平化、實時化的動态管控,讓“軟指導”成“硬限制”,讓“粗放式管理”成“精細化管理”,變“被動建立”為“主動建立”,切實提升建立效能。據悉,目前,惠州市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系統已經完成政府采購流程,并順利進行系統測試,下來将投入使用。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此外,惠州還将建好大資料動态管理文明城市管理平台。打通大資料雲平台與市、區、鎮(街)、村(居)間的資訊壁壘,聯通各部門的資訊資源彙聚至雲平台,實施一體化、網格化、精準化、扁平化、實時化動态管理,切實提升建立效能。用好文明建立網上申報材料管理平台。依托常态化管理系統的電子台賬、綜合考核評估等功能,及時下發“任務清單”、查找列出“問題清單”、跟蹤排查“短闆清單”,確定常态長效。

「惠州文脈·創想」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嶺東名郡”蕩漾弘揚

【文脈聲音】

建設“城市書房”平台

張海燕(惠州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學習和文史委主任)

建議研究制定“城市書房”等惠民閱讀服務的發展規劃,進行标準化、規範化建設和營運管理,建議引入文旅企業等第三方專業團體參與建設和營運,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機關與文化企業的良性互動,建構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互相支撐、融合發展的“文化生态圈”。“城市書房”還可以開展公益講座、文藝表演、藝術教育訓練、非遺展示等服務,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使用效能,讓文化小康成果惠及市民。

強化資料應用

章素君(惠州市人大代表、惠東縣警察局情報資訊大隊副大隊長)

目前需要強化民警資料分析能力,将大資料分析思維應用在公安工作各領域。要做到這一點,跨部門之間鮮活的資料共享是根本。這幾年,市、縣的資料治理工作還存在一定困難,資料共享機制不太暢通,資料共享效果不夠明顯。數字政府改革的前提必須先打破部門壁壘,實作資料共享,才能構築更加完善的政務服務體系。是以,建議進一步加快跨部門資料共享,強化資料應用,建構社會治理新格局。

【文脈連結】

亮出鵝城多姿多彩的名片

文/苗理潔

無疑,西湖是惠州城最經典的文化名片。這些年,随着文明城市建設力度加大,惠州的金山湖、珑湖、青塘湖煥發生機。靈動的水,從歲月深處傳回,舒展嬌媚,映照湖天。惠州人驕傲地揣着這一張張“名片”,通過網絡、視訊、微信公衆号向外界宣傳美麗惠州。

惠州自然景色是美的。溯東江而上,緊跟母親河往上遊走,橫瀝、蘆洲、大岚,一站又一站。蜿蜒的碧水,賦予沿江俊秀的景色,似一卷山水長軸,在人們的眼前緩緩地鋪展。噢,蘆村十餘裡的蘆葦蕩,春天一片碧綠海,秋天一片蘆花白。如歌兒唱:“天畫圖,可爽!蕩滌一回疲憊的小心肝。”人們去鄉村就是沖着這份自然景色、田園風光。好吧,就沿着東江一路前行,那山清水秀的中洞村,讓人們記住池塘裡成群嬉水的鴨子,記住映入眼簾的桔子林——似夢幻般的童話世界:桔子鋪天蓋地,懸挂枝頭,讓山岡閃爍着養眼的金光。沿着江水流淌,哪都是滿目蒼翠,大地飛歌。

然而,惠州何止景美?她還是擁有“中國曆史文化名城”頭銜的古城。景美之下,古老的文明靜靜地蘊藏在老街和小巷,蘊藏在集市與村莊。毋庸置疑,鄉村是保持和維護傳統文化的集結地。老屋、祠堂、家規牌匾、漆牌等,大多鄉村基本保持完好。在家族和宗祠文化的曆史淵源和現實生活中,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崇尚的“勤、善、孝、德、禮、信”等文化的精髓得到弘揚和彰顯,甚以為慰。

惠城有古村,村村有故事。如水口下源村,嚴姓居多。這裡村風淳樸,文風厚重。在風雲翻卷的中國近代,這裡出了不少明理的讀書人,其中有辛亥革命烈士嚴确廷和他英雄的弟弟嚴德明。這裡的街巷幹淨整潔,一塵不染。古老的龍眼樹環繞着古老的“春山書院”。院門前的對聯隐喻着嚴氏家族的密碼,無聲訴說百年滄桑。對聯寫着“春山世澤,天水源遠”,暗喻先祖來自甘肅天水。想當年路漫漫,嚴姓南漂而來的先祖,也許惶恐驚慌,為躲避戰亂,也為逃避官非,在千回百轉的糾結之後,終于找到了精神的出口和心靈的寄托,那就是修祠堂,建書院,勸誡族人要讀書明理,規劃和設計人生。

如今,下源村每年都有一批青年考上大學,十年來已達百多人。“春山書院”在假日依然傳來琅琅讀書聲,那是村委會聘請惠州名家給孩子們開“小竈”。書院旁設有“惠城區革命史料館”,對外開放參觀,遊客可以從中了解紅色故事。這裡是下源村文化中心和村民向往的地方。因為,這裡每年都舉行歡送聯考生入學大會,是日,敲鑼打鼓,歌舞升平,男女老少喜氣洋洋,比過節還熱鬧。村幹部和老輩人鼓勵考上大學的孩子們學好本領,報效國家。同樣在這個廣場,村裡會适時表彰一批好婆婆、好媳婦、好人等家風典型,再現傳統美德溫婉的光輝。

古色古香下源村,是鵝城衆多風景“名片”之一隅。新時代,古老的文明滋養新的生活,必然進一步激發巨大的生命力。多姿多彩的“名片”,彰顯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實至名歸。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