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作者:羊城派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何海波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日前,2022年惠州“两会”圆满闭幕。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引发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文明创建工作以来,惠州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大步流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明之城、好人之城、幸福之城。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2020年,惠州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创文路上,惠州的付出和投入可想而知,成效也显而易见:惠州已连续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博罗县、龙门县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选全国先行试验区;目前在惠州志愿服务网注册的志愿者逾127万人,几乎每5名全市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注册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组织逾6460个。城市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大幅跃升……

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典范区,绽放新时代岭东名郡的现代魅力。记者走访发现,惠州文明城市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微信群管理、慢直播等“新招”频频“出圈”,引导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让城市文明成为市民自觉习惯。

新时代文明风尚,正在“岭东名郡”惠州荡漾弘扬!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随手拍”立即改 微信群让城市管理更高效

“澳头街道石化大道蓝湾星辰小区隔壁有燃烧杂物堆,引发大量浓烟”“请澳头街道处置”“开发商空地,火已灭”……近日,在“大亚湾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督查”群里,一位工作人员发了一条“随手拍”图文消息,区文明办当即“艾特”相关负责人。不到一个小时后,相关负责人便回复了解决问题后的信息。

“随手拍”是该群群员反映城市管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常用方式。群员是部门工作人员,出外勤走到大街小巷上,便成了文明城市“巡查员”。路面不干净、乱贴乱画、井盖缺损、占道经营、违章停车等等,大家发现后用手机随手一拍,然后把照片和定位发到群里。

随手拍了问题,不是拍了、发了就了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跟进问题落实整改,大亚湾区构建起“3+1+1”微信“随手拍”督查机制(“3”是指3个街道日巡查,第一个“1”是指区督查办、文明办周督查,第二个“1”是指第三方月测评),形成日巡查、周督查、月测评制度,形成立行立改、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得到及时解决的“随手拍”问题,有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每一件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城市温度。

澳头升平四路是一条“断头路”,此前泥头车、大货车及小车在该道路两边乱停乱放,给周边小区居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这个问题不仅被工作人员“随手拍”反映到“大亚湾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督查”群里,还有市民通过其他渠道向相关部门直接反映。2021年8月底,交警部门经过走访调研后,在该路段新划了停车线,同时加强交通巡逻,大力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现在升平四路两边划了停车线,车辆可以规范停放,小区门口的交通环境好多啦!”周边市民由衷点赞。

据介绍,从2021年8月底至9月底,大亚湾区共印发督查专报48期,其中统计“随手拍”问题1600多条,这些问题100%得到处理。大亚湾“随手拍”督查跟进机制,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构建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常态长效、共建共管的文明城市新格局。

“随手拍”督查跟进机制是惠州持续提升文明城市管理水平的“缩影”,2020年惠州第五次获选全国文明城市后,“创文一直在路上”成为共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关键在于常态长效、久久为功。惠州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文明城市长效常态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提升文明新高度。

慢直播“出圈” 20万+观众在线互动传递正能量

元旦期间,2022年惠州市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举行。来自市委宣传部、市市容环卫事务中心、市水务集团、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局等近200名志愿者参加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不怕脏、不怕累,手拿垃圾夹,认真仔细地清理沿途的垃圾,确保不留下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同时,还不忘向周边的市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不少家长也带着孩子共同参与。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宣传和推广生态环保理念,吸引了数十万的市民在屏幕前观看。据悉,此次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实时直播推送全网,引起了广泛关注。仅在惠眼平台,观看人次就达20万+。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慢直播“出圈”,影响力远不止此。近年来,慢直播作为公共领域的新媒介形态,贵在参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观看慢直播和在线互动中,强化了共同记忆,观众会产生强烈的渴望共同参与的情感。“这是很好的正能量!”关注并收看慢直播的林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记者,看到志愿者们有的捡垃圾、有的在做文明劝导,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氛围,迫不及待想参与其中,“惠州不仅景美,人更美,随处可见的志愿者是美丽惠州的风景,我们每个市民都应该成为志愿者,为美丽惠州出一份力。”惠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吕淑欢表示,希望通过党员志愿者的率先垂范,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爱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来。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除了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慢直播,惠州还持续推出了西湖鸟岛、海龟湾、大亚湾红树林等系列直播,受到广泛关注,赢得人们的纷纷点赞。“早上看西湖日出霞光,下午看鸟岛百鸟归巢,晚上赏西湖夜景”“惠州山水城市,沿岸风光无限,看完心情愉快”……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其中,积极互动,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惠州慢直播持续“出圈”,向外界不断传递文明惠州正能量和生态美,成为宣传文明惠州的一扇重要窗口。

科技赋能 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

2021年,惠州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进一步推进全市文明创建工作,优化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贡献力量。

人人参与创文,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在惠州志愿服务网注册的志愿者逾127万人,几乎每5名全市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注册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组织逾6460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7.4万个。全市“惠州好人”增至915人、“广东好人”增至82人、“中国好人”增至40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创文更是让城市增“颜值”、提“气质”。结合《惠州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巩固提升方案(2021-2023年)》,惠州项目化推进105项重点工作,治理背街小巷6258条,对全市29个类别1421个样本点及周边,发现问题4622个,整改率99.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惠州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实现了市、县、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日前,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的五年,惠州要实施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巩固提升计划,实现文明实践站所全覆盖,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典范区。

记者从惠州市文明办获悉,未来以科技赋能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为一大亮点。2021年初,惠州着手倾力打造全域文明创建的新平台。依托平台,在明确创建项目、细化创建内容、量化创建标准的基础上,实行一体化、扁平化、实时化的动态管控,让“软指导”成“硬约束”,让“粗放式管理”成“精细化管理”,变“被动创建”为“主动创建”,切实提升创建效能。据悉,目前,惠州市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系统已经完成政府采购流程,并顺利进行系统测试,下来将投入使用。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此外,惠州还将建好大数据动态管理文明城市管理平台。打通大数据云平台与市、区、镇(街)、村(居)间的信息壁垒,联通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汇聚至云平台,实施一体化、网格化、精准化、扁平化、实时化动态管理,切实提升创建效能。用好文明创建网上申报材料管理平台。依托常态化管理系统的电子台账、综合考核评估等功能,及时下发“任务清单”、查找列出“问题清单”、跟踪排查“短板清单”,确保常态长效。

「惠州文脉·创想」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岭东名郡”荡漾弘扬

【文脉声音】

建设“城市书房”平台

张海燕(惠州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主任)

建议研究制定“城市书房”等惠民阅读服务的发展规划,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建议引入文旅企业等第三方专业团体参与建设和运营,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企业的良性互动,构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文化生态圈”。“城市书房”还可以开展公益讲座、文艺表演、艺术培训、非遗展示等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让文化小康成果惠及市民。

强化数据应用

章素君(惠州市人大代表、惠东县公安局情报信息大队副大队长)

当前需要强化民警数据分析能力,将大数据分析思维应用在公安工作各领域。要做到这一点,跨部门之间鲜活的数据共享是根本。这几年,市、县的数据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困难,数据共享机制不太畅通,数据共享效果不够明显。数字政府改革的前提必须先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才能构筑更加完善的政务服务体系。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快跨部门数据共享,强化数据应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文脉链接】

亮出鹅城多姿多彩的名片

文/苗理洁

无疑,西湖是惠州城最经典的文化名片。这些年,随着文明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惠州的金山湖、珑湖、青塘湖焕发生机。灵动的水,从岁月深处返回,舒展娇媚,映照湖天。惠州人骄傲地揣着这一张张“名片”,通过网络、视频、微信公众号向外界宣传美丽惠州。

惠州自然景色是美的。溯东江而上,紧跟母亲河往上游走,横沥、芦洲、大岚,一站又一站。蜿蜒的碧水,赋予沿江俊秀的景色,似一卷山水长轴,在人们的眼前缓缓地铺展。噢,芦村十余里的芦苇荡,春天一片碧绿海,秋天一片芦花白。如歌儿唱:“天画图,可爽!荡涤一回疲惫的小心肝。”人们去乡村就是冲着这份自然景色、田园风光。好吧,就沿着东江一路前行,那山清水秀的中洞村,让人们记住池塘里成群嬉水的鸭子,记住映入眼帘的桔子林——似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桔子铺天盖地,悬挂枝头,让山冈闪烁着养眼的金光。沿着江水流淌,哪都是满目苍翠,大地飞歌。

然而,惠州何止景美?她还是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头衔的古城。景美之下,古老的文明静静地蕴藏在老街和小巷,蕴藏在集市与村庄。毋庸置疑,乡村是保持和维护传统文化的集结地。老屋、祠堂、家规牌匾、漆牌等,大多乡村基本保持完好。在家族和宗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崇尚的“勤、善、孝、德、礼、信”等文化的精髓得到弘扬和彰显,甚以为慰。

惠城有古村,村村有故事。如水口下源村,严姓居多。这里村风淳朴,文风厚重。在风云翻卷的中国近代,这里出了不少明理的读书人,其中有辛亥革命烈士严确廷和他英雄的弟弟严德明。这里的街巷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古老的龙眼树环绕着古老的“春山书院”。院门前的对联隐喻着严氏家族的密码,无声诉说百年沧桑。对联写着“春山世泽,天水源远”,暗喻先祖来自甘肃天水。想当年路漫漫,严姓南漂而来的先祖,也许惶恐惊慌,为躲避战乱,也为逃避官非,在千回百转的纠结之后,终于找到了精神的出口和心灵的寄托,那就是修祠堂,建书院,劝诫族人要读书明理,规划和设计人生。

如今,下源村每年都有一批青年考上大学,十年来已达百多人。“春山书院”在假日依然传来琅琅读书声,那是村委会聘请惠州名家给孩子们开“小灶”。书院旁设有“惠城区革命史料馆”,对外开放参观,游客可以从中了解红色故事。这里是下源村文化中心和村民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每年都举行欢送高考生入学大会,是日,敲锣打鼓,歌舞升平,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比过节还热闹。村干部和老辈人鼓励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同样在这个广场,村里会适时表彰一批好婆婆、好媳妇、好人等家风典型,再现传统美德温婉的光辉。

古色古香下源村,是鹅城众多风景“名片”之一隅。新时代,古老的文明滋养新的生活,必然进一步激发巨大的生命力。多姿多彩的“名片”,彰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继续阅读